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会性别视角下青春题材电影的性别形象
2016-03-02唐宏
唐 宏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探究社会性别视角下青春题材电影的性别形象
唐 宏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电影作为当下一种受众极广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媒体“把关人”(导演)的性别视角去解读青春题材电影中的性别形象塑造,能看出男女导演对两性形象的不同定位分别呈现为“男强女弱”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女性主体性的体现。在大力弘扬先进性别文化的今天,以大、中学生为主要受众的校园青春电影,其主创者应努力创作体现先进性别文化内涵的作品,以利于大、中学生正确性别观的形成及健康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社会性别;青春题材电影;性别形象
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是针对生理性别而下的定义,主要论证了社会文化建构对两性社会性别形成的重要影响。媒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斯图尔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现代传媒的首要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大众是通过传媒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电影作为当下一种受众分布极广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对“青春题材电影”的界定,是指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包含校园爱情、青春怀旧等元素的国产青春片,主要包括《匆匆那年》(张一白导演)、《同桌的你》(郭帆导演)、《左耳》(苏有朋导演)、《栀子花开》(何炅导演)等和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等。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辨析青春题材电影对性别形象塑造的媒介特征呈现,并考察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
一、青春题材电影的性别形象塑造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气质差异主要不是来自生理区别,而是来自于社会文化。分析发现,在上述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男性为主人公,他们是整部影片的中心和亮点,这主要表现在男性导演的作品中。首先,把男性塑造成阳光、帅气、魅力十足的形象,人气聚集,头上光芒四射。例如,《匆匆那年》中的陈寻、苏凯;《同桌的你》中的林一;《栀子花开》中的许诺等。其次是极力表现男性的行动能力,在男女两性关系中,不是充当居高临下的感情行为主动者,就是充当女性的“救世主”。《匆匆那年》中的陈寻,在与女主角方茴的感情关系中,占据了完全主动的咄咄逼人的位置,包括在黑板上写下“方茴喜欢陈寻”、校医务室里要求方茴对自己表白的“是”还是“不是”,这些都是电影相对于小说原作着意强化的情节。能够充分展现男性刚性魅力的篮球比赛也是影片反复渲染的场面。《栀子花开》中的男主人公则被塑造成女性的“救世主”,这也是商业主流电影好莱坞电影对男性塑造的方式。偶像小生李易峰饰演的男主人公许诺高大、帅气,是一名校园乐队主唱。他为帮助因腿伤失去行动能力的女朋友言蹊及她意外身亡的舍友在大学“梦想之夜”毕业晚会上演出“四小天鹅”芭蕾舞的愿望,说服乐队的其他三个成员,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从零开始苦练芭蕾。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忍受训练的辛苦,更经历了因为放弃主唱可能失去的跟唱片公司签约的机会,以及乐队成员的误解和放弃配合的种种困难。这些许诺都默默忍受、默默坚持了下来,最后成功为女主角实现了愿望。这样一个“好男人”的形象,也让影片的光环聚集在他身上,而使男性成为影片的中心和亮点。相对于男性是整部影片的中心和亮点,女性形象却显得平淡许多。她们或者被塑造成符合男权社会传统审美标准的形象,她们的主要形象特点是美丽、温柔、顺从、被动,如《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同桌的你》中的周小栀、《左耳》中的李珥;或者被塑造成男性情欲投射的对象,如《匆匆那年》中的沈晓棠。其次,无论是哪种女性形象,影片对她们的精神世界都极少刻画,她们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她们要么是感情和思想上的被动接受者,最突出的是《匆匆那年》中的方茴;要么是男性世界里的被保护者,如《栀子花开》中的女主角言蹊。
在男性的权威叙事下,男性的成功、自信与女性的“失语”也同样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在《匆匆那年》中,无论是男一号陈寻还是男二号苏凯,甚至是曾经追求林嘉茉失败的赵烨最后都以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美满结局来凸显男性的成功。影片以赵烨婚礼现场作为现在的时空来串联起过去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男人和失意的女人:小有成就的高级分析师陈寻、银行副处长苏凯、英国留学归来的乔燃、婚庆公司老总赵烨;比起男性的成功,女主角要么是缺席者,要么是落寞者或“失语”者。关于方茴,影片只在最后交代了她在法国读书,对她的学习、生活现状影片并没有交代,只展现给观众一个沉默凄美的笑容。而来参加婚礼的林嘉茉,影片对她的社会角色交代也很模糊,感情方面编导赋予她的是仍然形单影只,一败涂地。《同桌的你》中,影片一开场,编导就用横移和仰拍镜头对美国标志性景点和建筑进行了全景式扫描,画外音是男主角林一洋溢着自豪之情的成功自白,“我来这(美国)十年了,十年来,我总是一帆风顺,一鸣惊人,混得一家体面的大公司,幸得一群温文尔雅的同事,远见卓识的我,在纽约二环外,买下了地铁旁一套安静的大三居,还有一个未婚妻,总是那样知书达理,每天早晨,我都开着加长的大Limp上班,哪怕是早餐,也必须是在顶级的米其林七星餐厅就餐。”而《同桌的你》周小栀曾在大学校园里跟林一一起努力、奋斗,后来林一一举获得美国留学资格,周小栀却多次努力未果,两人迫于现实分开。观众看到周小栀的最后结果是嫁为人妇,至于对她的职业、社会角色,影片都没有涉及,即跟方茴、林嘉茉等女性一样被省略了社会地位。可以看出,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女性只有性别,而不是作为一个跟男性一样独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而存在,女性的主体性被男性霸权消解了。
赵薇执导的《致青春》是其中唯一一部由女性导演的青春题材片。跟男性导演塑造的被动、沉默、顺从的女性形象不同,影片塑造了以郑微、阮莞、朱小北、黎维娟四名大学舍友为主角的女性形象,构建她们的心理过程,透视她们的人生成长,描写她们身上特立独行的勇气和对男性的审视。尤以一号女主角“玉面小飞龙”郑微最突出,杨子珊饰演的郑微形象活泼富有朝气、性格独立、敢爱敢恨,能动性选择自己的命运。她勇敢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最后发现自己所爱的人陈孝正的懦弱和不堪后,拒绝了陈孝正的重新追求而宁可孑然一身。她对陈孝正说:“我曾经以为没有你的爱我会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这是一句响亮的女性宣言,告别了以往把爱情(男性)视为生命全部的传统女性心理,表现出新时代女性精神的独立性、主体性。在职场上,她也成长为一个干练的白领丽人,影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公司里,从第一个员工跟郑微打招呼开始,郑微穿过公司员工工作大厅,一路上都有员工跟郑微打招呼,一直到郑微要批评的那个员工的位置,摄影机一路跟踪郑微身穿职业装的干练背影。这个长镜头将郑微的干练以及在公司里的地位、人气精彩地展现出来。相比之下,编导通过女性的视角对男性进行审视,去掉了男性形象的光环,把男性还原为现实中的怯弱男人。例如,通过郑微的视角展现了男主角陈孝正、林静内心的怯弱。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学习成绩优秀,却缺乏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为了个人赴美留学的前途放弃了与郑微的爱情,又为了得到在美国的绿卡违心与不爱的人结婚而导致婚姻失败。编导设置了杨澜电视访谈节目的环节,强化了女性及公众视角下男性的失败,正如陈孝正在接受访谈时所说:“我事业的成功是用我做人的失败换来的。”韩庚饰演的林静是郑微青梅竹马的初恋,他同样深爱着郑微,但由于父辈的原因,没有勇气面对与郑微的感情,影片中的他总是躲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注视着郑微,这使他最后也错过了与郑微的缘分。阮莞的男朋友赵世永更是一个怯于担当的“小男人”形象,他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总被女性照顾的角色,因此被阮莞舍友笑称他为阮莞的“小男朋友”。影片中他导致别的女生怀孕而前来请求阮莞原谅,这是小说原作里没有的情节,在招待所房间门口,摄像机跟随阮莞的视线,将镜头对准了蜷缩在角落里的他,强化了他感情道德缺失的猥琐形象,而后他抱着阮莞的大腿痛哭流涕,与阮莞的冷静、大度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将他的怯弱与不堪表现了出来。大学毕业后,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唯命是从,他对自己与阮莞之间多年的感情始终没有勇气承诺,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二、性别视角与社会性别建构
以上分析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这些有着貌似相近校园爱情和青春感伤的青春电影,在人物塑造策略上,呈现出不同的性别立场。从创作者的角度,恰可以从导演性别来进行划分,男性导演的青春叙事策略中,仍遵循了传统性别文化中“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角色定位;女性导演的青春电影则表现出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即以女性为主人公,摆脱“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性别刻板印象,描写女性特立独行的勇气,以女性视点揭示在男权文化下捍卫尊严的女性主体性。这就涉及“性别视角”差异的问题。“视角”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叙事者组织安排故事内容的角度。视角的选择表达了叙事者对所叙事件、人物的价值立场和情感取向。除生活体验等外,性别意识也是一个决定叙事者叙事视角差异的因素。叙事者从他们不同的性别意识出发,对其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社会性别建构。而性别视角的表现来自于浓重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男性视角的存在与男权制的存在是息息相关的。自古以来,在长期以男性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父权制性别体系对男女的气质和特性设定,《敬慎》中提供了形象的说法:“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传统的性别文化给女性带来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长期以来制约了女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兴起,女性解放运动不断深入,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从政策上赋予男女社会地位平等、同工同酬,中国女性地位明显提高,在理论上基本实现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种种事实表明,在现实中,尤其在文化层面,男性本位的传统价值观念仍在延续。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无处不在的媒介传播为社会性别建构提供了影响力巨大的社会舆论环境。“把关人”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媒介如何建构和表现两性起着重要作用。诚然,“把关人”的性别并不是作品性别态度的决定性因素,关键还是在于“把关人”本身的性别态度。但从本案例来看,作为电影“把关人”的导演,男性导演的性别意识仍无法僭越男权社会秩序的局限,导致女性意识或女性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被其男性意识所阉割。而女性导演赵薇以独特的“内聚焦”叙述视角表现了她清醒的女性性别意识,这使她能从女性的角度去观察女性,充分表现女性的主体性。当然,提倡女性的主体性,并不是要站到男性的对立面,更不是要贬抑男性,而是要摆脱“男性中心”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男女形成平等合作互补的性别关系。媒体文化创造权仍主要掌握在男性手中,他们始终控制着对作品的叙事权和阐释权;女性处于决策层的“边缘地位”,使女性很难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的表达方式被男权媒介所遮蔽。这对于从思想意识、文化形态方面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是不利的。
三、结语
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先进性别文化依据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核心内涵是男女平等,其提倡在承认男女生理差异前提下,男女人格尊严的平等和男女共同进步。在大力弘扬先进性别文化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颇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艺术形式,应主动承担起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社会和谐的社会历史使命,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青春题材电影在这几年迅速崛起,主要原因是其制作成本不高又容易讨好观众,“我国主流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从2009年的25.7岁下降为2013年的21.4岁,其中女性对票房的贡献比例超出50%。”数据显示,年轻观众及女性成为主要观影群体。而青春片不仅聚集了面孔漂亮、个性时尚的青春偶像演员,而且注重情感因素,无疑最能讨好年轻观众及女性观众。据统计,二、三线城市的大、中学生成为青春片最主要的买单人。因此,青春题材片中的性别观念和审美取向对以大、中学生为主的年轻观众及女性观众会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大学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以大、中学生为主要受众的青春片,其主创者应努力创作体现先进性别文化内涵的作品,以利于大、中学生正确性别观的形成及健康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200-02
作者简介:唐宏(1974—),广西玉林人,文学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