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教学设计

2016-03-02刘洪祥

学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哈利剖析叔叔

□刘洪祥

《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教学设计

□刘洪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心理剖白的内涵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学会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心理剖白的手法描写人物心理,塑造人物个性。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文本鉴赏和写作实训中体会小说创作的审美乐趣,激发动手创作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心理剖白的理论内涵,结合作品鉴赏心理剖白在塑造人物个性上的艺术作用。

(二)在课堂情境写作中,学会用心理剖白描写人物心理,塑造人物个性。

三、教法

采用知识讲授、作品鉴赏、写作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以讲授和鉴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心理剖白手法在塑造人物个性上的作用;以课堂写作实训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心理剖白手法尝试创作;以学生互评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评价指导。

五、课时安排

课时:1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我们知道,构成小说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乃小说三要素之首。如何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呢?心理描写往往能收到神奇的艺术效果。

下面,请大家欣赏两段小说场景,分别说一说其中的人物“我”的个性特点。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两段小说场景。

场景一:

“嗨,哈利叔叔,你好吗?”我说。

“好啊。”哈利说。

“你看上去气色很好。”我说。

“多谢。你好吗?”哈利一边说着,一边伸出他的右手。

“我也很好,”我回答,一边握着他的手,“见到你很高兴,哈利叔叔。听我说,我要去打个电话,一会儿就回来。”

场景二:

(老天爷,哈利叔叔来了。这个乡巴佬穷鬼怎么会到这里来呢!怎么没人事先通知我一声呢!)(该死,他朝我这儿来了。)“嗨,哈利叔叔,你好吗?”我说。(他那脏兮兮的脸,真叫人恶心!)

“好啊。”哈利说。

“你看上去气色很好。”我说。(瞧那皱巴巴的衣服,活脱脱乡巴佬一个!)

“多谢。你好吗?”哈利一边说着,一边伸出他的右手。(天啊,我不得不碰他的臭肉了。我可不想和这种下等人握手。)

“我也很好,”我回答,一边握着他的手。(他的手黏糊糊的,谁知道摸过什么东西!)

“见到你很高兴,哈利叔叔。听我说,我要去打个电话,一会儿就回来。”(在我能把自己的手洗干净之前,这只手最好什么都别碰。对了,这个地方的洗手间在哪儿呢?)

启发与分析: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人物对话是相同的,人物的动作也没有改变,为何两段场景中“我”的个性特点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显然,场景二比场景一多了一些“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表明“我”对哈利叔叔的厌恶之情。从“我”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语言动作的自相矛盾中就能看出“我”是一个心口不一的伪君子。

通过场景对比我们看到,在小说创作中,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的个性上确实具有神奇的效果。那么,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创作手法可以用来描写人物心理呢?我们学过用人物的动作、对话、神态来描写心理,还学过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理等等。今天,我再介绍一种在现代小说创作中运用极为广泛的心理描写手法——心理剖白。

(二)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心理剖白

1、理论内涵

心理剖白指以内心独白或心理剖析的方式描写人物在某个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觉、情绪,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个性。

2、两种类型

(1)内心独白:用小说中人物之口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2)心理剖析:通过人物之外的他者来剖析人物心理。“他者”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3、作品鉴赏

(1)内心独白

内涵: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拿出预习材料,看材料一。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林黛玉的心理描写:

(林黛玉)不想刚走进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文本鉴赏:这段文字出自《红楼梦》,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这段心理活动表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作者通过“内心独白”的手法,让林黛玉自诉心中所思所想,将“又喜又惊,又悲又叹”的心理情绪娓娓道来。首先是“喜”,因为宝玉那句话表明他实乃知己,内心欣喜。接着是“惊”,想到宝玉在人前竟能不避嫌疑,公开称扬自己,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惊”。而正当黛玉的情绪逐渐升高,由喜到惊时,却突然转而为“叹”,因为她想到了宝钗,想到了金玉之论。由金玉之论更进一步引发了内心的“悲”,情绪一下子跌落至低点,和宝钗相比,自己的家世、身体都不如宝钗,与宝玉难以终成眷属,不禁为自己的薄命而悲。

这一段黛玉的心理变化过程描写得极为细腻和具体,而且紧扣黛玉的身世处境来写她的独特心理,因而很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也跃然纸上了。

艺术效果: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写人物心理尤其善于展示人物复杂婉转的心理状态,让漂浮不定的心理思绪毫无拘束地沛然而出,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的本真状态。西方现代小说中所用的意识流手法更是将这种内心独白发挥到极致。如伍尔夫的小说 《墙上的斑点》。因此,如果你想用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来塑造小说人物,就可以尝试选择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手法进行创作。

使用要点:A、设身处地揣摩人物心理。B、心理描写要具体、形象。C、以表现人物个性为中心。

课后阅读:[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2)心理剖析

内涵:通过人物之外的他者来展示人物心理,“他者”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在传统小说中,以作者来叙述人物心理比较常见。例如,《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郑屠的心理描写:“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就是通过作者来叙述郑屠的心理,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知道郑屠心中发怒。在现代小说中将这种手法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是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下面,欣赏一段他的代表作《罪与罚》中的心理描写,看看他是如何将这种传统的手法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

《罪与罚》中的一个主要情节是穷困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想用她的钱来干一番理想的事业。而围绕大学生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材料节选的就是大学生实施谋杀前的心理活动。

从这段心理描写中你读出了“大学生”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作者是如何描写“大学生”的心理的?

材料二: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节选)

他不是胆小怕事,他压根儿不是这样的人;但是从某个时候开始,他动不动就发火,情绪紧张,仿佛犯了忧郁症似的。他常常深思得出神,爱孤独,甚至怕见任何人,不仅仅怕见女房东。贫困逼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近来连这种贫困的境况他也不觉得苦恼了。其实,他毫不害怕女房东,不管她想出什么主意来对付他。……

“我要去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啊,但却害怕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心里思量,脸上泛出怪样的微笑。“嗯……对呀,事在人为嘛,只因为他胆小,才错失了时机……这是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我很想知道,人们最害怕的是什么?它们最害怕的是新措施、新言论……可是我废话太多。因为我尽说废话,所以我什么也不干;但是话又说回来,或许正因为我什么也不干,所以我尽说废话。我是在这一个月里学会说废话的,因为我整天价躺在这间斗室里胡思乱想……甚至想到远古的时代。现在我去干什么呀?难道我能干这样的事吗?难道这不是开玩笑?完全是开玩笑;那么,我是为了逗自己开心而想入非非;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对,这或许是轻而易举的事吧!”

文本鉴赏:第一段中“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作者叙述出来的,即“心理剖析”。在作者的叙述中,连续用了“但是”“可是”“其实”这三个表示转折意义的词,不断否定作者刚刚作出的判断。这说明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确定,是一种猜测。这种猜测者的角色,与刚才欣赏的《水浒传》中对“郑屠”心理了如指掌的全知全能的角色,完全不同。由于作者在叙述“大学生”心理时本身就是一种猜测,所以,我们在读由他叙述出来的心理活动时,就会觉得很难读出主人公确切的心理状态。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剖析只是提供了一个认识的角度而已。

第二段“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呈现。在这段内心独白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省略号,表明他的思绪经常断裂,而且很难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显得混乱无章,这让人感到他内心的紧张和犹疑。

在这一段心理描写中,作者的心理剖析和人物的内心独白同时呈现,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用独立的声音来诉说人物的某一个心理侧面,这就像音乐中多个声部同时呈现而形成的复调,所以,巴赫金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创的这种小说称为“复调小说”。

艺术效果:这种“复调式”的心理剖析手法能极大地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部小说《白痴》中,作者将“他者”的数量增加到了五个人之多,让这五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多角度地去剖析同一个人物娜司泰谢的心理,展示她内心的复杂。因此,在小说创作中,也可以选用这种从不同他者的角度多侧面剖析人物心理的手法,塑造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的人物形象。

使用要点:立足心理剖析者的身份来剖析人物心理。

课后阅读:[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

(三)写作实训

在这一讲中,我们学习了内心独白和心理剖析两种描写手法,每一种手法在塑造人物个性上都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大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要根据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心理,塑造人物个性。

下面,我们再回到“我和哈利叔叔”的小说场景中。请大家再根据这个场景,发挥想象,自由选择刚才学习的心理描写手法,加入一些文字内容,尝试表现“我”或者“哈利叔叔”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

情境设置:“我和哈利叔叔”

“嗨,哈利叔叔,你好吗?”我说。

“好啊。”哈利说。

“你看上去气色很好。”我说。

“多谢。你好吗?”哈利一边说着,一边伸出他的右手。

“我也很好,”我回答,一边握着他的手,“见到你很高兴,哈利叔叔。听我说,我要去打个电话,一会儿就回来。”

实训活动: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进行课堂速写。

学生互评与教师指导:速写完成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读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点评指导。

七、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心理剖白的描写手法,要做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要熟练运用,还需要大家课后反复尝试练习。刚才的课堂速写有些同学可能没有完成,这就作为一个课后拓展练习,请大家继续完成,和小组成员互相点评。下次上课时拿过来我们再一起分享讨论。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编 芮瑞]

猜你喜欢

哈利剖析叔叔
长腿叔叔的三次长高
为什么不能蒙着头睡觉?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好脏的哈利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像哈利那样隐身
《好脏的哈利》
熊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