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传播探究

2016-03-02吕承昭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新常态

吕承昭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



“新常态”传播探究

吕承昭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

摘 要:作为经济学术语的“新常态”自被习近平引用之后,在中国开启了传播之旅。“新常态”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组织传播带动着大众传播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新常态”组织传播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路径与内容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到,“新常态”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活动,也可以被看做是“新常态”话语建构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关键词:“新常态”;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在中国语境下,作为经济概念的“新常态”进入到国家话语系统之后,便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新常态”的政治属性让“新常态”在中国的传播与其他政治理论一样遵循着两条传播路径:其一,政府组织内传播;其二,以大众媒介为渠道的社会传播。受众从多个方面接受“新常态”相关信息,一方面来至体制内的组织传播;一方面来至覆盖广泛的大众传媒。

一、“新常态”的组织传播

与西方国家的新闻出版制度不同,在中国,大众传媒是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掌握着绝大部分的传媒资源,大众传媒作为党和政府“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思想和政府政策的使命。此外,党对媒介机构有管理、监督、审查的权力,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媒介机构、宣传部门、新闻出版单位。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是中国新闻传播监督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是中国国家级媒体机构。因此,政府组织内开始社会传播,组织传播与社会传播以一种协同共进的方式交织进行,党内传播愈加深入,社会传播益更广泛。各级政府对政治话语的解读和阐释,通过大众媒介以时政新闻的形态传递至普通大众。

领导人传播是我国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家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战略决定都是以领导人讲话作为传播起点。中央领导人的巡视与视察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从邓小平南行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就可窥一斑,中央领导人对地方视察时所提出的观点意见,其指导性往往适用于全国。习近平对“新常态”的引用开启了“新常态”大众传播,成为“新常态”传播的起点。2014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篇幅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这是“新常态”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时政新闻之中,至此之后,“新常态”一词便开始逐渐出现在各媒体报道之中。领导人的传播为“新常态”开启了传播之门,“新常态”的传播也自始至终以作为政府象征的领导人为中心,领导人传播作为传播的轴心带动着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新常态”以习近平为源头,在政府组织内的传播中沿着中国政府组织结构逐级传播,在社会传播中进行点状发散传播。

二、“新常态”的大众传播

(一)“新常态”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路径

“新常态”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中,依然是以政府媒介为首要阵地,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具有党性的权威媒介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平台,各级地方政府主办的党报与日报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介、都市报与其他商业性的媒介,大都以新闻信息转发的形式参与到“新常态”传播中来。

2014年5月习近平首次使用“新常态”之后,新闻媒介对“新常态”的关注来自对当前中国经济状况的关心与描述,“新常态”就仅仅是作为一个西方经济学者对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放缓现状概括使用的经济学领域专业词汇在新闻内容中出现。“新常态”传播的重点在于对“新常态”一词的解释,关于“新常态”的报道大都围绕着“新常态是什么”和“中国新常态特点”这两个问题进行。如何让大众了解“新常态”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有何特征,是传播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刊发始发稿件的媒体相对集中,多数媒体采用转载的形式进行传播。大众传媒对“新常态”已经开始关注,但对“新常态”进行解读的媒体鲜有几家,仅《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新华网等几家媒体。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表述出现后3天,《第一财经日报》从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的特点与危机对“中国式的新常态”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报道中,引用多方观点着重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了阐述。大众媒体中,首家对作为经济学术语的“新常态”进行系统阐释的媒体是新华网。5月28日,新华网发文《“新常态”来源考》对“新常态”概念的来源进行了简要梳理,并且对习近平应用中的“新常态”在中国的特性做了简要的阐述。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发表文章《在“新常态”孕育发展新机遇》,这是《人民日报》首次以“新常态”为关键词系统地对之进行解读与阐释。

(二)“新常态”在大众传播中的特点

总体而言,在“新常态”的大众传播中,从“新常态”传播的目的与“新常态”的传播频次变化上,可将“新常态”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对“新常态”含义的解读;其二,对中国语境中“新常态”意义的赋予。

作为主流媒体典范的《人民日报》是中央政府的发声筒,是政府进行舆论引导的开路先锋和权威领地,它的报道与评论反映着政府的态度,暗含着未来政策的走势。在政治传播中,作为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具有政治理论方向解读的权威性,以及对其他媒体传播方向的引导性,它的观点和理论是其他媒体对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和依据。在中国政治系统之下对“新常态”概念传播的考察,《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就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人民日报》7月、8月的相关报道,从数量上来看远比第一阶段多。7月23日起,《人民日报》开辟新专栏“新常态 新亮点”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和特点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在“开栏的话”中,编者写道: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面临一些新的困难,也展现出一些新的亮点。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报道全国及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成就、新经验。[1]在之后连续12天刊登专栏文章,以“新常态”下全国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经济特点为内容对进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进行全方位描述。

在这长达12天,23篇报道中,《人民日报》在报道上采取了以消息与评论相结合、客观事实与权威解读评论相辅佐的方式,从不同行业视点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涉及话题均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在阐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特点的同时,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经济改革之必须埋下伏笔。7月30日、31日,连续两日对全国楼市房价的报道中,以房企高管撰写文章发表观点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我国房价经历过一路高歌之后,在政策的调控之下已经平稳地回归到健康发展空间之内,大众对于房价是否会再次回飙升的疑问以及地产界是否会因市场趋于饱和而发生崩溃而担忧,文章从市场专业视角和政府政策理论视角作了回答。《人民日报》8月5日、6日、7日在头版发表的《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上、中、下三篇评论员文章,作为对中国语境下“新常态”特点的一个权威归纳与陈述,把“新常态”概念在中国的意义沉淀下来。

从“新常态”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对“新常态”进行传播的策略中可以看出,“新常态”在大众传播中仍然是以政治信息的身份进入到传播渠道中的。传播媒介对“新常态”的传播从传播平台与文本叙述方式两个方面都遵从着政治的需求。政治与体制将“新常态”纳入到国家话语的框架之中,大众传媒对“新常态”的传播遵从着国家话语建构的原则。第一阶段中,大众传播对“新常态”概念进行解释,其目的在于让受众了解“新常态”,知晓何为“新常态”。第二阶段中,大众传播将“新常态”置于广阔的中国语境之下,从各个方面对中国语境中的“新常态”进行阐述与意义赋予,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常态建构。由此,“新常态”的传播从本质上来说,是“新常态”话语建构的表征,是将传播与阐释相结合的一种“新常态”话语建构手段。

三、结语

面对“阶段性转型”的新现实,如何从“批判现实主义”立场出发,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的高度把握、剖析、梳理、认知和理性批判“现实文本”,提高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读、指导、评价、预测能力,形成全社会的“新发展共识”,[2]这被认为是当前中国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对于一个新的传播时代来说,一个民主的理论是必需的,它能够忍受并充分考虑到人类知识的复杂,并能将这些知识自觉主动地运用于政治。[3]“新常态”的传播路径源于“新常态”的特殊性质,“新常态”的政治属性使得其具有政治传播的特点,并兼具政府组织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新常态”的传播路径与其他政治概念传播的路径相似,它们都遵循着政治传播的法则,沿着政治体系架构与大众媒介的脉络进行信息的流动。

参考文献:

[1] 编者按.开栏的话[N].人民日报,2014-07-23(03).

[2] 竹立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理解“新常态”下的理论创新与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1):28-33.

[3] W.兰斯·本奈特,罗伯特·M.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1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40-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中的‘新常态’范畴初探”(项目编号:CYS1518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吕承昭(1990—),女,重庆潼南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艺与传媒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传播。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新常态
究传播学角度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内涵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