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话语建构的语用原则
2016-03-02彭潇
彭 潇
试论新闻话语建构的语用原则
彭潇
摘 要:新闻话语是对一件事情真实反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话语的构建完成的。新闻话语的构建有一个必须遵守的语用原则,不同类型的新闻其所要遵守的语用原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电视新闻话语为例,对其语用原则及构建特点进行分析,以使社会大众对新闻话语的构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新闻话语;语用原则;构建策略
新闻传媒以规范的语言为载体,通过不同手段的传播示范,反过来又可促进社会用语的规范,各种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窗口,不仅反映了有关方面的工作成果和力度,对推动语言文字规范也有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对于话语构建原则认识不清等,近年来,方言词、外来语、错别字以及各类语病,充斥报纸、荧屏,严重地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在新闻用语的构建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遵循相关构建原则,必然会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新闻发布机构的形象造成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闻话语的构建及语用原则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新闻话语的含义
话语是语言实际交际的产物,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依赖具体的交际环境才能存在,同时,还要有明确的交际功能和目的,譬如,传递信息、发布命令、描述实践等。判断一个语言单位是否为话语,应该看其是否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了应有的含义或具有实际的交际功能。
新闻报道是一种话语类型,与其他话语类型相比,新闻话语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特征。
1.1 新闻叙事的客观性
新闻是一种叙事,为了追求叙事的客观性,叙述者的主观倾向尽量隐藏。但是,新闻话语对词语、句式的选择,总是不可避免受到主观意图的影响,表达出话语之外的意义。不同的话语形式,必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功用。新闻叙事的客观性需求和叙事主体的必然渗透,正是新闻叙事者要悉心考虑的。
1.2 新闻话语的话语主体是一个综合体
新闻话语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主观意图或意识形态的代表,而是一个集团、组织、权力关系的体现。新闻话语的形成也不是个人作品,而是一种集团意志的决定。因为新闻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创作而成,而是各种制度化组织制作、表述的产品。所以,新闻报道不是个人的体验或经历,通常也不表达个人的信念和观点。
根据其特点,我们可以这样对新闻话语进行定义:话语主体以客观的角度,对某一真实事件进行再现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话语主体应该避免主观意识对自身的影响,以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2 语用原则的含义
语用原则是语用主体应该遵守的指导性原则。对于语用原则,我们应该从辨证的角度去理解。
2.1 语用原则对语用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语用原则的指导作用,分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其中,普遍性指的是在话语的构建过程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如准确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等。特殊性指的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语用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会采用一些有违常理的话语手段,从而形成一些相对特殊的话语格局。如在语用原则中,合作性原则要求人们在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符合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会有意违背这些原则。
2.2 语用原则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
语用原则的共时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内,语用原则的功能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而历时性则指的是,语用原则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语用原则会不断更新、完善。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3 语用原则具有单一性和多面性的特点
单一性指的是不同的语用原则具有不同的实际功能。其在话语构建过程中的语用指导功能,就是特定的功能。如在新闻话语构建过程中,和谐原则重在“和谐”、礼貌原则重在“礼貌”、得体原则重在“得体”等。单一性反映了不同语用原则的特定功能。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进行话语的构建是动态变化的。由于语用原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当一种语用原则侧重于语用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时,会对语用实践的其他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反映了其多面性。作为语言运用的核心,语用原则应该成为每一个语用者必须遵守的法则。
3 新闻话语语用原则——以电视新闻话语为例
电视新闻作为社会大众了解外部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其用语构成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构建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新闻受众,仅依靠个人的喜好构建相关的语言,必然会对新闻发布媒体造成不良影响。
3.1 电视新闻话语特点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主要使命是解释、说明、补充图像。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涉及时间、地点、人物姓名、人物思想等内容,都需要解说词传达。解说词在电视新闻中与图像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构建过程中,新闻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电视新闻话语的构建以新闻事实为表现对象,新闻中的图像、语言具有真实性。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央视《新闻调查》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杨柳坪7日》。节目时长45分钟左右,记叙了记者跟随一对北川夫妇重回故乡、重建家园的过程。节目中,播音解说所占分量很少,不到400字,有声语言部分以记者和灾民的对话及现场声为主。在该新闻中,关于新闻的解说有这么一段:“地震后滑落的石头随处可见,最重的有上百吨,塌方的岩石砸毁了上山的路,只有摩托车可以勉强通行,一段不到二十公里的山路大概要开四十多分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该新闻话语的构建主要以较短的文字,对现实情况的一个说明,其中“勉强通过”“二十公里”“四十多分钟”这些词,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反映了震后该地区公路的损害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话语的构建主要以表现事实为主。真实性是电视新闻话语构建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二,电视新闻话语要表现出新闻的及时性。在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中,通常会用较短的语句表达新闻的真实意义。在表达的过程中,与实际中的一些画面相互配合,表达新闻的及时性。如在《新闻联播》中,每个新闻的话语构建都以较短语句表达新闻的真实性,同时,配以快速的语音,更好地表现出新闻的及时性。
3.2 电视新闻话语建构的语用原则分析
3.2.1 正确原则
电视新闻话语的构建必须遵循正确原则。对于新闻语言而言,其所表达出的含义,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正面的报道话语可以坚定社会大众的信心,鼓舞人们的士气,批评揭露的话语则可以使人们认清现实。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报道,都必须遵循正确原则,并对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在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做到客观、公正。
以泸西电视台曾报道过的一则新闻为例,在介绍高寒山区三塘县乡俱久公路的施工现场时这样说道:“观众朋友们,我现在在高寒山区三塘县乡俱久公路的施工现场,在我的身后,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村民正在修建它们的进村之路,这条公路完成之后,俱久村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在这则新闻中,对俱久公路的建设情况——正在施工,建设主体——村民,建设前的情况——山间铃响马帮来,以及建设意义进行了介绍。其以间断的语言将俱久公路的建设情况真实反映出来了,从而使新闻受众了解了俱久公路的建设对俱久乡村民的意义。同时,也使新闻受众对俱久乡的生活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其对俱久乡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正确的报道。在报道过程中,利用较为简短的语言,将村内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正确的表达。这不但可以使新闻受众感受到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而且,也能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大众追求发展的现实需求。
3.2.2 准确原则
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就是运用语言要素和语言表达手段,对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包装、发送过程,也就是使一定的思想内容语码化、形式化的过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一切语言要素的前提,都必须为实现特定的表达目的服务。在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准确原则,将语言进行包装、发送,并对新闻事实进行准确表达。
还是以上文的俱久村建设公路事件的报道为例,在该报道中,新闻话语构建者对俱久村的现实进行了准确表达。其中,“进村之路”反映了俱久村正在修建的是进入村庄的一条公路,这反映了俱久村在这之前,没有修建公路,这条公路是刚开始修建的,而且还要修建一段时间。另外,“一去不复返”则说明了俱久村之前因为公路修建不足,俱久村的生活相对较差,而公路的修建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这两组语句,我们可以对俱久村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准确了解。同时,这也反映了电视新闻话语构建中的准确原则。
3.3.3 适切原则
当前,在电视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受到两个方面的干扰:意识方言词语的习惯性影响和外来语的不当应用。在一些地方台,这种现象表现得较为明显。在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其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就在于即兴表达中的口头语言的应用。在中央台的节目中,这类错误相对较少。但是,在一些管理不甚严格的地方台,这些错误就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在一些娱乐新闻节目中,电视主持人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经常会采用一些网络熟语,如“我爸是李刚”“给力”“棉花掌”等。在这些娱乐新闻节目中,通过应用网络熟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政治性新闻中,这类语言是严禁应用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语言进行恰当应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新闻应有的效用。
3.3.4 恰切原则
新闻话语由不同的词语构成,词语数量繁多,词语本身的内涵多样,自然形成词语之间在意义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是属种关系的类义,有的则是大同小异的近义,有的是相反相对的矛盾义,种种现象给人们的言语交际表达提供了便利。由于词语的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多样性,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深入斟酌词语的应用,从而以恰切的方式表达出新闻应有的含义。另外,在目前倡导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新闻话语的构建必须以恰切原则为基础,构建出符合社会和谐要求的语句。
在前段时间,集中反映西藏公安边防总队深化爱民固边战略的系列报道《爱民固边共谱和谐》,在西藏卫视进行了开播,该报道在《西藏新闻联播》中播报。其中一句新闻话语是这样构建的:“用双手编织幸福生活——吉隆边防派出所创办‘竹编合作社’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在这句新闻话语中,新闻话语构建者用恰切的话语表达出了当下和谐的要求。其中,在话语的构建中应用了“引领”而不是“领导”,这更能反映出国家政府部门在建设人民幸福生活中的引导作用,反映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很显然,“引领”要比“领导”更加适合。因此,在电视新闻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符合恰切的原则。
4 结语
新闻话语的构建有其特定的语用原则。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其语用原则构建相应的话语。另外,为了能进一步反映新闻的真实性,可以通过一些构建策略达到目的。本文对电视新闻话语的构建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就新闻话语的构建策略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于现实中的新闻话语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侯雪钰.从合作原则探讨网络交际中的其他语用原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
[2]樊永仙.话语含意与认知语境[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9(2).
[3]陈显君.电视深度报道中的新闻话语分析[J].青年记者,2009(2).
[4]张俊杰.新闻话语交际意义的语用阐释[J].新闻爱好者,2010(2).
[5]黄蓓.当代网络新闻语言的本质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彭潇(1991-),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传播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