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学科家乡课程的教学案例研究

2016-03-02祝成彦

现代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济宁运河品德

■祝成彦

小学品德学科家乡课程的教学案例研究

■祝成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种积淀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2015年,济宁市教科院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中华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最终走进学生头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教材中许多主题活动都包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学生因地制宜挖掘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小学品德课程和地方特色资源的融合,将“凝固”的家乡传统文化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得以施教,并在品德教学中得以传承、发展与践行,是我市多年来在品德学科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孜孜前行的方向。

一、走近运河,感受古老的历史文化

“运河开,两岸忙。造船的人儿敲叮当。”这是《我家就在岸上住》中的唱词,一幅运河两岸人民生活的画面展现出来。古时,济宁地当南北冲要,又是漕河管理中心,因而被誉为“运河之都”。京杭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数百年来,在大运河的滋润和浇灌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运河文化是济宁文化的根,济宁人对大运河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特殊的情感。我们的老师正是利用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走近运河文化,感受古老的历史文化。

如山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第一课《我爱家乡山和水》,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由于任城区地处美丽的运河之畔,教师巧妙结合独特的地理优势,让学生走进博物馆或上网寻找古运河的历史足迹,听老人讲述运河的传说故事,或者在家长陪同下亲自到运河边走一走,看一看,通过切身体验真正感受运河赋予家乡的美……

案例片段:

师:说起我们家乡的河,当属美丽的运河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运河吗?

师:运河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家乡人。运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呢?

学生从开凿运河的历史片段中,从一个个运河故事中,感受着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品味到运河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美丽。

师:同学们知道吗?走进济宁的大街小巷,综观今天济宁城区的许多地名,也能看出大运河流淌过的痕迹。

视频中草桥口、济安桥、大闸口、小闸口、皇经阁街、竹竿巷等林林总总、耳熟能详的地名,它们所拥有的历史记忆让孩子们清晰地找到了运河母亲的身影。

济宁市霍家街小学适时组织学生来到古运河边,开展“走近大运河,保护母亲河”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们清理古运河边的垃圾,为古运河岸边的树木挂牌,并为运河的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为更好地保护运河,提出设立“运河保护日”的倡议,呼吁大家珍爱大运河、保护“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号称“北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汶上县实验小学结合课堂教学经常开展“运河文化精神之旅”活动,让学生走街串巷,打捞古老运河文化的记忆,体验民俗,拓影村碑,抄录掌故轶事,考察运河岸边历史遗迹,探究历史变迁,丰富学生的情感累积。

教师尊重学生成长中的需求,不断整合资源助力课程的生长点,让学生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触摸运河文化的脉络,让运河文化帮助学生擦亮精神的底色。

二、走进家乡村落,了解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自古及今,济宁这片深厚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长沟镇民间艺术奇葩“二人斗”、曲阜2000多年未间断的奇迹“祭孔大典”、兖州的民间说唱歌舞“花棍舞”、邹城的阴阳板、微山湖的端鼓腔、梁山的枣梆……在中华史册上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的华章,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会给德育课程注入意想不到的生命性。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家乡的民风民俗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家乡村落,了解民俗风情,感受家乡传统文化。

例如,《浓浓乡土情》是山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第三个主题,旨在让学生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及其形成与气候、地形、历史的关系,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任城区安居中心小学引导学生开展“追溯街村地名由来”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居住状况,分组考察街村地名的由来,选择大家比较关心、熟悉的街巷,进行调查。学生们通过采访、查阅资料、调查居委会和相关机构等部门,通过整理调查结果,激发了学生探索家乡地名来历的好奇心,也让学生感悟到了家乡一些地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让他们感受了浓浓的家乡情,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亲和力。

案例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都来自哪里?根据课前的调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家乡名字的由来吗?

学生介绍家乡名字的由来。

师:我发现史海村的村民大多都姓“史”,咱们班姓“史”的同学举手。其实,姓氏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接着,教师播放“中国的姓氏文化——史”的文字资料。以点带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品德课堂中的家乡传统文化教育慢慢渗透开来。

曲阜市在《浓浓乡土情》教学时乘着孔子文化节的东风,结合祭孔大典适时开展“敬先师、诵经典”“大殿前诵《论语》”“游三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拓展活动。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一位小学生在祭拜孔子时说:“孔子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是所有文化人的圣人,没有他,就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想做好人,就要拜孔子。”随着曲阜孔庙万仞宫墙上的圣时门开启,孔庙九进院落大门依次打开,雄浑沉厚的鼓乐声在庄严肃穆的孔庙中开始回荡……儒家文化独有的魅力感召着每一个学生,在学生童年的记忆中打上家乡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他们心灵的深处筑起不朽的民族情怀。作为国内唯一以“夫子”命名的曲阜夫子庙小学更是以孔子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星星论语课程群”为抓手,让家乡传统文化在品德教学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中绽放光彩。

这样的教学不仅见证了花开的美丽与灿烂,对幸福的守望充满了期待,而且使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帮助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着。

三、学习家乡的传统工艺,浸润传统文化

传统工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是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济宁嘉祥石雕、曲阜楷雕、泗水剪纸、鱼台木版年画、兖州五谷画、泗水柘沟的土陶和柘砚技艺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济宁玉塘酱菜、甏肉干饭、金乡的蜜制红三刀等传统美食也以制作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著称。它们彰显着民间手艺人的慧心巧手,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同时,也无不见证着家乡传统工艺的兴衰。

《家乡的美食佳肴》是山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浓浓乡土情》中的最后一个话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美食佳肴的特点,初步懂得家乡美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这也是家乡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体验乡情。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合作、观察、采访、探究等多种体验学习方法,从实际生活入手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探究“久吃不厌,食之难忘”的甏肉干饭、“棕红油亮亮,甜蜜可口香”的蜜制红三刀、“礼节周全,程式严谨”的孔府宴等家乡美食佳肴流传至今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美食的热情,唤起了对家乡美食的思考,体会人们对家乡美食佳肴的念念不忘,并逐渐认识到美味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责任感、归属感。

任城区安居中心小学附近的村庄不仅历史悠久,民风敦厚淳朴,而且家家户户还传承着一种特殊的工艺——手工作坊制作美食“豆腐丝”。豆腐丝已经成了安居的一张名片,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离不开的美味,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必备礼品。独特的民俗和与众不同的手工工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成人品色。在品德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手工作坊,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豆腐丝的制作过程:泡豆、打豆汁、过滤、煮豆汁、点卤、上汁、压制、揭丝。孩子们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感受着传统工艺的神奇和乡风民俗的淳朴。用这样富有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因素和民间情感的敦厚真挚,能培养具有与众不同特质的学生。

四、听乡音、传佳话,传承家乡文化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济宁素有“孔孟之乡、礼义之邦”的美称,春秋时期五大圣人,即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孔伋均出生于济宁,文化底蕴很深,经过7千年的文明史,语言特点显著、浓厚。泗水县实验小学将本地浓浓的乡音引入课堂,定期邀请年长者用地道的家乡话在课堂上跟孩子们交流,讲解家乡的历史,讲授“逝者如斯夫”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开心地模仿着……家乡的方言、民歌成为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在品德课程建设与开发中,不断挖掘家乡传统文化传承中影响学生做人的因素。寻访名人后裔,考察家乡人文典故,了解家乡传统体育项目,体验传统工艺制作;开展田野调查,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地理风貌、物产特产等。让学生在家乡传统文化的更深处漫溯,增加家乡传统文化在成长历程中的烙印,让学生与家乡传统文化“魂魄共舞”,让孩子们享用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记忆。

通过品德学科教学,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拥有如此丰富的家乡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运河历史、村落的文化、传统工艺、乡音乡曲……细细品味,这些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首首在童年记忆里外婆轻轻哼唱的童谣,将在耳边重新响起,唤起孩子们对家乡的记忆,温暖、深刻,永不消退,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宁272000)

猜你喜欢

济宁运河品德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山东济宁卷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路过济宁(组诗)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