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农民工市民化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及对策
2016-03-02黄建平中共永兴县委党校湖南郴州423300
黄建平(中共永兴县委党校湖南郴州 423300)
中年农民工市民化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及对策
黄建平
(中共永兴县委党校湖南郴州423300)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2年12月28日在金华市调研时就指出:“城市化的关键是化农民为市民”。中年农民工主要是指除了“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外,生于“60”、“70”年代的农民工。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理论入手,提出使中年农民工在精神文化层面真正融入城市的实践探索。
一、中年农民工市民化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1.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中年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在工业化和市民化中的重要性表现是尤为明显的,但这个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的群体,他们的精神生活迫切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和关注调查显示:中年农民工中没人是“经常参加政府、企业或社区的文娱活动”,18%是“偶尔参加文体活动”, 50%是“基本上不参加文体活动”,其余的则是“不知道有这类活动”,“寂寞、空虚,我们过得有生活无文化”、“文化消费太贵,我们距离城市生活有些远”是中年农民工文化需求缺少保障的一种反映。
2.文化消费严重不足
通过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仅限于花钱不多或根本不用花钱的有限项目。调查表明几乎不用花钱的看电视、睡觉、聊天占据了大多数农民工的业余时间,消费观念、生活负担重、收入不高,文化消费能力不强是中年农民工文化生活短缺的最主要原因,因为“钱”而不敢娱乐。67.8%的人基本上没有体育、文化生活方而的支出,用于买书、读报的中年农民工仅为8.4%。每月文化消费不足50元者占到83%。
3.文化需求不能满足
调查表明,中年农民工们不满意目前文化消费现状。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丰富”或“很单调”,尽管中年农民工在文化消费方面支出不多,但他们对丰富文化生活也是比较渴望的。满足文化需求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惠农民工程任务中最为繁难的工作之一,随着农民工群体生活状况的逐渐改善,在文化需求的满足上还需要政府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引导、舆论宣传、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二、中年农民工市民化跨文化交际的制约因素
1.制度壁垒因素
于现阶段城乡壁垒尚未完全打破,中年农民工进入城市后,无论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还是社交层面都处于明显劣势,由于无法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职业培训享有同城待遇,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因先天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待遇,无疑对农民工自身的身份设定产生消极影响,极易产生边缘化心理。加上城市中部分居民的戒心与歧视现象,一部分中年农民工的自卑心理,对城市和社区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这也造成了农民工与现代城市文明的隔阂。
2.生活交际圈子因素
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年农民工不易被城市接纳,他们的文化生活具有明显的窄圈子性。被访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基本上限定于老乡、同事、朋友、亲戚和同学等这些熟人。中年农民工在城市的交往对象依然是具有很高同质性的群体,社会网络主要集中在以亲缘、地缘和血缘这种三缘关系网络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呈现出封闭性和同质性特征。
3.文化素质因素。据调查,中年农民工主要以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为主,突出表现为劳动技能低,只能从事建筑、餐饮、服装生产等行业的简单体力劳动。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低造成劳动收入少,就业机会少,而同时由于受到城市居民的排斥,他们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率越发低。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文化上的困难,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难以实现。中年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年农民工进入城市文化生活圈的障碍,这是导致其选择具有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文化层次的“圈内人”交往、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活圈的主要原因。
三、破解中年农民工市民化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
1.大力丰富广场文化
政府部门应调动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为中年农民工提供文化活动的场所。如工业园区外来务工者相对集中,政府可以通过集资的方式建设一些文化活动中心,免费或者低价对农农民工开放。并且,积极推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向中年农民工免费开放这些设施。扩大宣传,让全社会重视和关注中年农民工的精神需求。各地政府可以积极创新新型广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优秀资源和先进设备,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2.积极构建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要以人为本,依赖企业文化提高中年农民工的劳动素质,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企业荣誉感,突现企业是对外来务工者的人文关怀,创建和谐互惠的劳资关系。通过企业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比如电影月、体育比赛、郊游等活动的开展,不但增进了大家的相互交流,也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组织符合中年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可以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以文化促人心,以文化求效率。
3.着力建设社区文化
中年农民工不仅活动范围狭小,对所在社区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也偏低。中年农民工面临社区融入矛盾,与社区居民存在隔阂。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可以通过参与、管理、服务等形式,发挥农民工的积极作用,帮助农民工与社区居民建立和谐共处的文化环境,促使他们快速融入社区。要通过构建均衡化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中年农民工对社区的认同,培养“家园观念”。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要因地制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帮助农民工与社区居民搭建沟通桥梁,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打造和谐的社区,如举办农农民工文化节,开展歌唱比赛,露天电影,体育活动、外出郊游等。
4.要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要动员社会团体和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农农民工文化建设。群团组织量要积极搭建农民工和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以文化活动消饵社会隔阂,增加社会各界相互了解和支持,促进社会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打破城乡二元体系的樊篱,消除中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
5.不断改进服务形式
习总书记强调:“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在于‘政者有其为’”。政府要开展救助和维权服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团委等组织,应建立农民工维权服务救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在农民工权益遭受侵害时,提供免费的法律诉讼服务。使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解决,权益能得到维护。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由区群艺馆负责成立“打工青年艺术团”,从打工者中招聘艺术人才,自编、自演,不仅丰富打工者业余生活,还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