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2016-03-02曲明军周作福
■曲明军 周作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曲明军周作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当前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在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高校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特点,以高尚的文化引导人,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高校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2.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高等教育目前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为了解决教育供需矛盾,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高校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比如扩大招生规模、异地办学、多校区办学等等。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结合每一所高校的历史、传统、风格、特色和水准,认真总结、精心培育、积极宣传并身体力行大学精神,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激情励志、调整心态、规范行为,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维护高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一所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虽不直接显现于外,却能为人们所切身感受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生产的产品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仅仅传授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其全面发展。从培养人才的使命出发,高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在培养具有各校特色的合格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办大学就要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悟,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推进工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增强实效性,增加说服力、感染力,同时也会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获得新的视角。当前,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系列新的部署,更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与高等学校同时产生、一道发展并且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校园文化建设得到积极推进。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近些年,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认识。广义的校园文化,指的是由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的校园生活方式、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主要是指校园中的精神文化,以及由历届师生传承和推进的反映着师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共同信守的团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氛围等。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精神”。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下一步要由追求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的提高,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一是要深刻全面地把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校园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要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体现社会主义方向和时代特征;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文化,要突出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引领风气的文化,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二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关系。要坚持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和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发展格局多样性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繁荣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三是要凝练富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弥新的动力和源泉。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是杂乱无章的“文化拼盘”,也不能追求没有灵魂的卓越。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政治方向、理想追求和办学理念,由此形成了它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经过历代人的传承、积淀、吸收和创新而铸就了它的大学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确立,要基于大学精神的总结、培育和发扬。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对高校校园文化构成具有导向性作用的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其中,用思想政治教育之“神”统摄校园文化活动之“形”,紧密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紧贴师生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党团日活动和校园学术、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优化素质,从而构建出体现先进文化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格调高雅、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成立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统一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领导和组织工作,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协调校内各部门同心协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创造精神,以宏观管理、积极引导的工作原则,以项目化的管理方式,调动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科学培养并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资源建设,通过充分挖掘、合理调配,科学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无形的精神资源,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以品牌建设和完善为重点,巩固校园文化的育人宗旨。品牌意味着良好的形象、优质的服务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校园文化要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就必须通过品牌项目形成认同和辐射效应。高校立足覆盖面广、贴近青年、紧跟时代步伐等工作特色和优势,不断增强“经营品牌”的意识,不断深化品牌的育人功能。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懈探索,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拥有了一批在校内外有影响的学生社团、学术讲座、科研竞赛、志愿服务、主题社会实践等品牌项目。在打造品牌的基础上,要传承办学历史、结合时代特点,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凝练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和精神。
4.以理论创新为牵引,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在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坚持建设与探索、巩固与创新并重的思路,经常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把握师生思想认识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类理论研究。组织专门队伍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一系列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的制度规章,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专著和理论文章,推动了校园文化向前发展。
山东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本文受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1JDS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