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方向

2016-03-01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逸夫小学徐方中

新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仄仄倒影习作

□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逸夫小学 徐方中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方向

□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逸夫小学徐方中

又一次来到南京,又一次走进“现代与经典”。每一次来,我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来?最初我的定位是我是年轻教师,我来的目的就是接受,一切的方式方法都是我要学习的。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似乎更重视名师大家们传递给我们的讯息。本次活动共有12位老师执教观摩课,这些大师们的课可谓精彩纷呈,亮点不断。一篇篇文本的选择,一节节生动的课例,一句句巧妙的语言,一个个精辟的反思,让所有听课老师得到了心灵上的洗涤。无论是课堂还是讲座,都是在为我们指引一种方向。

一、深挖文本,抽丝剥茧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我不禁想起了他在《文本细读,倘佯在语言之途》中说的一段话:“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美。……真正的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真正的细读也不是到文本自己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

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一次的选题没有《两小儿辩日》的澎湃激昂,也没有《慈母情深》的婉转深情,有的只是独具匠心的文本揣摩。他从两个“不确定”入手,对比了浇水与下雨的相同之处,由树的生活到人的无常,真是高手总是不走寻常路

再以薛法根老师的《鞋匠的儿子》为例,薛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疏通课文内容,谈感受,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从领悟人物语言入手,层层深入。整堂课从领悟文章主旨情感到探究写法,没有过场式的“花架子”,没有预设的师生表演,教师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去感悟文本要表达的内涵,真正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整堂课中,从浅读课文到细读文本,从领悟文章主旨情感到探究写法,不断由浅入深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拓宽渠道,添砖加瓦

教学的本身不在于教孩子们学什么,而在于如何学,即学习方法的习得。一学期五个月,仅仅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需要更多的内容充实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这些内容要是经典的,永不褪色的。本次活动中,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的多形式化内容——孙双金老师的《李白与月亮》、程婧婧老师的《汉字变变》、赵志祥老师的《笠翁对韵》、何捷老师的《绘本故事》和周益民老师的《诗与图画的婚礼》。无论是新内容的不断输入,还是对经典内容的整合,无不体现了“大语文”观的真正内涵。语文教什么?教语言,教语言运用。

赵志祥老师在《笠翁对韵》一课教学中,巧妙的设计思路,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教会了孩子如何学习好这本书,同时也为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恶补”了一回古文学常识。什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什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似乎早已离开了我们的视野,重新拾回的感觉真好。一节打动人的课,我们为之无数次地响起了掌声。

孙双金老师重视分类积累,他把李白写的有关月亮的诗逐一收录在精彩的课堂里,从望月、邀月到问月,孩子们的思路被慢慢打开,他们开始有了伴月、吟月、思月、梦月……有的孩子也就陶醉在其中,仿佛一个个小诗仙,也能写下一首首绝唱。

三、点燃激情,自由自在

如果有人问我,小语教学中什么难度最大,我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他是习作。我相信,这是大部分老师的共同心声。“现代与经典”之所以“现代”,是因为她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

本次活动一共安排了两节习作指导课,一节是实实在在“描述”课,一节是启迪思维的“想象”课。林莘老师以《笑》为主题,不断评析笑的特点,根据写法的不同,体会笑的不同。最终让孩子们掌握了习作的要点——抓住主要特征。而张祖庆老师的《世界的另一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为出发点,通过动画片的形式,不时让学生参与其中,一会儿为蚯蚓的努力而感慨,一会儿为蚯蚓的遇难而惋惜。张老师让孩子们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让孩子们先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再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促进;既允许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又强调想象的合理性。

大师,向前的是,向深的是,向善的是,向上的也是。也许这些都不难,关键在于谁愿意。

猜你喜欢

仄仄倒影习作
倒影
倒影之美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找倒影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习作展示
YiyiGutz 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