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技术环境下教师培养的路径
2016-03-01田雪
田雪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试析高技术环境下教师培养的路径
田雪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技术是人对自然或环境的改造,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与精神力量。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使教师在技术观念、技术应用与技术储备等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高技术环境下教师培养应立足于以“胜任”为核心的责任观,注重教师教学技术的培养,以技术的精神力量促成教师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技术观念、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
高技术环境;教师;培养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多媒体课件、屏幕投影等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愈加广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示了教育内容,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能够进行模拟实验等拓展性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以更强的逻辑性与动态性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然而,现代技术在促进教育技术化发展的同时,也向当代教师从专业技能、职业发展、教学能力与教师责任等方面都提出了诸多挑战。
一、高技术环境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挑战
我国《哲学大辞典》将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①金炳华.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99.技术源于人类的需要,从避寒取暖、喝水进食等基本生存需要,到农耕造车、设计房屋等生命发展需要,技术渗透于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一切行为与活动中。这些活动改变了自然,创造出自然中没有的东西,它们暗含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创造一种程序,它在一定限度内,确保随心所欲地、方便地获取我们需要而自然中找不到的东西。”②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66-325.这种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强加于自然的改造就是技术行为。因此,从起源来讲,技术就是人对自然或环境的反应与反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技术的本质与当代特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现代技术比以往具有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创造力量逐渐扩大,在人类生活世界的诸多领域发挥着更加强劲的作用与影响力。然而科学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技术发展的危机与挑战。基于科学的精确性,技术逐渐依赖于更多的预设与前提条件,因此比以往的各种技术更少自发性与自立性。此外,技术的相对稳固与精确也带来了技术主体——人类对于技术本身的一种虚幻的安全感。随着人类对于现代技术的依赖与信任的增强,这种安全的幻觉所带来的伦理危机也逐渐显现,技术异化就是这种安全感的后果之一。
其次,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它是一项事业而非一件所有物,一个过程而非一种状态,一种持续的推动力而非一整套技巧和工具。③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66-325.现代技术不同于技术物,已不仅仅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存在状态,相反,“技术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它们也塑造世界”。④[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6.现代技术更多的是一个不断产出、不断生成的过程。此外,技术发明必须是“来自思想中的真实的存在”,是“人类的创造目的、自然法则和含目的的加工过程。”⑤黄欣荣.发明、发现与"第四王国"--弗·德绍尔技术哲学思想评述[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4).技术之所以成为技术,是表象与人类主观精神理念结合的产物,技术本身包含着这种精神因素。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人类精神都可以产出技术,只有当这种热情与精神力量与人类才智相结合,技术才成为可能。因此,技术是技术主体——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对自然或环境的反应与反作用。而现代技术基于人类需求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其内在的自成逻辑与精神力量。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也面临技术化的发展倾向。随着多媒体课件、网络媒体等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实践应用,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在教师的技术观念方面。我们普遍将技术视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人类通过它认识并改造世界的媒介。然而“技术从表面上看是人类的力量,而实际上它似乎对它的力量(也可以是它的行为)自治”①[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艾比米修斯的过失[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11.,这意味着现代技术已经逐渐打破传统技术仅仅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为目的的工具化倾向,转而以其自身的精神力量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于技术活动本身。然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媒体等教育技术时,依然把它们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课程逻辑结构的展示工具,以达到便于教师课堂教学时的逻辑思路整理、对学生的整体引导,节省板书时间以提高课堂效率等目的。可以说作为手段的技术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其技术价值的发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次,在教师的技术应用方面。基于科学的精确性,现代技术比以往依赖于更多的预设与前提,这在造成现代技术自发性与自立性缺失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对于这种相对精确的技术的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人类对于技术的依赖与信任愈加强烈,技术异化的问题也就愈加突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处境。教育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种技术手段具有更强的内在逻辑与预定程序,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倾向于教学内容的套入,或跟随多媒体课件等技术的程序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在提高了课堂效率之外,也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教学个性,过度依赖于技术的逻辑反而导致了教师主体性的消散。这种教育中的技术异化现象也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学生在通过教育技术手段获取教学内容与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与教师主体间对话的减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面临困境。
第三,在教师的技术储备方面。随着教育技术化发展的进程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传统的注重教师板书设计、利用音乐视频等媒体渲染课堂氛围等方式,到现代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媒体应用等新型技术手段,教师在教学准备与课堂教学过程中都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旨在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师工作水平。然而技术储备的不足与技术能力的差距,反而造成教师工作中“费劲儿去省劲儿”的现象,教师工作的技术压力逐渐增大。同时,教师技术能力的不足也导致了技术应用的不充分,课堂教学技术仅仅局限于工具或手段,而并没有充分发挥技术应用的价值,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累赘。因此,教师技术储备与技术能力的挑战,在造成教师自身困境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高技术环境下教师责任的变化
甲骨文中,“责”与”任”均为生活劳动中人际交往活动的产物。“责”由荆条与财富构成,意指以粗暴的行为获取他人的财物,后来演变为个体因自己的过失而造成的行为后果担负。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任”则由人与纺锤构成,表示一个人抱着纺锤或背负工具,即个体的职务或角色,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个体因工作而使人信任”的内容。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由此可见,“责任”应包括责与任两个部分,即一个人因其所扮演的角色而具有的使人信任的品性与行为后果担负。
责与任两部分彼此表征、彼此关联构成了责任的完整内涵。责意味着个体行为过后,他人的责任要求、强制的角色期待与底线的责任评判标准,是一种被动的消极责任、外加的客观责任、事后的补偿性责任以及不可逾越的底线责任。任则意味着个体在其角色中有行为或无行为的角色认同、向内的责任自觉、主动的信任感养成与善性的责任价值追求,相对于责而言,是一种主动的积极责任、内发的主观责任、事前的前提性责任以及价值追求的善性责任。
同时责与任又是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一方面,任包含角色与信任两方面,前者构成了责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构成了责的价值追求和目的。广辞源认为责任作为词的出现始于“静则无为,无为则任事者责矣”。从角色维度来说,有任即有责。“责任依赖于角色,而不依赖于完成任务的人”④[英]齐格蒙特·鲍曼.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2.可见,作为角色的任是责任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基础。另一方面,责是任的补充,又是逐步实现任的途径。从信任维度来说,任不达则求责,当个体行为后果发生之后,责的承担实际上就构成了对信任感缺失的补偿。同时个体又通过不断负责的行为以重建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与信任。
一直以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普遍强调以“责”为核心的责任观。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不仅导致了教师责任规定中的欠缺和不充分,更为重要的是,存在教师的伦理道德责任难以限定的问题。然而,问题在于教师责任的规定本身存在前提性、基础性的导向错误。我们常常说“我应该对什么负责”,这实际上是由外在的角色期待、强制的责任要求而促使我们产生的责任认同,是一种客观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我应该为谁负责”转向“我要为谁负责”,这种由“应该”到“要”的思维与价值逻辑即体现了教师责任的积极转向:由重责转向重任的责任观。这是教师责任在教育活动中最为普遍意义上的核心原则。
其次,作为主体的人在技术的影响下,主体从一种自发状态进入自觉状态,技术“打断”了主体行为模式的原有平衡,促使主体进入一种技术性的活动状态。①李美凤.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4.而主体活动的技术性的实质就在于技术是否对主体产生作用或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作用。技术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同时使人的本质力量获得全面的提升。对于教育中主体——教师来讲亦是如此,随着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的技术性特征也日益明显。首先,教育实践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有目的地干预活动,可以说,教育将人的发展带入了一种非自然的、人为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教育的改造意义上讲,教育具有一种类似技术的品性,即改造或创造。②李美凤,李艺.人文主义技术视野下教育与技术的“一体两面”——兼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对话如何可能[J].开放教育研究,2008,(1).其次,作为教师来说,技术作用于教师工作则体现出一种教师角色的技术性特质,与技术本质相关联的技术性,是教师与技术内在关系的桥梁。③李美凤,李艺.人文主义技术视野下教育与技术的“一体两面”——兼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对话如何可能[J].开放教育研究,2008,(1).技术与教师之间的作用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作为主体的教师不断对技术进行改造,使技术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于教育的需要;同时技术又反作用于教师,技术活动本身的规则、章程、逻辑、程序等对教师的主体活动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因此,可以说教师与技术的这种双向互动与建构,是教师本身所应固有的本质属性之一。
在教师技术性的意义上来说,教师责任就应倾向于教师技术化向技术性转变的逻辑。一方面,教育与教育的技术化过程是由多元主体参与的,而教师是集学生、学校管理者、教育主管部门等多元主体中,以最大程度参与技术设计与创造的主体。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技术的“创造者”,对教育技术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负有最为重要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在作用于技术的同时,也受到技术的反作用。技术本身的内在逻辑与结构程序对教师的活动产生约束,而教师在适应技术属性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把技术的逻辑与程序内化为自身本质力量与素质结构的一部分。因此,技术化教育中的教师责任应渗透于教师与技术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促使自身技术性的建构与养成。
第三,现代社会中,基于科学精确性的不断提高,技术逐渐依赖于更多预设和前提,其内在逻辑与程序也愈加稳固。然而现代技术的精确与稳固在促进社会技术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人类过度依赖于技术自身的逻辑结构,反而丧失了主体的自由。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多媒体课件等技术活动与技术行为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带给教师一种虚幻的安全感。教育中的技术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也具备了一套固有的既定的程序、规则、逻辑与结构,教师依赖于技术的既定性反而失去了主体的自由选择。此外,教育中的技术异化还表现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与学生都愈加关注到技术物质性的方面,反而忽视了技术其本身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与热情。教育技术中的异化一方面来自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技术工具化的观念与倾向,导致技术被过度手段化,而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源于教师技术储备的不足与技术能力的缺失,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技术逻辑程序进行改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转变技术工具化观念的同时,也要关注到技术本身的精神力量,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智慧,使技术的价值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体自由也得以实现。
三、高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转变技术观念,关注精神力量
传统的教育活动中主要存在两类技术观念,一是技术工具化的倾向,二是技术物质性的强调。这两种技术观念都存在着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与教师责任的困境与挑战。因此,引导教师转变技术观念是教师责任养成的前提与基础。一方面,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技术工具化倾向,促使技术本身的逻辑、价值真正的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技术对教育内容整合的作用,并在技术活动中充分促使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主体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观念的转变还要求教师不仅要看到技术物质性的存在状态,更要关注到技术的精神力量,意识到技术对主体意志的适应与调整能力,并适时地促成技术精神、技术力量与自身教育智慧的有效结合,达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二)加强技术培训,充实技术储备
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广泛发展,对教师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然而当前教师技术能力的不足与技术储备的差距仍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到教育技术化的发展。因此,技术发达时代中的教师责任就应该强调教师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职前教育是教师职业的保障与基础,在教师职前教育中重视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丰富入职教师技术储备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的职后培训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强调教育技术的继续深化,并促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也是教师技术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灵活运用技术,养成教育智慧
现代技术中稳固的逻辑结构与程序思路,在导致教师的过度依赖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个性的丧失。教师个性是寓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教师独特性、创造性的体现,“没有多少教师愿意在别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里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临时发挥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①赵勇.传统与创新--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漫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技术活动中教师个性的养成与发挥也尤为重要。教师应摆脱技术固化的思维逻辑,在技术稳定的程序中寻找自身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同时,技术发达时代中的教师责任还要促使教师的个性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技术的价值充分融入教师的教育活动中,融入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过程中,可以说,技术也是教师教育个性与教育智慧的构成要素,教师个性与教育智慧的养成在技术中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苏一星
文字校对:荣国
G451
A
1008-8539-(2016)04-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