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孝慈精神培养路径探析①

2016-03-02■路

现代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素质家庭

■路 怡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孝慈精神培养路径探析①

■路怡

在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及公民素质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大事。大学生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近20年来大学校园命案频发,充分暴露出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高等教育理应关注学生高尚道德操守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精神文明建设时曾着力强调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公民素质和人文素质,不但是大学生自身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

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紧迫性促使我们积极探索人文素质及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和新载体,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次和我们遥相呼应。中国是慈孝文化的故乡,慈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和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而家庭则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上慈下孝的家庭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孝慈精神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家庭,更能造福社会,并能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积极心理学与孝慈精神的契合

产生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发起的。它以人类所具有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致力于促进社会的繁荣。传统心理学的主要功能即是研究损伤、缺陷,并对其进行修复和弥补。与此相反,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人的优秀品质和社会中的积极力量进行研究。它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局限于只研究疾病或健康,它的研究范围应大力扩展,涵盖人类的工作、教育、爱,甚至人的成长和娱乐等领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公民素质亟待提高,积极心理学在此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如果能充分利用人类所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再加上人类的善端和美德,就必定能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追求幸福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所蕴藏的潜力,最终拥有美好的生活。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慈孝文化是经得起历史和现实考验的正能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传播慈孝观念,引导他们继承孝慈精神,传承慈孝文化,势必对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大有裨益,最终将达到个人、家庭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实际效应。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孝慈精神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1.两者培养的目标方向一致。培养大学生孝慈精神最根本的目标是让他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正确理解,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引导他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担负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积极心理学同样重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人生价值的追求,重视对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的锻炼与培养。在这一点上,二者具有同一性。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孝慈精神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内容及形式,对大学生在心理意识层面展开慈孝文化的教育。

2.两者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一致。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观与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价值观高度吻合。积极心理学从积极人性论出发,要求发掘人性中的诸多积极元素(包括希望、快乐和幸福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的孝慈精神亦然。无论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际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出发,慈孝文化都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利己利人。健康的亲子关系即体现为一种上慈下孝的良性互动,它不仅让个体在家庭关系中各得其所,而且更能体现出生命与情感的高贵和尊严。

3.两者在内容上也体现出一致性。孝慈精神的内容主要有: 认知层面,强调“父慈子孝”,即为人父母,慈是本分,为人子女,孝是本分,父母子女双方都应自觉尽到自己的本分; 情意层面,强调父母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关系和相互的信任与依赖,引导建立上慈下孝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实践层面,强调长辈对晚辈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慈”以及晚辈对长辈物质上的“孝养”、情感上的“孝顺”和精神上的“孝敬”。而在积极心理学家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即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行为系统。并且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者的合力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认为,认知对情感和行为有重要影响,而行为改变认知,认知反过来又影响情感和行为。孝慈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认知层面、情意层面、实践层面的三者合一,这也是心理学意义上“知、情、意”的统一。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孝慈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基于以上契合,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孝慈精神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认知内容: 走近传统文化,领悟孝慈精华;情感内容:提倡感恩教育,塑造大爱人格;行为内容:践行孝慈精神,造福家庭社会。

1.走近传统文化,领悟孝慈精华。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的孝慈精神,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孝慈精神的精华、感受它的魅力。所谓孝慈精神,乃是“血缘亲情所催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养育的,用以指导调节家庭长辈和晚辈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理念,即长辈应关心爱护晚辈以尽慈道,晚辈应孝敬赡养长辈以尽孝道的思想意识”。人生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幼年时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料,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老年时由盛转衰,从而产生“老来难“问题。前者表明,子女要长大成人,离不开父母的深长慈爱;而后者表明,在父母的晚年,子女的真挚孝爱决不能缺席。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孝慈精神。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父母就是昨天的儿女,今天的儿女也就是明天的父母。对现实生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孝与慈虽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里分离开来,但同时又能在人生长河中得到统一。站在积极心理学角度,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为人父母者还是为人子女者,其实大可不必患得患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何况是与自己血肉相连的父母子女呢。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方法,在大学生孝慈精神培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快乐和幸福的话题,就可以使他们不但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能领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自身的素质。

2.提倡感恩教育,塑造大爱人格。感恩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秉性,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拥有。通过接受教育,人们具备了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在接受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后能主动给予对方相应回报,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积极心态、美好品德和自觉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实际行为。积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把双刃剑,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则会起阻碍和抑制作用。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进行孝慈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就需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要求他们爱自己、爱亲人、爱社会,激发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珍爱自身、感念父母、感恩社会的积极性,使接受慈孝文化教育成为大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给予子女生命的权利,子女让父母的人生圆满,这是两者之间的相互成就,也是感恩之情产生的源泉。缺乏感恩之心,轻言之是缺乏人伦常识和责任意识;重言之则是丧失道德底线和做人的良知。当然,感恩的内容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家庭范围内的父母之恩、国家层面的祖国之恩、社会层面的社会之恩等。倡导慈孝文化、 传承孝慈精神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只是促成单个家庭的和谐,全社会范围内的稳定与和谐、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才是最终目标。

3.践行孝慈精神,造福家庭社会。积极心理学强调行动的作用,认为一切认知或情感的改变都会引起相应行为的变化,而行为的变化更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对特定事物内在的认知。我们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进行慈孝文化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孝慈精神,绝不是要纸上谈兵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慈孝文化的常识和孝慈精神的概念,也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而去赶时髦或者作秀;而只是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是否发生了积极性的转变,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习惯是否变得更加优良。通过积极心理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慈孝文化教育,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去践行孝慈精神、培养美好情操。生活是实践的舞台,践行孝慈精神不需要感天动地。往往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一封贺卡在父母子女眼中即被视如珍宝。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这就是孝行的体现。课间为老师递上一杯热水,这就是良好品行的展示。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观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加强自律,从而培育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如果乐观健康的情绪成为常态,消极悲观的情绪势必会退居次要位置。培养大学生的孝慈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看到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中,永远享受生命的温馨与快乐。

鉴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和公民素质现状,高等院校应勇于担负责任,不失时机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慈孝文化的熏陶和孝慈精神的培养,并积极倡导建立多方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校德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具体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基金项目:①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孝慈精神培养路径探析”(课题号:SZJYB2015034)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陕西宝鸡721013)

猜你喜欢

心理学素质家庭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家庭“煮”夫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恋练有词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