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中古典文学与汉语教学的整合
2016-03-02王艳丽吉林省延吉市第三中学汉语组吉林延吉133000
王艳丽(吉林省延吉市第三中学汉语组 吉林延吉133000)
浅析新课程中古典文学与汉语教学的整合
王艳丽
(吉林省延吉市第三中学汉语组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国古典文学百花园,向来是百花争艳,异彩纷呈,而在这其中,一朵金达莱正盎然怒放,让人陶醉。我身处延边朝鲜族聚集区,时时感受到朝鲜民族文化的丰厚,幸运的是自己赶上了新课改,教上了新教材,可以自豪地向他们传授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
关键词:汉语课古典文学朝鲜族学生整合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汉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对于朝鲜族学生来说,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汉语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和进步,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汉语学习。他们虽然经过小学六年的汉语学习,但通过调研我校七年级新生入学考试的试卷,发现他们对汉语的认识和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生字、抄写词语和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等层次上。而这还不止最棘手的,最令我头疼的是新教材中增加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容——古诗词、文言文,尽管这些文章都是相对比较浅显的篇章,但对于口语表达尚不流利的朝鲜族学生,这些内容无异于“天书一般”。甚至有些教师也认为既然“新课标”明确说明汉语课程工具性是首位,利用课堂文本资料、口语交际课等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足以,再加上诵读积累、文言文单元不是中考考试范围,大可以忽略甚至是掠过不讲。我认为这个观念过于片面,这不仅仅不利于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和汉语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汉语思维能力等;培育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和正确态度,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认为,我们只要合理设置课堂内容,古诗词、文言文同样会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练习口语交际能力的天堂,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资源、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课堂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我牢记着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想有好学的学生,必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为此,我孜孜不倦地钻研,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努力找到一种适合朝鲜族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去走进古典文学,我把我的教学特色概括为“在自主和谐合作探究中,以情激趣,加强合作”,具体体现在:
一、走进古文,以情激趣
中国古典文学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写诗、作文章,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对于学习古诗文,非常必要。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利用可利用的资源查询有关资料,旨在训练学生的应用学习能力,学习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综合应用的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周围事物和搜集积累语言材料的能力”。在这过程中还会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情感性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征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
查询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针对一些同学缺乏目的性和自觉性,我又利用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这一年龄特点,把竞争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查预习的主要形式。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查询以及表达的热情。经过反复的实践、调研,学生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种的预习方式。积极参与,乐中学,学中乐,在亲历的查询、表达体验到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
我发现汉语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都是中华诵读精品,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把这些诗文的重要影响介绍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在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我引导让学生说出所查询的有关李白的生平、故事。课堂上各组发言、表达,那种气氛是相当热烈的。我只是搭建了一个课外语言学习、实践的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课堂上便开展起了有效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
二、解读文言,让方法为伴
由于新教材的脚注部分有着丰富而明确的解释,大部分诗、句,都有翻译,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互动式”,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各小组内部充分讨论协商,确定答题人;老师指名提问时,如有疑义,其余组可自由质疑,由答题人或老师解释、明确教师根据发言情况点评各组表现,表扬最积极、最认真、最活跃的小组。而对于翻译的准确性不要求完全的正确,大致理解即可,注重的是学生讨论以及发言的练习过程,注重语言表达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收获。用这种方式促使他们自觉钻研课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显示了合作学习的优势,既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注重课堂训练的普遍性,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这过程不也是一种语言训练吗?这不正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吗?
三、通晓要义,以诵读先行。
兴趣激发起来了,课文大致的内容也了解了,可是古诗文的学习仅仅是拉开了一个序幕,学生感到最困难、最头疼的环节就到了,那就是古诗文的诵读。
诵读是汉语教学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汉语能力的好方法。《汉语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课文片断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语言积累和体验,培养语感”,在阶段目标中,再从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初中阶段要求“诵读浅易诗文,大致理解作品的内容”。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在、地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古诗词都有音美、意美、形美三个特点,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调动学生吟诵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吟诵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于老师的引导。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激励原理,我经常采用表扬激励、比赛激励、欣赏激励等方法调动学生吟诵的积极性。为了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还运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认知、情感、兴趣的情境。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欣赏诗词,除了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诵读、积累。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而很多古诗词本来就配有乐曲,以供吟唱,还有些古诗后人为它谱了曲,不仅可以吟,还可以唱。所以,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运用到教学中,在《水调歌头》一文的授课时,在课前我就播放著名歌手王菲演唱的这首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既有
利于新课的导入,也利于学生的语言训练,理解感悟古诗词,引领学生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时,配上月夜优美的图片,播放委婉的古筝乐曲,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再次步入诗的意境。给学生创造一种古典文化的韵味,学生的兴致自然也成倍增长。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上的运用,使得课堂知识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资源,把无声的平面、枯燥古诗同文字转变为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非常喜欢,主动跟着哼唱。通过吟唱,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下课了,学生都回味无穷,在之后的古诗积累诵读检查时,我发现这首词是学生记得最牢,也是最喜欢的古诗词之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教授古诗文,不仅仅积累了知识,还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有效学习和运用汉语,主动参于教学,勇于开口,培养学生的聆听、交流、合作、发表的能力和品质。重视“应用性学习”教学,注重古典文学、学科知识、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加强汉语课程的实践性和实际运用,增强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汉语的意识,给学生积极创造强化、巩固已学知识的机会。
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发展的前提。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在古诗词的授课中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主动地学习和诵读、积累古诗词。通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通过小组竞赛、小组合作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汉语实践活动中,不但创造了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也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汉语文化修养也会逐步的形成。
学生在近三年的古诗文诵读过程中,由于为学生拓展了一片学习古诗词的天地,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情感得到体验,从而对古诗词的兴趣愈来愈浓,为学生运用汉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也逐步加强。通过诵读古诗文,汉语素养不断提升,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引经据典的“点睛之笔”,好词佳句不断涌现。在学生平时交谈时,适时的迸发出几句和时宜的古诗句。他们通过学习、诵读这些经典诗词,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毫无疑问,
经过古诗词诵读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在轻松愉悦的诗情画意中吸取了祖国优秀古典文化的乳汁,在诵读之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这种学习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