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6-03-02周东梅
□苗 岭 周东梅
美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苗岭周东梅
【摘要】通过考察研究美国多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针对我国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本文提出为培养创新性复合型设计人才推行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建立系统多元化教学体系,营造体验式实践教学环境的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性;复合型;教学改革
当今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正在日益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也随之延伸和拓展。大学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成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建立在艺术、人文与科学技术相互协作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从业者具有创新性和复合型的特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设计行业中的某一领域具备扎实的知识根基和综合能力,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且富于创造性,并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打破固有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围绕创新性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进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于我国各高校培养创新性复合型设计人才的方针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高校还在延续传统被动的授课方式和零散的技能操作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诉求。另一种现象近年来更为普遍:一些高校不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创意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表面的“成功”和最终“作品”的效果,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所谓的“工作室”。为了获得虚假的教学成果,不加选择地将一些设计竞赛和实际设计项目拿来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甚至标榜“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但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逃避教学的责任,给本科教育带来严重的功利化和职业化倾向,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不够,严重抑制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复合能力的形成,培养不出真正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Levin)指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学的教学方法,艺术设计教育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也表现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新型教学方式的开发更是当务之急。
二、美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笔者2015年赴美国访学,期间考察并研究多所美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发现美国近年来正在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艺术设计教育组织或协会,也没有制订全国性的教学标准体系,因此各州市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截然不同。院校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设置课程,依据自身在设计教育领域中的资源优势来制定方向。这样就使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1.不同专业学生跨学科共学
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注重与相关学科的合作,实现设计、技术与商业共举的跨学科教学方式。斯坦福大学的Design and Launch your Product or Service是一门关于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课程,接受来自学校各院系不同专业学生的申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申请。要求申请时提供概念设计方案,可以是有形的产品设计或相关的设计服务,创意方案将在课程中逐步深化最终实现。课程由Michael Dearing和Perry Klebahn教授联合讲授。Dearing教授曾担任易贝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Klebahn教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精通消费市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他们都强调大学课堂不是企业公司,应该在课程中尽力将学生有价值的创意实现,对于设计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产品最终进入到市场中的效果。历时10周的学习是跨学科的交流合作,学生进行方案修正、原型设计、产品测试以及成品的制作、定价和销售,完成从设计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在跨学科的合作中,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帮助,激发灵感,超越原本较为浅显的单一学科想法,逐步形成学科之间彼此互通的创意思维与方法,并运用于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要求中。
2.多元教学方式交互中整合
美国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还出现了同一门课程由多位教师持不同的教学方式授课的情况。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并在课程进行中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的跨越碰撞,从而激发更为完善的设计。美国北伊利诺大学Intermediate Visual Communication课程由Aleksandra Gize教授担任课程协调人,具体教学分别由Jon Ashmann和Johnathon教授担任。学生在这门课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师及不同的课程内容。Ashmann教授采用“命题作业”的教学方法,在以Country Identity为主题的思考和设计中,注重学生个性的融入,根据种族、年龄、国籍、文化背景等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自己对主题的分析和研究设计制作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将在课堂经过几轮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以及教师的点评,使作品逐步趋于完整和规范。Johnathon教授采用“项目实践”的教学方法,根据耐克品牌的项目指导书,按照企业的需求引导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对品牌认知、市场分析直到设计内涵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深入理解商业设计项目需求的前提下,再将设计与市场紧密联系,合理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严谨的设计程序,尤其重视学生规范化设计语言的表达,包括文字内容、视觉形象以及设计陈述等。通过这种严谨规范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两位不同风格的教师承担同一门课,课程中会安排数次教学节点集中授课。由全班同学各自分享不同阶段的体会和设计成果,两位主讲教师及所有同学都可以对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课程协调人Gize教授做课程点评和总结。多元教学方式的交互使学生既能够在学习中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又能从其他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3.行业教学环境体验式实践
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圈理论正在美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该理论提倡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Exhibition Design 1课程通过与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NASM)合作,由学生完成博物馆内“太空行走(EVA, Space Walking)”平面设计展的创作和布展。课程由曾在航空航天博物馆从事设计工作三十多年的Barbara Brennan教授负责,并且授课的教室就在博物馆内。前半学期学生主要通过参观博物馆内的展览,由教师现场讲解和分析展示设计的空间布局、色彩、材质及灯光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展示设计的实践操作,课程期间还会组织学生到郊外的博物馆制作工厂参观,并由工厂负责人介绍展品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实景的教学环境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设计感觉、知觉和记忆等要素,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和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将设计制作的实践操作展现给学生,使他们的认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成就感会激励学生主动完成课程所要求的设计项目。下半学期学生将在Brennan教授和策展人David Romanowski的指导下针对“太空行走”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设计海报,并在博物馆内展出。学生在创作中需要的相关素材,包括图片和文字全部有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版权。课程所要求的最终作品和展览必须通过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设计部门的审核,以确保能够符合美国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尼(Smithsonian)标准,并正式在博物馆内对外展出。
三、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1.推行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将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才能解决传统设计学科无法深入探究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创新设计教育的趋势。在学科交叉的合作中,不同专业彼此之间互相协作,改变单一的设计学科立场,逐步形成复合型创意设计思维与方法。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可以开设相关课程,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教授包括艺术设计在内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例如,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可以与管理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产品系统设计”课程,完成从市场调研分析、产品设计开发、工程技术分析到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院和专业,在同一门课程中超越自身的学科局限,在创新合作的过程中各自分担同一个课题的不同部分或不同阶段。利用学科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创意引擎,学科之间的交集成为团队的黏合剂,使学生能够脱离固有专业的束缚,展开更全面的横向思维,在处理一些本专业领域问题时能激发出新的解决方法。跨专业跨领域的授课团队包括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政府官员等,充分融合新鲜的观念和各自的优势。课程的目的旨在以这种跨学科的动态碰撞产生的不同视角和观点引导学生具有开放性创新意识,并且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价值。跨学科学习和协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并整合高校和社会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艺术设计教育的跨学科方式将形成对传统学科单一教学模式的突破,成为现代设计教学的主流发展方向。
2.建立系统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手段,强调设计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学阶段决不应该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而剥夺他们创新的自由,系统的、多元化的课程将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通过课程负责人的整合,将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方式统一在一个教学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地去思考问题。思维是开放性、扩散性的,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和选择。系统的、多元化教学的关键是强化课程的丰富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丰富性指教学氛围,课堂上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将激发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反复讨论、批判,不断地对设计进行反思,从而获得全新的创造意识。关联性指教学中的衔接,课程负责人将把控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通过一系列教学节点及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将创意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紧密连接起来。严密性则体现在课程的评价标准和管理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Robert Gagnè)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观点。根据学习的不同性质来设计教学,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围绕教学理念下严密性的处理方式。教师不再是权威性地灌溉知识,而是协助学生去整合、建构、应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艺术设计教学中不断提升方式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关联性以及组织的严密性将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
3.营造体验式实践教学环境
在艺术设计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主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引入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营造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获得个人体验,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交流和分享提升认识。教师根据实践的递进规律、课程特色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实境”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完整掌握并应用知识和技能。教学实践基地是体验式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校企紧密围绕实现艺术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开展课程合作,使教学更贴近社会需求。通过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和自我认知的体验与感悟,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实践基地的开发可以结合地方实际,联合地方协会、企业、展览馆和博物馆等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共享资源,形成灵活特色的发展模式。以教学为主体构建的实践基地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使艺术设计课程体验式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增强学生设计经验的积累,为实现设计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平台。
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了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的意义。”为培养艺术设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推行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打破单一学科壁垒,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建立系统的、多元化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能自主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营造体验式实践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经验积累。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高等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教育观念的创新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49-51.
[4]汤箬梅.创新设计教育: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跨学科发展趋势[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5):125-128.
[5]米歇尔·蒂兰德.规范化的好奇心:艺术教学,设计和艺术教育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3,(5):113-120.
[6]彭澎.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艺术评论, 2012,(3):122-125.
(编辑:秦俊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上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1-0134-03
作者简介:苗岭,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展示艺术设计;周东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品牌传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