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我的改变
2016-03-02张敏
张敏
(新疆石河子高级中学)
新课改对我的改变
张敏
(新疆石河子高级中学)
从前坐着听历史,现在站着讲历史,大学毕业后由学生变成了历史老师。每天上课、改作业、维持纪律、监考,看着时间化作皱纹慢慢爬上皮肤,一年又一年,十几年一晃而过,十几年后依然是这样吗?也曾有过梦想,也曾不甘平凡,从教学的第一天,我就梦想做一个学生爱戴、才华横溢的老师。
我观察着、思索着、学习着。当时石河子有一位有名的历史老师,他上课从不带课本、教案,只带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起课来绘声绘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无不涉及;听课的学生只恨40分钟太短,意犹未尽,课下仍在讨论,什么烛影斧声之谜、康熙到底准备传位给第几个儿子,武则天左膀右臂哪个厉害?那时的我坚信,好的历史老师不仅要有个好口才,把历史讲的像评书那样学生能不爱听吗?但做那样的名师必须要有好口才,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和文学底蕴,还要有些喜剧表演的天赋。我不是个古板的人,课下又不断看书查资料,终于也能在历史课上侃侃而谈、慷慨激昂。可是,历史事件里最有发挥余地的是事件过程,可高考更侧重考查原因、结果和意义。这样讲课,学生下课还要专门花时间学习考点,而且学生往往会认为历史事件有夸张、搞笑的色彩,还耸人听闻。可真正的历史是由真实平淡开始,主人公也是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样教出的学生喜欢野史胜过正史,看历史事件往往缺乏深度广度,走向社会后,读史似乎只是为了丰富茶余饭后的谈资。古人说以史为鉴,历史是一个经历了千年烽烟、满腹沧桑智慧的老人,而不是一个十七八岁可爱活泼、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学史应该让我们更深沉睿智而不是浮华与肤浅。
还有一种历史老师,以我为主、以讲为主、一讲到底。每一堂课都领着学生总结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作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可这样的课完全抹杀了历史本身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学历史只是为了应对高考,几乎感受不到历史之博大精深、学历史之乐,高考完了恨不得此生再不见历史书。
二者完美结合吗?课堂时间又不允许,把握不好只会顾此失彼。
做历史老师难、做一个对学生今后人生有积极影响的历史老师更难。何去何从啊,面对十几年不变的教材,初中学了高中学,师生都失去了新鲜感,到底历史该怎么教,历史学习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平地一声惊雷,新课改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创新能力,铸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激发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乍一看,感觉我们历史学科,又肩负起了语文、政治学科的功能,且不说学科体系的大变身:由按时间国别顺序转变成按专题顺序,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岂不是更难上加难。
但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与实践,我逐渐有了一种云开雾散的感觉,那么怎样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呢?怎样使历史课上出新意呢?
首先老师要了解每节课的主题,知道自己希望学生形成哪些意识和价值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同样,如果历史老师不知道每节课的灵魂、主题,那么她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其次,要和学生有效沟通。年轻的老师与学生沟通有一些优势——接近的年龄、共同的兴趣爱好、一些问题上的共同看法等等。但这些条件都会随着年龄差距的加大而逐渐丧失,而能够永远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的,将是老师的专业水平和师德。否者,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总有一天会被学生所抛弃。因此,老师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能够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
第三,如果一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劳累不堪,那么你只有苦劳没有功劳。新课改关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个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史实中发现普遍规律。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使学生能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新课改注重价值观的培养,也是所谓史德,即从历史中得来的心智、修养。比如说,看待事物不抱偏见、不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还有诸如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等。
那么,如何用这一思想指导实践呢?例如,在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时,我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标志、原因、意义;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原因、意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的表现、意义,并且要对这几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我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图片、电子相册和材料的展示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通过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使学生理解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讲课中我结合国内外背景和时政热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把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几次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分析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学会从复杂事物中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全局意识。
讲课过程中,我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紧密的设问,吸引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堂中来。还要注意总结分析使得所学的内容得到升华,通过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有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还采用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如历史剧表演、模仿记者采访、辩论会,等等,表现我国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编写台词、编剧、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合作精神,加深了师生的了解与情谊。
最后,总体归纳中国60年来对外关系发展历程不同特点。以图表方式回顾现代中国60多年来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突出不同时期的国际局势、外交策略方针、外交成就。最后播放高级中学学子视频,配以学生熟悉的《大中国》歌曲做背景烘托气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我感受到了创造之乐;看到学生进步我体会到了成就感;新课改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我愿新课改让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校园一样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