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大学生微信公众号使用研究
——以新疆大学为例
2016-03-01吴博婷
吴博婷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10700)
维吾尔族大学生微信公众号使用研究
——以新疆大学为例
吴博婷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10700)
2011年以来,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笔者通过对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访谈,以内容分析法对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微信公众账号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了解并得出相关结论。
维吾尔族;大学生;微信公众号;使用研究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键入“少数民族微信”、“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使用”、“维吾尔族微信”、“维吾尔族微信公众号”后,搜集到与本主题直接相关的期刊论文篇数寥寥无几。在仅有的期刊论文中,内容多集中于,维吾尔语种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维吾尔文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等。这也从侧面说明,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还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空间。
键入“微信”、“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使用研究”关键字后,多数期刊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市场营销角度、心理学角度、传播学角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高校、高校学生、社会公共团体、具体公众账号等,研究成果多有重复。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宏观
新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新疆领略其异域风情。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在全国乃至周边国家逐渐凸显。2015年11月27日,中国西部冰雪旅游节暨第十届中国新疆冬季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在新疆乌鲁木齐拉开帷幕。新疆需要更好地利用媒体将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向更远的地方传播,更好地拉动新疆地区的经济等综合水平的发展。
(二)微观
新疆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缺乏媒介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播,单纯依靠个别的人际传播、纸质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途径无法使外界更好地了解新疆,更无法提升新疆本地人民对外界的了解。要改善这一现状,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虽然新疆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平台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但学者们对新疆人民使用新疆少数民族各语种微信公众账号的情况依旧研究得不深,学界对新疆微信公众账号研究的内容也极为匮乏。笔者通过本次与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学生的访谈,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微信公众账号使用情况的了解。
三、研究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主题,主要选择内容分析法作为此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采用访谈的方式。内容分析是分析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机制的系统方法,其成果通常是研究生对象的发展进程以及量化信息,内容分析有助于监控大众传播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一)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
1.微信
在我国,智能手机覆盖率已达90%,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微信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2015年5月中旬,腾讯发布了2015年业绩报告,指出微信使用人群中用户整体以男性为主;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在移动信息消费行为上,54%的用户认为,使用微信后增加了移动流量;在微信公众账号关注比例方面,公众号是微信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近80%的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微信提供的功能在不断地丰富。正是因为微信拥有便利性高、传播范围广、私密性高等特点,所以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
2.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在2013年8月5日,微信公众平台有了大幅调整,微信公众账号被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其特点在于:一对多传播、效率更高;私密性强、互动性高;成本低、可持续性强;营销、服务更加精准。
(二)访谈过程、结果及分析
1.访谈过程
本次访谈时间为2015年12月16日~2015年12月25日;共计访谈人数25人,有效访谈人数21人;访谈地点为新疆大学图书馆、新疆大学教学楼、学生公寓;记录方式主要是经受访者同意后采用录音方式,后期对录音内容进行整理后得出第一手材料;访谈时间根据受访者实际情况和访问过程实际情况为准,时间长度大致在15分钟~40分钟之间。
2.访谈结果
访谈前预判:在进行访谈前,笔者对本次访谈进行预判,认为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本科生微信使用频率高,关注微信公众号个数根据个人喜好大致在10~20个左右,微信公众号卷入度较高、积极性高。
访谈后实际情况:本次访谈对象多为大一、大二学生,在专业上没有重复性,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本科生微信使用卷入度低。访谈详细内容为,最初使用微信的时间:2013年内;最初订阅微信公众账号的类型:语言学习类;最初订阅微信公众账号的途径:朋友推荐;当前订阅微信公众账号的途径:键入关键字搜索主动关注、朋友推荐、线下扫描(校内为主);当前订阅公众账号的个数(预估):3~15个;当前订阅公众账号的类型:语言学习、个人兴趣爱好;当前订阅公众账号中必看的内容:语言学习、心理;必看的公众微信账号中推送时间的关注度:未注意推送时间;观看习惯、时间长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多为闲暇时间,浏览时间少于30分钟;喜欢的公众账号推送内容分享、收藏程度:分享或收藏行为少,主要分享给朋友、少有反复浏览内容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会和朋友交流相关内容;浏览和收藏的内容对个人最大的影响:主要在于学习方面;个人喜欢的信息推送方式:有个人的偏好,在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视频,希望视频长度控制在5分钟以内;关注的公众账号信息堆积情况和取关:任由信息堆积(闲暇时会浏览未看的内容),少有取关现象,在遇到与个人价值观冲突时会求同存异;与公众账号的互动情况:互动次数非常少;个人创办公众微信账号:没有创办微信公众账号的想法;收听服务号的情况:多为未收听或不知道。
3.访谈结果分析
(1)受访者。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受访者的一些特点。民考民本科生与民考汉本科生差距明显。民考民本科生中,大部分受访者会接受采访,有极少数学生以“没时间”、“汉语不好”等理由拒绝接受访谈;民考汉学生在汉语口语表达上优于民考民本科生,他们更乐于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受访者在初次使用微信公众账号时多为朋友推荐。最初关注公众账号多为语言学习或学校指定的公众账号,这一点与本科生在入校前没有受过英语教育直接相关。在使用一段时间微信和微信公众账号后逐渐注意到微信公众账号的作用,主动搜集与兴趣相关的微信公众账号,但该现象多为少数;较多的受访者不喜欢或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手机应用或微信公众账号上,他们更喜欢面对面地交流;很少有人使用微博,在问及原因时,大部分人回答:“不会使用微博,因为微博太复杂,很多汉字不认识。”受访者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语言学习的需要和提高个人能力的需要,受众选择媒介内容的动机、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受众对内容的评价方式,都表明在一个相当稳定而持续的需求结构中,他们很少与微信公众账号互动或不知道微信公众账号有互动功能。除了在语言学习方面显示出的高卷入外,在其他方面多为低卷入,并没有将微信公众账号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在语言交流能力上,大部分少数民族本科生在入校前与汉族学生交流次数少、机会少,所以他们在说汉语时无法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最终交流效果大打折扣;交流缺乏主动性,由于语言交流不流畅,很多少数民族本科生不愿意和汉族同学作交流,交流时会很腼腆,对和汉族同学进行交流有排斥心理。
(2)传播效果。本科生在遇到与自己观念相冲突的微信公众账号内容时,普遍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有少数人会因为观念不同而取消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但他们很少与公众账号就某一问题做交流或反馈。与自己的认知、态度相一致的会分享,与自己认知、态度相冲突的则会保持沉默,在这一点上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相吻合。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消除受众在某一方面的知识鸿沟,但是要缩短知识鸿沟需要教育水平的提升、微信和微信公众号卷入度的提高等因素的转变才能改变。扩展研究对象的眼界不仅需要提高教育水平,还需要增加媒介的使用和卷入程度。微博、微信等手机客户端、各大网站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研究对象运用手机客户端的频率普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获取更多信息的途径。
五、研究局限
(一)语言
在本次访谈中,受访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略有欠缺,因此采访深度没有达到预期,有的受访者拒绝接受访谈,有的访谈时间达不到40~60分钟,受访者无法准确地理解访谈问题,多次要求解释,通过解释、打比方等方式向受访者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受访者的思维,最终导致得到的访谈结果不理想。
(二)研究主题涉及隐私性
在本次访谈中,没有非常深入地做好访谈,除语言因素外是因为访谈内容的私密性。全国现有公众账号数量众多、类型众多,由于是受访者只是简单回忆关注的账号数量和内容,所以没有得到太精确的数据。有些公众账号涉及私密信息,有一定的隐私性,受访者会隐瞒一些实际情况。本次研究也只是窥见了实际情况的冰山一角。
[1] 约翰·C·雷纳德.传播研究方法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2.
[2]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35.
[3] 王苏.微信公众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05(16):257-259.
[4] 依马木艾山·买买提.维吾尔文微信公众平台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4.
[5] 王眉.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5):28-34.
[6] 张兆吉,杨旭.浅析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3):81-85.
G206.2
A
1674-8883(2016)07-0292-02
吴博婷,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