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16-03-01

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

洪 伟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洪 伟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激发起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意识,更加注重民族身份、民族特征。在互联网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参与热情高涨,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网站方兴未艾。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更加复杂,更加难于控制。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研究与实践,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育、自教功能。

关键词:文化自觉;互联网;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文化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现代语境中,民族归属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概念,以至于“在现代世界每个人,就像他或她拥有一个性别一样,都能够、应该,并且将会拥有一个民族成员的身份”。[1]4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民族地区,长期生活在本民族成员组成的族群社会,他们的文化肌体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基因。文化层面上,体现为浓郁民族特色的习俗、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独立个体上,表现为富含民族特色的气质、性格和情感等。

民族文化孕育民族心理。文化对其所属族群来说,是群体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对这一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一旦形成势必对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心理产生深远影响。[2]133费孝通先生认为,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3]158民族风俗是少数民族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宗教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性,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演化为民族性的生活习惯。

新时期,中外文化(这里主要是指民族精神文化)碰撞和交融日益激烈,中华民族文化(包括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既获得发展的大好机会,也面临着文化多元性的冲击和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接受实践科学知识,接受公众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他者文化”的移入与“自我文化”更张的过程。大学是思想的熔炉,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族群社会的本民族“自我文化”,在面对“他者文化”时(包括汉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往往处于“弱势文化”的地位。由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心理冲突和体验,一方面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孤独感、压抑感,产生自我封闭意识。一方面伴随着知识层面的扩展,文化视角的延伸,少数民族大学生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与归属,诱发其进行不同维度、不同深度的自我剖析与思考,而重新更张“自我”。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调适,研究者往往认为:随着交往深入和自我文化调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民族文化特征逐渐消失。而实际上,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差异较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脱离族群社会后,更易激发起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意识,更加注重民族身份、民族特征。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希望被外界理解和认同的愿望及一定程度上对“他文化”的排斥。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份调查现实,74%的被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47.2%的“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68%的“对本民族文化、习俗的保持不变或尽量保持”,46.7%的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4]338

民族文化在民族内部的普遍性、传统性,与跨文化价值观、道德标准、生活习俗的冲突和矛盾,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一定程度上存在困惑和矛盾。所以,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除一般性的问题外,更主要的是深层次的对“民族”这一熟悉而陌生的概念的认知与选择过程,这也导致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5]82

二、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8.8%。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规模达到5.94亿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传播知识及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重要行为表现之一就体现在网络行为中。互联网拆除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填平了民族与世界的鸿沟,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带入了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给予其在大众传媒中无法充分表达的话语空间。少数民族文化网站的产生是在现代国家及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觉意识的兴起密不可分。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思想影响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本民族文化在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挑战和发展机遇。当前,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媒体发展方兴未艾,出现了诸如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藏族、彝族、撒拉族等某一民族的网媒,或介绍各民族文化的综合性网媒,载体包括网站、APP、客户端等。这些网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民族文化为主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民族知识,联络民族感情、传播民族文化的需求,也成为一个联合各地各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虚拟社区”。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和大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宣传狭隘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威胁到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

应该注意的是,网络自身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无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多元性的网络信息中,西方价值观内容占了主导地位。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对网络技术、网络话语权的垄断,推进网络“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夹杂着封建迷信、色情暴力、虚幻消极的内容。巨大的信息量和丰富的娱乐功能使其本身成为一个复杂的、缤纷多彩的虚拟社会,一些大学生鉴别能力不强、可塑性大,对于网络信息很难有判断是非的鉴别能力和从善戒恶的选择能力,易被不同的价值文化所迷惑或影响。意识薄弱、自制力不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虚拟社会、网络游戏中,患上“网络疏离症”“网络上瘾症”“网络孤僻症”。 而当前,正是由于管理规程的缺失与控制权的失衡、网络的自由化和传播权的泛化,使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时常处于无法及时有效管控的境地。同时,信息与表达的自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常常陷入高投入、低成效的困境。[6]80

三、网络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特殊的文化场所,担负着文化知识聚集、传播、创造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功能与使命。加强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应该意识到,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资源正构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宝库。[7]145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文化渊源是本民族的文化。本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行为规范往往超越其他文化的影响力。在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大会上,就已经注意到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提出“必须采取民族形式,照顾民族特点,才能很好地和各民族实际情况结合起来”。[8]47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这一独特资源,积极从民族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思想道德中的优秀传统,汲取有益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实效性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和说服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距离。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既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带了新问题、新挑战,也提供了新途径、新机遇。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工作信息与教育素材,有助于第一时间了解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大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束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主动、积极、深入地应对新的挑战,开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首先,充分认识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调研与理论研究。要按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优势、人员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的实践调研和理论研究,总结校园网络管理与利用的经验,主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新途径和新机遇。

其次,正视网络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形式,坚持用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进行教育,对历史与现实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正确的回答,帮助他们增强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识别、分辨、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历史分析,把握特点,取长补短,发挥优秀成分, 善于结合典型历史事例与历史人物,把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密切结合。

再次,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倡导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坚持管理与教育并进的原则,制定完善的校园网管理办法,加强对信息网络的技术监控和行政管理力度,严防宣传不良言论、破坏民族团结等有害信息。[9]70

最后,要全面加强校园网、教育网的建设,构筑高校主流文化传播的平台,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园网、教育网的学习支持、生活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特别是涉及民族宗教等网络热点事件对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要积极构建一支政治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及上网特点的教育队伍,形成合理有效的教育工作机制,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10]66要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范畴,这既保护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通过正面宣传延伸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校园多元文化建设中的交融,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杨晓雁,阮金纯,刘娟.文化认同与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3]郭寿祖.民族理论政策基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4]阿勒泰·赛肯.试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

[5]吉牛拉惹,马金华,侯成万等.高校民族生思想教育自议[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6]元林,李美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困境与破解[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7]阳华.民族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维度[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9]栾锦红.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10]张文华.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3-2-0028-03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2012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NXY92)、南京晓庄学院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调查与研究》(2015SZKT26)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