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6-03-02陈炳伟

现代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临沂校本学校

■陈炳伟 张 锐



区域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陈炳伟张锐

临沂市罗庄区于1994年12月设立县级行政区,现辖5个街道、3个镇,119个大社区,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人口54.6万。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76处(其中普通高中2处、初中6处、小学59处、九年一贯制学校9处)、民办中小学2处、职业教育学校3处、幼儿园303处(其中公办园68处);中小学在校生86991人(其中公办中小学在校生84636人),职业教育在校生397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4307人;公办教职工5053人。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载体,加强和重视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区从2009年起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建设经验,较好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罗庄区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缘起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罗庄区教体局逐步确立了“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的办学思想(以大力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追求,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基本目标,以“课堂+活动——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研训+评价——促教师可持续发展、自然+创新——使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路径)和实现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工作目标。2008年4月,区教体局组织了“影响罗庄教育发展的问题”的大规模调研、征集活动,共梳理出314条阻碍全区教育发展的问题。然后,区教体局领导与省市专家、一线教师组成了评议组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15个有研究共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力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研教研一体化”、“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等重大科研决策。

在推动区域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反映一个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核心要素。为此,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自能高效课堂的研究工作,申请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自能高效课堂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探索提高区域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区教体局组织人员编制了自能高效课堂研究方案,制定了自能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实施了“区域推动——学科主导——学校主体”的课堂改革推进方式,逐步形成了区域推动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得到了上级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相继召开了各个层面的现场会和研讨会。

在欣喜于已经推动的课堂改革成效时,我们逐步认识到,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水平。这就需要从区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课程建设,开发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校本课程。然而,在这个阶段,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管理机制以及师资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多地停留在兴趣小组、社团以及编写教材的层面上,校本课程的定位在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应该说,这种架构和实施的课程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这就使得我们不能不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例如:真正的校本课程是什么?在区域层面如何进行指导和推动?我们认为,在目前现有的师资水平下,单靠学校自身进行科学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采取了区教科室专业人员协同和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推动模式,全面启动了全区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

二、系统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

开发校本课程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赋予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权利,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上的保证。在教师已有的认识中,教师是课程的落实者,不需要参与课程的设计与论证。可以说,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上,确实已经由专家进行了论证,明确了课程定位、课程纲要和课程体系的架构。然而,校本课程不同。由于学生需求和地域资源的差异,无论课程的定位还是课程体系都需要教师参与并进行设计。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必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校本课程着眼于学校和学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然而,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学校特色是作为重要的竞争要素出现的,校本课程担当起了学校特色创建的任务。在我区前期的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主要是以特长培养为主要目的校本课程,以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形式。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这些校本课程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看似学生的某些特长得到了发展,实质上偏离了学生的成长规律,甚至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理想的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需求和课程资源相匹配的课程。在目前的实践操作中,呈现出六种课程开发水平,即无关联的单一课程、无关联的碎片课程、表面关联的课程、实质关联的课程、部分实质关联的课程和有质量的素养课程。由此看来,简单的社团、兴趣小组或者特长培养活动难以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我们认为,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开发的课程,就应该从区域的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出发,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承载起学生生命发展的重任。在科学定位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我们从区域层面推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架构。

首先明晰了学校的教育哲学,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进行思考、辨析,确立学校的育人方向和基本路径。在对学校教育哲学的解读上,呈现出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基于学校的已有传统,在原有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如临沂第五实验小学多年前就确立了慧心教育的办学思路,我们重新解读为“秀外慧中、身心两健”的育人目标。二是基于学校的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梳理整合。例如:临沂高都小学的科技教育已经形成特色,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特长;但我们在解读过程中发现,科技只有以人文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于是提出了“与智慧同行、与科技相伴”的基本思路,并且确立了“科技小明星”育人目标。三是基于新建学校的全面系统规划。如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阳光学子”的育人目标。

其次,进行科学的课程架构。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文字表述上,需要通过课程规划实现课程的架构,理清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并在教师认同的基础上成为教师设计课程纲要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为此,由区教研室专业人员、学校领导以及骨干教师组成专业论证团队,进一步解读学校的办学目标。如临沂光耀实验学校的育人目标解读为“健康豁达、乐观自信、乐学善思、勇于担责、富有个性”等20字的阳光学生标准,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依据。在详细解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考虑到,育人目标的实现并非仅仅依靠校本课程,必然有赖于学校的全面改革。只有形成学校全面的改革思路,校本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架构才能更加科学。为此,我们以流程图的方式追问实现育人目标的每个制约因素和有效途径,形成学校全面的改革思路。在对综合改革思路进行系统分析后,梳理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和方式。目前,全区已有三分之二的学校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了学校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校本课程规划。

再次,形成科学的校本课程体系。审视一所学校的课程是否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体现在学校是否有科学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教师编制的课程纲要。办学目标的解读和学校的课程架构是基于一种逻辑的思考,在这种思考的基础上,需要对学校的实际进行评估与论证,其中包括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评估与区域(含学校)资源的系统调查,最终确定出基本的课程框架体系,并按照课程建设的专业化要求编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对课程的设置、管理与评价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设计。学校成立由家长、学生、社区人员及教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进行评议;评议合格后,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案,组织教师进行课程认领和编制课程纲要;在对课程纲要进行评估审核合格后,组织学生进行选课和实际开课。目前,全区所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都有系统的课程规划方案和完整的课程纲要。

我们认为,这种基于实际和科学流程设计的课程,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吻合于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而在有效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健康成长。

三、探索有效的校本课程推动方式

有了清晰的规划之后,必然要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落实过程中,既面临着课程自身的规范性要求,也存在着如何调动学校和教师积极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和措施加以规范。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在区域层面上,区教体局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和措施,明确提出了课程建设的要求和具体的推进措施。一是出台了《罗庄区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对全区和各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明确的要求。二是注重了评估督导。在区教体局年终督导评估条例中,专门拿出一定的评估分值对学校的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表彰办学先进的重要依据。同时,开展了基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办学特色专项评估,表彰特色品牌学校。

在学校层面上,建立了相应的课程建设制度,包括课程的指导制度、评审制度、课程管理制度以及评价制度等。为了完善课程的设置,学校成立了课程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审议委员会。该组织包括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家长、社区人员、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只有通过审核评议的才能作为校本课程,审议通过的课程还应组织学生选课。这种规则和规定能够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学校建立起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调动师生参与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以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实施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员共同参与课程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形成过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二)注重典型经验的提升与推介

校本课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此,一方面采取研究的方式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围绕校本课程阶段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选择试点学校,梳理成型的经验,及时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采取现场观摩、专题研讨的方式思考和探索课程建设的有效经验。至今,全区已召开了四次课程建设现场研讨会。

2009年,区首届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在临沂第七实验小学召开。会议围绕学校开发的经典诵读课程展开,对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以及课堂教学进行观摩研讨,解决校本课程建设最初遇到的问题。2012年,在临沂高都小学召开的课程建设研讨会仍然是围绕“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议题,但这次研讨的目的是如何将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转化成办学优势,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2014年,在临沂光耀实验学校召开的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我们已经开始认真思考如何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更为科学有效的举措。2015年,在临沂第五实验小学召开了第四届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研讨的议题已经上升到思考国家课程校本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层面上来。每一次主题研讨的深化,反映出区域在推动课程建设和学校在实践探索中的思考与所取得的经验。

(三)实施专业化的教师跟进指导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在理论上,课程改革十多年,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应该与之相匹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依然有很多不足。为此,我们采取了专业跟进的方式,指导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校本课程实施是在学校课程规划指导下的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并以课程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的课程纲要设计水平决定着校本课程的质量,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程设计能力。一是做好课程的通识培训,从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的要素以及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推荐教师阅读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书籍以及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书籍。让教师整体理解校本课程,进一步理清校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校本课程应该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等等。二是针对教师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交流和连续跟进指导。目前,所有启动课程建设的学校教师都能够较为科学地编制课程纲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课程推进的方式,采取专题报告、过程跟进等方式提升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几年来,先后对20余所学校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采取建立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共同体、建立名师工作室、组建专业引领团队等具体的跟进方式,以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为突破口,搭建各种有效的激励平台,从提升教师专业尊严的角度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组织了校长论坛,切实转变管理者的课程建设理念。围绕全区教育内涵发展,突出以课程建设的思考与设想展开交流、研讨,提升校长的课程建设意识和领导力。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效及展望

(一)全区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效

从规范和科学的层面,整合区域资源,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探索出了有效的校本课程建设经验,得到了省、市专家的认可。省教科院的杨璐老师、张斌博士多次来罗庄进行校本课程调研与指导,为全区教师的课程建设作专题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区的校本课程建设经验。市科研中心的领导在调研我区校本课程建设情况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临沂光耀实验学校举行了全市校本课程建设现场研讨会。在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期研讨会上,罗庄区和全区10所学校的课程建设经验入选典型经验汇编,并以展板的方式系统介绍了我区校本课程建设的做法,受到与会领导的关注。

校本课程的实施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临沂高都小学校长韩连信依托学校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色入选山东省第二届齐鲁名校长人选;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校长汤强兴被评为沂蒙名校长。临沂光耀实验学校的季玉秋老师开发的《熠尘陶艺》课程,在山东省校本课程讲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全国第三届“真爱梦想杯”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中,季玉秋获得山东省唯一的特等奖。

校本课程建设还带动了全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区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验收;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在全市教学质量评估中连续7年获得临沂市前三名。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更加自信、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在汉字书写大赛中,临沂第二十一中学代表临沂市中学组参加全省比赛并获得了第五名,并有一名学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比赛。临沂第五实验小学获得了全市小学组汉字听写大赛第二名。在2016年全国跳绳联赛中,临沂第八实验小学荣获小学甲组集体第一名。

(二)全区校本课程建设的展望

理论学习与教师的现实链接。课程改革推动十余年来,学校、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行为,从课程的角度引发教师的思考和专业发展。这是当前教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课程的推动,引发了教师对课程理论的学习与探索,将书面和专家的理论内化成为教师自觉的支撑理念。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以及设计能力,不仅能够丰富当前的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理论,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而且通过这种有效的对接,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现实中面临的诸多课程建设困境将得到有效的解决。从我区的实践经验看,临沂第二十中学、临沂光耀实验学校已经基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着手探索国家课程整合的基本做法。这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应用方式,一方面丰富了当前的课程建设理论,另一方面实现了理论对现实的有效引领。

经验推动与反思性实践的对接。教育不仅仅要对问题作出解释、分析,而且是为了改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理性,还应具有实践理性,从原来的经验型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基于学校的现场研究方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倾向。无论校本课程的设计还是校本课程的优化,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反思。这种实践与反思的行为方式吻合于当前备受关注的行动研究范式,是通过基于现实的行动与思考,形成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和行为方式为专家与基层学校的合作、参与研究等提供了可能,并在这种实践探索中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架构水平和实施效果,由此推动更加深入的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空间。

理论发展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对接。校本课程需要在实践中落实,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规划与思考。从目前的教育实际看,宏观上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但具体到学校层面,如何更好地落实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地位,如何对学校的个性特点和区域资源做出系统的分析评估,如何从学生成长、文化以及区域教育需求等层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实践性深化,也能够推动基层学校对这些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临沂市罗庄区教学研究室,山东临沂276000)

猜你喜欢

临沂校本学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山东临沂:铁腕治污,久久为功
学校推介
傅有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