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适合的教育
2016-03-02■方慧
■方 慧
给孩子适合的教育
■方慧
约翰·泰勒·盖托是美国反学校教育的干将,多年来为在家教育鼓与呼。盖托生于1935年,青年时期的他在多所公立学校以及一所天主教会寄宿学校读过书。在康奈尔大学、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读过本科,并在美军的医疗部服役过。退役后的他当过作家及各种杂七杂八的工作,直到他借了室友的证书去学校教书。成为教师的他被评为纽约市1989、1990和1991年的最佳教师,以及纽约州1991年的最佳教师,而戏剧性在于,他恰于1991年成为纽约州最佳教师的时候,给《华尔街日报》写了一封信宣告他的辞职。在信中,他说他不希望再继续以伤害儿童为生了。他于是开始了公开演讲和写作的职业生涯,并获得了许多组织颁发的奖章。
在很多评价盖托的文章中是这样说的:盖托痛恨一切“组织”,抗拒一切管理和束缚。在他眼中,政府、企业、学院和基金会合谋推行现代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制造驯顺听话的“好公民”和消费者。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不是启蒙心智,而是管制和控制。他把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大佬们都骂了一通,杜威、詹姆斯这些大教育家的理论在他看来都是助纣为虐。
一、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场社会运动。其时,针对美国学校教育质量逐步下降、暴力事件不断增加和校园“文化泛滥”的现状,部分家长本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选择将孩子带回家,实行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简单来说,在家教育是指学生不通过正规的学校接受规定的教材和课程学习,而由家长自行计划,实行以家庭为核心、并接受教育考核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由于教育方式独特、教学效果显著,在家教育已得到美国各州立法的肯定,并正以风靡之势深刻地影响世界各国教育格局。
根据研究在家教育的学者专家统计,1998年全美从幼稚园到高中在家自行教育的学生数约有15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较1990 年增加5倍,比纽约市就读公立学校的人数还多。其中,选择在家教育的家庭有80%是基督徒家庭,但因为大部分的美国家庭都自称是基督教家庭,因此正确数字约在60—70%之间。在家教育人数众多的佛罗里达州教育局指出,该州父母选择在家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安全问题”。由于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毒品及性开放问题严重,为避免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许多父母只好身兼教职。但也有部分家庭以在快速进步的社会中建立关系紧密的家庭为由,或藉由学生资质优异、肢体残障以及情绪性问题等,选择在家自学。1993年后,在家教育在全美50个州都有合法地位,但各州对父母、延聘教师资格的审定不同,评量考核标准也不一,有41个州并未对父母的最低学历设定门槛。美国国家家庭教育中心执行长克力卡指出,目前有37个州设立了在家教育审核标准,半数要求一年一次的测验评量,其他则在一段时间内针对特定学科作考核。
盖托强烈批评强迫式学校、青春期和成人期的强制割裂,以及强权式的对教育以及教育职业的讨论,推崇在家自学和无学校形式的自学。他曾经拍摄了一个关于强制性学校的纪录片,名为《第四个目的》。他认为,学校让学生困惑,学校提供了一套彼此脱离的信息让学生去记忆以求能够继续呆在学校里。考试除了起到和电视机类似的功能外,占用了学生所有的自由时间。他批判现代教育制度人为地延长了童年。他引了不少例子,说明十六七岁,甚至十二三岁的孩子就完全可以自立,养家糊口,出去闯天下,自我教育了。而今天的大学生,还往往被指责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思想幼稚。教师和家长也应当反思,我们有没有真正将他们作为平等的成人看待,给予他们选择的自由和试错的机会。这一点也涉及到教材的选择和设置。盖托极力反对简写本,主张读不删节、不改动的经典原著,把取舍和判断的自由留给学生。为什么以前的孩童能读这么难的书,现在的孩童就不能呢?这种做法在那些本身对阅读感兴趣且养成了一定阅读习惯的孩子身上是适用的。但是当老师的,还是得费些心思设置有料的“诱饵”,帮助学生爱上阅读。不过,如果过于强调种种教学法,形式大于内容的话,也就南辕北辙了。
二、核心观念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就该像作者说的那样回归家庭教育,舍弃学校的禁锢与老师的约束呢?我觉得不尽然。这要来看看盖托在《上学真的有用吗》这本书里表达的核心观念。作者首先说明,人需要受教育,但对学校质疑,尤其是强制上学。作者在第一章中就告诉人们:你对学校的认识全错了!也许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是“为了培养好人、为了培养好公民、为了使每个人最大地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作者告诉你,实际上美国的学校是教学生学会服从的地方,使学生趋同的地方,分析指导学生社会角色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分类、选拔的地方,然后将“泥沙”冲入下水道,而选拔出精英以管理民众。也就是说“上学”“不等于”“受教育”。我们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美国作家拉维奇在2010年3月出版了一本新书《伟大的美国学校系统的死与生:考试与选择是如何腐蚀教育的》。在书中,她彻底否定了原来自己极力推动的美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性举措。她认为,标准化考试从检测学习的途径之一变成了目的本身。教学责任制不仅没有提高学业标准,相反很多州还通过降低标准来掩人耳目。将教师工资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是“对教师的迫害”。从书中的内容看,盖托与拉维奇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
而大西洋对面的一位校长、英国惠灵顿公学校长赛尔顿,也在2010年3月用一份报告《结束工厂学校:2010-2020教育宣言》抨击了英国10多年来的教育政策。他说,许多公立学校变成了工厂,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被加工出厂,纸面上的成绩提高是有代价的,学生无法过上自主、完满的生活。他呼吁给所有公立学校真正的独立地位,应该给予公立学校像私立学校那样的自主权,变“应试而教”为全面教育。盖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告诉对学校失望的人们,每个人都有选择教育的权利。而这种教育正如当年的杰斐逊等人那样,是通过开放式的学习而获得个性化的教育。它是自发的,给人精神和性格的培养,给人带来自由和解放。
因此,盖托批判的不是学校,不是上学本身,而是学校的教育导向及学生学习的目的、内容与形式。那么让我们再回到这本书的本身,上学真的有用吗?我想:只要学校能给孩子们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孩子们拥有内心的安宁和快乐,那上学就一定是有用的。
三、适合的教育
许多教师认为,办不办学校、怎么办学校是国家政府的事情,教师只是按国家规定教育教学,对教育改革的方向无能为力。这是绝大多数教师的想法。而这正是盖托这样的教育斗士奋起抗争的真实环境。他告诉我们,不要管他人如何,我们应该追求做好自己,这是一名教育者应有的职业良心。那么,对于一线的校长、老师来说,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怎样适合的教育呢?
首先要认真思考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最基础与最核心的问题。然而,它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对其有不同解答。当下,国人偏向重视教育的功利性、实用性,教育最终追求的是如何教人技能和本领,使学生因有一技之长而寻职谋生,衣食无忧。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那么我们的教育就陷入了“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买个大房子,找个好对象,生个好孩子”,然后再让孩子的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的放羊孩子式的庸俗的循环往复中,人的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情感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完美、个人的自我实现,这些无法技术化、物质化的内容都会因此而被无意识甚至有意地忽略,人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发展也将不复存在。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非常伟大的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因为人不是为了工作和职业活着,而是为了完善自我。因此,盖托提到的对孩子精神和性格的培养,给他们带来自由和解放,培养内在的精神生活,让孩子拥有内心的安宁与快乐,是不是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呢?
其次要认真思考教育的内容。早在上学的时候,《教育学》课本就告诉我们: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共同”是很简单的两个字,可是谁做到了?可能有很多老师说:我们有课本,我们有教参,教学内容当然已经固定。所以我们首先把课本、教参定为教辅材料,但它们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起到主要引导作用的还是老师本身。老师要选择的内容一定是根据学情来的,根据学情的前提,是了解学情。了解了学情就会有所取舍,选择那些学生读不懂的、不理解的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选择那些孩子感兴趣的为教学切入点。由此,教师学会取舍、学会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们读懂课标做好“减法”,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课堂。
再次,要认真思考教育的方式。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相对于学生来讲,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课堂上,控制、管理、命令(指令)等是其主要的活动。而就其言语行为而言,教师通常扮演定向者、定规者、定论者的角色。这些方面都对学生的参与、思维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而现在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激励者,要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物理时空和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学科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按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空间,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处理教材的能力上,教师应从更高的层次、以更宽的视野来把握教材,并根据探究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所传递的内容进行再构思和再处理。教师要从教法和学法指导上实现这一转换,要不断改进教法,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结合学习内容开展专题性讲座,探索新的评价方法;要始终贯彻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与学生合作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自我反思,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其行为意识。
作为教育者,我阅读盖托的《上学真的有用吗》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批评教育,而是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学校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适合的教育?怎样才能提供合适的教育?怎样让孩子们拥有内心的安宁和快乐?我们或许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教育体制,给不了孩子巴学园那样的公共汽车式的教室,给不了孩子海的味道,但是可以让孩子们高高兴兴来上学,每天夜晚伴随着宁静的心灵而酣然入睡。这就是我们今天做老师的意义。
(作者单位:青岛台湛路小学,山东青岛26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