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规范研制与实践①

2016-03-02傅俐俐

现代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研组研制规范

■傅俐俐

◎教学研究◎

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规范研制与实践①

■傅俐俐

“规范”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是人们行动的“模式”与“法度”,是群体或社会对个体行动方式的统一要求。课堂教学规范是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规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据笔者观察发现,很多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规范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事无巨细,与教师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都罗列在内,没有一个鲜明的理念引领;二是从有利于教师教的视角来规定,很少从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如此规范,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流于形式,因为规范太多、太细,很难一一执行;同时,也起不到引导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作用,因为更多的是约束教学行为。为此,我们本着对学校“崇德”核心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从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文化的视角出发,研制和实践不同于上述倾向的课堂教学规范。

一、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规范制定过程

要让规范从课堂中来,从教师中来,从学生中来,使之变得有生命力,就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让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规范的讨论、研制过程。我校研制规范的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上三下”,耗时一个学期。

(一)自上而下的头脑风暴

学校成立课堂教学规范研制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和教科室主任任副组长,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参与。研制小组组织教师进行大量的中外教育书籍阅读,收集和整理中外教师典型的教学叙事和案例,通过分组辩论、集体分享等学习方式,深入了解中外课堂教学文化的异同和特点。组织教师学习学校三年规划,进一步深刻理解和领会学校“崇文化人,德润童心”办学理念背后承载的文化背景、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组织教师聆听教育科研专家、教授有关课堂教学文化的专题讲座,了解“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指向及相关理论,树立“学教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理念。通过收集和学习国内外优秀课堂教学规范,进一步了解规范研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认为,新的教学规范,只有赢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和拥戴,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为今后的实施和执行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头脑风暴,我们努力改变教师原有的旧观念,使他们牢固树立了“教学因学生而起”的新理念。

(二)自下而上的数据收集

研制小组分析头脑风暴结果,整合名校的课堂教学规范、学校教学工作制度,参照《教学五认真》和《规范办学十二条》等要求,编制了课堂教学规范的师生征求意见稿和教师开放性问卷。随机选择40名学生和10位教师进行访谈,组织90位教师填写开放性问卷,得到初步的访谈和问卷数据。经整理分析,提炼出五十余条规范,拟定了初始的教师问卷。随后,向教师代表、学校行政领导和课程专家征求有关初始问卷的意见,减去了二十余条,确定了由37条规范组成的正式问卷。接着,召集全体教师填写正式问卷,收集、分析教师对37条规范认可度方面的信息。最后,运用SPSS17.0软件,对不同教龄、职称、学科、职务的教师在规范选择上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如“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多样的学习/表现机会”等获得2/3以上教师(涉及各个层面和类型的教师)认同的19条规范。我们认为,尊重和倾听来自师生的意见和需求,让教师全程参与整个研制过程和所有细节修改,赋予教师研制规范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使规范成为教师自己的规范,有效促使教师落实规范。

(三)自上而下的规范条目审议

研制小组召集研讨会,审议19条规范的相互独立性和对各个学科的适应性等问题,结果发现:有些规范条目显得冗长,很难记住;有些规范要求过低,如“准时上下课”“远离手机、电话等通讯工具”;有些条目不适合所有学科,如“课堂秩序井然,活而不乱”在音乐、体育、美术学科可能不太适合。于是对19条规范进行整合和删减,最终确定了15条规范,使之变得更加简洁,并具有指导性和普遍性。我们认为,教学规范的制定,不在于庞杂繁多,面面俱到,而在于凝练简要,切中重点,指向关键。

二、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规范内涵

通过集体研制,我们形成了15条教学规范,下面具体介绍其中的基本内涵和所主张的教学理念。

(一)课堂教学规范的架构

15条规范由“会教和善教”、“课堂评价”、“课堂管理”三部分构成。其中,“会教和善教”包括“设计学教评一致的教学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讲解要条理清晰”、“提问要有针对性”、“鼓励并倾听学生发言”、“给予学生多样的学习/表现机会”这六条规范。“课堂评价”涵盖“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检测学习目标达成”、“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课堂和家庭作业”、“课堂反馈多一些鼓励和建议,少一些批评和表扬”、“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有意义练习的时间”这六条规范。“课堂管理”涉及“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以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投入教学”这三条规范。

为了使教师能更清楚地把握每条规范的实际内涵,我们为每条规范设计了包含好、中、差三个等级的表现标准,如“提问要有针对性”从问题与目标匹配度、问题的层次性、提问的学生适应性三个方面设计相应标准,“好”的表现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有层次的课堂问题或问题链;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梯度地运用问题,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和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分类分层提问,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均能获得不同的成就体验”;“中”的表现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课堂问题,问题之间的层次性不强;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问题缺乏层次和开放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能够做到问题与不同类型学生的匹配,但主要关注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成就体验”;“差”的表现是“依据知识点设计课堂问题,很少考虑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少考虑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基本不匹配,很多问题只叫优等生回答,只有少数问题叫中等生回答,学困生基本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教师自我判断和观察同伴实施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课堂教学规范坚持的核心理念

任何规范都是有价值负荷的,我们研制的课堂教学规范也不例外。遵循“学教评一致性”理念规约教师的教学、评价与管理行为,通过规约这些行为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学教评一致性”是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以此建立以目标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关系。其中,清晰的目标是前提和灵魂,它指向有效教学。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具体而言,学教评一致性包括三大关键要素,一是目标引领;二是评价任务前置,检测目标是否达成;三是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课堂评价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15条规范充分体现了上述理念,“会教和善教”规范直接应对基于目标的教与学,“课堂评价”规范则反映了评价引领和检测的理念,“课堂管理”规范为学-教-评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规范的观察与实践

制定出全体教师都认可的规范,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期望通过规范的实践与落实,引导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对课堂进行真实有效的观察、研究和改进,真正构建起“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文化。为此,我们从三个层面,采取多样的措施,全力推进规范的落实与内化。

(一)解读规范内涵,促进教师内化与实践

在学校层面,将课堂教学规范编订成册。课堂教学规范手册不仅呈现每条规范的内容及其三个层级的表现标准,而且还提供如何实施规范的问答。新学期开学之初,将手册发给每位教师,先让教师自学,然后开展“规范在手,校长解读,组内学习”的推进活动。校长利用“崇德讲堂”平台,对规范手册做全面细致的解读和介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解疑释惑。同时,学校还要求各个教研组开展学科组内每条规范的解读和学习,进一步细化针对学科的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鼓励每位教师按照规范要求开展日常教学,在实践中反思执行规范中的存在问题,向教研组和学校提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建议。

(二)组织课堂观察,变规范为行动

在教导处层面,为每条规范研制课堂观察量表,要求分管教学的行政领导运用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加强对教师日常教学的监控与指导。如教导处对语文学科进行观察,针对语文学科设计了“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案判断标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课堂理答”、“给予学生充分而有意义的练习”、“鼓励并倾听学生发言”、“提问针对性”、“给予学生多样的学习机会”等观察量表,将量表发给听课的老师,给每位老师分配一项观察任务。听课的教师,根据分配到的任务,利用量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规范进行观察和记录,课后将收集到的信息(有些是量的证据,有些是质的证据)进行整理分析,依据为规范所设定的三个层级的表现标准,向上课教师反馈观察结果及其达到的等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开展教学研讨,以实践规范为载体塑造促进学习的课堂文化

在教研组层面,运用课例研究方法推进课堂教学规范的实践研究,打造不同学科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文化。不同的教研组采用不同的课例研究方式,开展深化与落实教学规范的校本研究,语文教研组采用“多人同课循环”方式,数学教研组采用“一人同课多轮”方式,英语教研组则采用“同课异构”方式。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各个教研组关注“会教与善教”、“课堂评价”、“课堂管理”三个方面规范的整体性实践与反思,充分展现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样态,努力营造一种新的教学文化。一个好的教学文化意味着使课堂变得更为安全、有趣、充满活力而富有挑战性;意味着给予教学者和学习者一种积极的期望、热情、鼓励、责任感、认同、肯定、成功的机会以及促使他们萌生生生不息的创意;意味着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研究,一个好的教学文化已初现端倪,即以实践教学规范为载体的“尊重学生,关注发展,促进学习,促成成长”的教学文化在各个教研组开始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 形塑与创生——制度性规范与个体教学行为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07,(12):51-55.

[2]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2013,(1):1-6.

[3] 李志厚.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3-17.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浙江宁波315020)

①本文系宁波市2014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学习的教学文化研究”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教研组研制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来稿规范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