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胧”教学的诊断与思考
2016-03-02曲堂魁任永刚
曲堂魁 任永刚
《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有一句话:“我立刻起来,揉揉蒙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蒙眬”如何解释?请看以下教例——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要大家特别注意(板书:蒙眬),查一查字典看看“蒙”怎么读,“蒙眬”是什么意思。
生:“蒙”有三个读音,“蒙眬”一词里读méng。
师:“蒙眬”意思是——
生: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
师:所以是——
生:蒙眬的睡眼。
师:也可以说
生:睡眼蒙眬。
师:课文里的“蒙眬”指的是“快要睡着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还是“刚睡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
生:指的是作者刚睡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
师: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没有。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这里的“蒙眬”究竟是什么意思?“叫醒”和“睡醒”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叫醒”说明什么?
生:还没有睡醒。
师:没有睡醒,怎么能说是“刚睡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呢?
生:噢,应该是作者还没有睡醒,被工作人员叫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
师:对,应该是这样。前面同学们理解得不准确,原因是什么?
生:只是照搬了词典里的解释
生:没有认真思考。
生:没有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师:是啊,理解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一定要认真思考。
【反思】
授课教师说:“这篇课文我教过不下10遍,也听过其他老师的课。‘蒙眬’一词,有的教师忽略未讲,有的教师只是照搬了词典里的说法,说的是词语的本意,没有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解释。”他认为教学“不迷信词典,不人云亦云,也不要迷信《教师教学用书》,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笔者认为,词典上的解释较准确。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是作者还没有睡醒,被工作人员叫醒时”的解释,虽然完全符合课文中的实际情况,但没有实用意义。教学别的课文,还可能遇上“蒙眬”,有可能是被小闹钟闹醒的,或被鞭炮声惊醒的等等,教师的解释就得改为:是“我”还没有睡醒,被小闹钟闹醒时两眼……试问:遇到一次“蒙眬”,就解释一种醒吗?这对学生阅读与习作有何启示?词典上的注释有两种情况,教师只要提示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解释,学生自然会选择相应的解释。无论叫醒、睡醒、惊醒、吵醒等,都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词典上解释为“刚醒”都包括了,副词“刚”用得非常恰当。其二,教师对“蒙眬”的解释,只注意讨论“叫醒时两眼半开半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修饰语——看东西模糊。丢了这一点,眼睛就不“蒙眬”了。
关于理解词语的教学,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能力,他们自己能弄懂的,教师可以不问或少问。“叫醒”和“睡醒”的问题,二、三年级学生就能答,与高段学生对话N次来讨论没有必要。授课教师说的“词语的本意”,是误用,应是“本义”,“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解释”,也没有超越词的本义。对提问的设计,应随着年级升高注意增加难度,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讲读课文的“提问”,不只为了阅读,更要利于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