对提高初中物理电磁学教学实效的探索
2016-03-02王菊珍
王菊珍
(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中学)
对提高初中物理电磁学教学实效的探索
王菊珍
(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中学)
初中生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时间只有两年时间,在他们这个年龄还没有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能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很好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与学难度很大,探索初中电磁学教学实效的提高办法是势在必行的。在带毕业班的这几年里做了一些探索,下面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结论。
电磁学;实效性;实验;情感
【策略一】重视教师与学生情感息息相通
要追求课堂效率,尤其是在抽象的电磁学部分,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有简单的两种:一是大家用匿名写纸条的方式告诉我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二是根据平时观察与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谈心的方式,帮他们解决困惑。这两种方式非常有效,下面是学生反馈给我的信息:
1.普遍问题
(1)希望老师能够带着笑容走进教室,微笑着上课;
(2)希望老师能够保持一份好心情,感染我们;
(3)老师能够幽默一点;
(4)课堂上多做一些练习;
(5)我们去办公室找老师的时候,老师能不能不要太严肃;
(6)我们问问题时能不能不要问我们一些太难的内容;
(7)课堂有时可以采取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的方式;
(8)电学部分进度放慢一点,帮我们找回点自信;
(9)我们没有勇气和时间去找老师交流,请老师帮我们迈出第一步。
……
2.个别问题
(1)想和老师单独交流却没有勇气,希望老师能单独对我辅导;
(2)没有上学的念头,心里想要放弃学习,需要老师给予心理辅导;
(3)我对学习没有信心,感觉这门课很陌生;
(4)自己最近心情不好,影响了学习;
(5)最近回家帮家里干活让自己很累,没有精力学习;
(6)希望老师能把我抓紧些,老师能够经常提醒我;
(7)我对物理很多地方不明白,请老师督促我,提醒我;
(8)老师,实验课上您能不能给我们把实验多做一遍;
(9)自己努力过了,可是没有进步,让我很灰心。
上面是学生反映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经过仔细分析,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与他们学习、交流。针对个别学生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跟孩子们建立一种信任,鼓励他们勇敢向前。
【策略二】突出实验与物理思维相结合
1.做好演示实验,学生看得到,才能想得到
案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013年9月9日)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电,他们会带着一分好奇心和一分担心去小心翼翼地接触神秘的电学知识。如果在开篇做好演示实验,能够顺利地把学生带入这个神秘的世界,不仅能让他们对电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帮他们树立自信,这对之后学习电学知识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做演示之前,把丝绸、毛皮、玻璃棒和橡胶棒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先让他们通过一些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感受摩擦起电和电的神奇,然后教师为他们演示更有趣的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现象:
1.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手持一根玻璃棒去靠近被吊起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2.手持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3.当学生看到玻璃棒被吸引或被排斥时,心情十分激动,原来这就是电,急于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4.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总结出规律与大家交流。
这样一个简单而又非常清晰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急切地想探究电学的奥秘,为后续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设计分组实验,学生做得到,才能学得到
前面提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老师制造的悬念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去完成。因此,在我的教学中会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设计分组实验,把时间和仪器交到他们手中,让每位学生都当一次科学家。
案例:“电磁铁”(2013年12月4日)
学生在刚学完电生磁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更深刻地理解通电导线周围能够产生磁场,并且去感受影响磁场强弱的几个因素。而接下来对电磁铁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可以“了解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决定因素”是重点。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来说,确定“实验探究如何改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为重点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课从奥斯特无意间发现的通电导线附近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得出的电流的磁效应引入,结合生活中的大型电磁起重机提出问题:电磁起重机是怎样吸起和放下废铁的?为什么会吸起那么重的废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面对理论和实验仪器时,学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对接下来的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突出了实验与思维的完美结合。
物理学中的任何创新成果都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物理学本身及科学的发展无不与物理实验密切联系,因此,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成为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