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析※
2016-03-01朱杰
朱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无锡 214153)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析※
朱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无锡21415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要素。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怎样的内容显得尤为迫切。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并分为基本内容与具体内容两层次,基本内容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具体内容着眼于培养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必要的救护技能。
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与机理,突发公共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高校不仅要受到社会大环境,如汶川地震、马航失联、禽流感疫情、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的影响;而且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部位,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发生在校内,发生在校外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含多名高校学生。这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公共事件提出了极为紧迫的现实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具体化,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①杜红燕.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所以,为有效加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亟待富有时代感、现实性与针对性的构建与优化。
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它把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融汇在一个体系之中,是现阶段我们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理论。②田心铭.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这并非模糊空洞的口号,必然反映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内容如何构建上。
(一)坚定信仰信念,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突发公共事件
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坚定的信仰信念是我们承受危机的支撑,依靠科学和群众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灾难。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从而能够以冷静、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辨证看待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不迷信,不盲从。加强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教育,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要消极躲避,对人生丧失信心,而要积极寻找科学的对策。要使学生懂得,人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生存,个人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保障其他人的生存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社会权利,必须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大学生关心政治,爱国忧民,富有时代感,特别是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高度敏感,对钓鱼岛问题及南海争端等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但同时他们也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热情冲动,可能采取非法无序的示威游行甚至打砸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民主要求。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需通过形势报告会、座谈、网络等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和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要使他们意识到,在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道路上,境内外反共、反华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对其制造动乱主要手法应有所警惕。
(二)宣传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涌现的英模事迹,振奋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兴旺,要有民族精神凝聚民心。如遭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更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大难兴邦。在新世纪历次突发公共事件中不断涌现的英模事迹,可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宝贵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008年抗震救灾斗争涌现出的众多优秀人物,诸如奔忙在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他们的先进事迹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再如2015年元旦假期,哈尔滨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火灾造成5名消防战士牺牲,其中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者仅18岁,同龄人的英勇事迹更加让大学生感动与敬佩。除了常见的事迹报告会、主题板报,还可利用脱口秀、情景剧、网络点赞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英模成为“95后”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崇拜的偶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
(三)注重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公民道德与法制纪律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新形势下,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极大的便捷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丰富了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这种变化与进步同时带来一些乱象,更有甚者借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谣言、蓄意炒作网络事件,例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网民“秦火火”(真名秦志晖)、“立二拆四”(真名杨秀宇)在网上编造、散布谣言,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网络空间兼有虚拟性和公共性特征,作为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为争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需要长期持续着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重点是道德与法律素养,树立虚拟空间的真实荣辱。
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应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并坚持知行统一,将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阶段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之中。重在引导学生自觉做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携手同心、共渡难关,在群众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形势要求,可构建基于道德话题设置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即依托贴吧、QQ群、飞信好友、微博粉丝等各种类型的网络青年组织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网络道德的讨论和交流,发起网络道德“公约”,使学生明了网络文明。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道德规范要求每一名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一份子,对网络信息要仔细甄别、科学理性判断,即使在面对电脑屏幕独处的状态下亦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网络社会虽号称虚拟社会,也是法治社会,网络必须遵守底线,只要行为越过了法律所允许的边界,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因此,需要以“12.4”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让他们了解法律的价值与意义,形成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氛围,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对于政府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举措,高校在传达过程时应将发挥法规的规范惩诫作用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激励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维护稳定。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正常渠道依法反映问题,表达意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发生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及集体性罢餐、罢课、绝食等群体性事件。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学校可能采取要求学生限制自由与行为约束的措施。应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纪律教育,帮助他们认清纪律与自由的关系,在紧急状态下,个人必须服从所属集体的纪律。以完善的校纪校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特定规范的空间中活动,提高学生遵纪的自觉性,减少学生的破坏性行动,有效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
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
此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我们的教育多是灾难推动型,即某处先发生灾难、造成伤亡后,才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缺乏前瞻性。应在教育内容中加强心理与安全教育宣传,让广大学生了解可能遇到的危机和灾难,知道如何应对及处理,并展开相关的培训和演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它旨在从微观层面培养学生个体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防范与自救技能。
(一)强化大学生忧患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锻造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国内的大学生生活在和平时期,从小受到家长的“重点保护”,长时间忙于课程学习,缺乏危机教育,这使相当多的学生忧患意识淡漠,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在瞬间就打破原有的平衡格局,情况非常危急。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部分学生极度恐慌或不知所措或轻率冒险或怨天尤人、指责学校和社会,个别人破坏纪律、发泄情绪。他们容易受暗示影响而反应过激,无法做到理性思考、保持冷静,且夸大自身所受到的压力与挫折,自然也不能把控机会,调整自我,恢复平静,更谈不上去关心和帮助同学。
大学生忧患意识及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效果。对学生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免疫力”,使其逐渐养成遇难不惊、冷静对待、稳定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可能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强的意志与冷静的头脑,充分运用自己学来的知识技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与采取应急措施。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不同的公众心理及大学生心理反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预防性心理干预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补救性心理干预为重点,控制学生的负性情绪与非理性行为;以恢复性心理干预为辅助,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协助学生从事件应对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获得新的成长。
(二)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在相近内容上变“殊途同归”为“同途同归”
2006年8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举行首次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近年来,有关部门与高校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工作,着力提高训练项目的针对性。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教育应协同创新,共同帮助学生成长,形成共向;加强联系与交流,相互促进与补充,形成合力。在校园倡导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安全文化,系统开展公众安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醒他们多一份警觉,掌握必要的避难与应急方法,提升应对危机能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及损失。至于具体做法,可在相近内容上变“殊途同归”为“同途同归”,如危机教育与宿舍安全在应对突发火情方面的作用相近,两者相结合,相互促进,这将更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公共安全与防范风险意识,培养他们快速反应的机智,锻炼其自救自护的技能,有效提高学校的避险救助能力与应急处理工作水平。例如,长春大学于2014年5月举行的春季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演练,该演练集抗震与消防于一体,以检验学校应对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帮助大学生群体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加强预防与应急能力,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时代课题。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实践层面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展现,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教育内容可分为基本内容与具体内容两层次。基本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一般性与基础性的内容,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具体内容则着眼于培养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必要的救护技能,以适应突发公共事件对个体的能力要求。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凸显现实性、富于时代感,这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1] 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 凌常荣.高校政工干部在大学生突发事件中的角色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
[3] 邹赐岚.心理干预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2).
[4] 梅琼.国防教育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结合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8,(35).
责任编辑:高海峰
文字校对:荣国
G641
A
1008-8539-(2016)04-0032-03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路径研究——论“强军梦”在高校的引领”(项目编号:2014SJB336)及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能培养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G4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