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对“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
2016-03-02陆耀娟
□陆耀娟
“翻转课堂”对“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
□陆耀娟
“先学后教”曾以其先进的理念、显著的成效风靡全国。但这种教学方式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严重不足,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突破“先学后教”的诸多局限。辩证把握“翻转课堂”的各项动因与要素,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新理念;语文教学;瓶颈;突破
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无疑是新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模式之一。一经推介,以其先进的理念、低廉的成本、颠覆性的流程、看得见的效果,裹挟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迅速红遍全国,给沉闷、乏味的课堂吹进了清新之风、增添了亮丽之色,但是,在欣慰新方法带来新气象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运用“先学后教”的过程中尚存有诸多问题与隐忧。
首先,“先学”难以落实。最早的“先学”,类似于“预习”,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浅度学习行为,也可谓是一种比较泛化的课前心理准备。以后虽然有了 “先学单”(或“导学案”)作“抓手”,但由于工作的面广量大,不少“先学单”(或“导学案”)对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凭借什么学、学的效果如何检测与反馈等缺乏整体设计、系统安排,加上形式欠活、监管不力,导致许多学生敷衍了事,蒙混过“关”。
其次,“后教”难以优化。由于“先学”难以落实,学习起点无法把握,很多教师只好把“先学单”当成习题进行订正、讲评,而后按照传统的“常规”流程传授知识,无法“挤时于学”“还学于生”。
第三,“交流”难以保证。由于“后教”难以优化,“合作”“交流”的时间就无法保证,常常是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尚未打开,讨论还有待深入,就红灯亮起,“被迫”停止。
第四,“反馈”难以到位。由于“交流”难以保证,只是一件摆设、一种点缀而已,所以很多教师在小组汇报时,往往只关注是否出现了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当学生的答案正是自己所期望的时候,就急于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讲解,而忽略了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显然,反馈的缺位,既难以让学生确切地认识到观点的正确或错误,也难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第五,“训练”难以提高。由于“反馈”难以到位,往往使本属“先学后教”亮点的“当堂训练”,缺乏针对性,难有实效性。
上述问题阻碍了“先学后教”的正常运行,抑制了“先学后教”的效能发挥。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后续的四个问题都是问题1惹的“祸”。如何突破“先学难以落实”这一瓶颈?“翻转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肇始于美国的 “翻转课堂”或称颠倒课堂(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上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包括 “教师编制学习任务单、创建微课程(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程、学习新知识——课堂师生互动(深度挖掘知识的内涵与价值)”等阶段。“翻转课堂”与“先学后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解决了“先学难以落实”的难题。“翻转课堂”的“先学”有目标——必须先行拟定“学习任务单”;有依托——微课程(教学视频);有检测——任务单上常配有 4-5个思考题;有互动——生与师、生与生随时可在线上交流;有反馈——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收获与疑问,加以鼓励或解答。毋庸讳言,“翻转课堂”对“先学后教”有着不可或缺的完善与优化。当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舶来品,要让“翻转课堂”与我国的语文教学有效对接、顺利“软着陆”,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否定已有经验(包括“先学后教”),也不能肤浅地机械模仿。只有辩证地把握“翻转课堂”的各项动因与要素,防止顾此失彼、舍本逐末,才会抓住重点、突出要点、化解难点,做到事半而功倍。
一、方向要明。不少教师常将“视频”的制作视为课前的重中之重,其实,“视频”只是载体而非主体。“翻转”的主体仍在于“课堂”,仍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因此课前的第一要务当是对照课标、立足学情、吃透教材,进行系统设计。从学习任务的安排到学习情境的营造、从学习资源的挖掘到学习策略的选择、从学习管理的优化到学习评价的建立,要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抓关键,开拓创新求实效。这也是视频录制必须考量的准绳与指针。
二、任务要清。“学习任务单”是有效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抓手。所谓“学习任务单”,是由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学习的具体任务常以群组性问题来呈现。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知识的重点、疑惑点、易混点;要有梯度性,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文本;要有实效性,要防止表面化、肤浅化,要让学生通过解决疑问,真真切切、扎扎实实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充分发挥“学习任务单”导读、导思、导练、导疑的多项功能。
三、视频要精。可以说,没有微课程“视频”就没有“翻转课堂”。微课程是以与教材同步的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精讲内容,重点归纳,智能诊断,针对训练的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短时、高效”的系列化课程。“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应力求做到时间短、内容精当、选点精准、形式精美、设计精巧。
四、关联要紧。从理论上讲,课前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课堂学习是课前学习的提高,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是课上需进一步研习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课前自学与课上教学相脱离的“两层皮”现象,极易导致学生产生课前“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错觉。因此,教师在课上应首先根据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反馈,比如选取典型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课前任务中安排的思考题进行抽查等等。课上教学与课前自学紧密相联,不仅是学生获得课前学习反馈的最直接途径,更重要的是,“关联”能使学生体会到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更自觉、更投入。
五、学时要整。时间是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足够的时间看视频,要想达到“翻转课堂”的目标显然只会“好事多磨”甚至“好梦难圆”,因此在学习时间上应予以妥善安排。尽量让学生能有相对完整的时段完成“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以免因时间不足而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六、方式要新。由于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任务单”和“微课程”已经基本掌握,因此课堂上没有了再“教”的必要,而应当以内化和拓展为核心展开,其流程主要包括作业检测、进阶学习、协作探究、成果展示等四个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从而使课堂功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之所”到“共同发展之体”的翻转与提升。
七、互动要真。互动是“翻转课堂”的常态,但切忌停留在学生“形”动的表层上,要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多些“平等”,少点“架子”;多些“微笑”,少点“脸色”;多些“关爱”,少点“冷漠”;多些“宽容”,少点“苛求”;多些“赞赏”,少点“责备”,从而使互动真正产生出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积极效应。
八、反思要深。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前观看视频,课上互动内化”。笔者认为,课后及时地总结与反思也应是“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如果说课前的课程视频是“翻转课堂”的物质保障,课上的交流互动是“翻转课堂”的核心灵魂,那么,课后的及时反思则是“翻转课堂”的理想升华。“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课后复习。重在将传统复习中对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解”层面升华为如何将知识进行迁移,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层面。
九、监管要勤。“翻转课堂”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将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了捆绑。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管十分重要,尤其是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客观地说,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各种任务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前,也应让家长对“翻转课堂”的内涵特征、目的意义、操作流程有所了解。赢得家长的默契配合是成功“翻转”的重要保证。
十、评价要准。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应顺势而为、循情施变。对于中学语文“翻转课堂”而言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应该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把评价覆盖到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定量评价 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要特别注意关注学生在独立学习中的表现、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在互动对话中的表现以及计划安排、课堂质疑、认识表述和成果展示等方面。要切实坚持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翻转课堂”并非完美无缺,传统教学也非一无是处。“翻转课堂”是教学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殊途可同归,异曲能同工。只有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会让语文教学包括语文“翻转课堂”更合理、更有效,才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旅行”中,兴趣不断点燃、情绪倍加高涨、思维得到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1]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3期。
[2]张艳明,薛颖:《当前国内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基于36个实践案例的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9期。
[3]殷建连:《基于翻转课堂的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教师》2015年第11期。
[4]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4期。
[6]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23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责编 潘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