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研相长 以书立学
——对学术类音乐图书出版的思考

2016-03-01杨成秀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术类图书市场人类学

杨成秀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 200031)

编研相长 以书立学
——对学术类音乐图书出版的思考

杨成秀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 200031)

随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对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快速推进,学术类音乐图书出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图书市场具有读者规模小、发展前景长远、以质量竞争为主的特征;其图书出版应发挥独特的学术能量,以书立学,推动当代中国音乐学的发展;图书编辑则应定位为“学者型编辑”,编研相长。

出版;学术图书;音乐图书;音乐学

随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对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快速推进,学术类音乐图书出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小众化出版领域,显现出长期的发展潜力,应如何把握机遇,寻求发展之路,实现社会价值?作为一名音乐图书编辑,笔者试结合所在出版社的出版实例,从如下几方面谈谈一己之见。

一、学术类音乐图书市场特性分析

(一)小众化市场

音乐类图书市场存在鲜明的两极分化现象:一端是大众化的通俗读本、唱本或各类声乐、器乐业余教程,由于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国家推进艺术教育等因素,社会大众对这类图书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端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学术类音乐图书,主要包括音乐学和作曲理论各专业的学术著作,其读者群主要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及研究生,虽然他们中每一个体的图书需求量都高于一般水平,但整个规模却极小,甚至有的专业方向每年硕博研究生招生在全国总人数中屈指可数,显然,学术类音乐图书的读者群主要限于高度小众化的专业人士。

(二)长期发展潜力

学科的发展潜力,决定了学术类音乐图书市场的发展潜力。西方的音乐学术研究,是在二战以后开始快速发展的;而中国的音乐学术研究(现代学科体系下的研究),则自1990年以后才开始得到较为快速和积极的推进。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近十年来,它的研究边界正在不断被挑战和拓宽,它的学科前景令人倍感鼓舞。学术发展与成果涌现之间的关系,自不必多论。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音乐类学术著作的出版,也有着值得期待的未来。

(三)质量竞争为主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就工作内容而言,图书编辑对于出版物商品竞争首先需要考虑的,既有品种竞争也有质量竞争。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术类音乐图书目前主要面临的是质量竞争。这是由学术图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图书著作权未进入公有领域的前提下,学术著作较少受到“品种竞争”的影响,这一点与通俗类和教材类图书尤为不同。譬如一位音乐爱好者选购古琴入门教材,他只会在诸多出版社的若干同类图书中选择一两本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而不太会将同类、同难易程度的图书统统买齐。这个时候,就存在若干种入门教材的品种竞争,因为对于读者而言,它们是可以被更符合需求的同类图书所替代的。这套原则对于学术类音乐图书却并不适用。一本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专著,首先必须具备独创性这一基本品格,因此,就学术史而言,任何一项具有独立品格的研究成果,都是唯一性的存在。而这对于研究型读者群的意义恰在于,当回顾学术史并试图有所推进的时候,任何一本该研究领域内已有的优秀学术著作,都不容忽略,没有哪位古谱研究者会因为在图书馆看到英国音乐学家劳伦斯毕铿《来自唐朝的音乐》对唐代古谱的解译,就放弃阅读其他学者解译唐代古谱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该市场立足的关键,首先是内容价值,其次是编校质量,其他还有印刷装帧质量等,品种竞争却并不明显,甚至越是某个领域成为热点的时候,更多的品种反而可以更好地共同造就市场——形成某一时期的“显学”。

以上对学术类音乐图书市场,从规模、前景和立足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虽然这类图书市场规模小,但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无论从学术意义的文化价值层面而言,还是从市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效应角度而言,这都是一个值得开拓发展的领域。图书编辑应如何应对,寻求发展之路?以下浅谈两点思考。

二、编辑策略浅见

(一)严守学术品质,出版经典图书

鉴于学术类音乐图书在内容价值上的“唯一性”和严肃性,编辑策划选题时,需意识到它的生命周期具有怎样的特点。作为高度小众化的图书类型,小众化的读者群定位致使它成为畅销书的概率非常小,但另一方面,一本优秀的学术书却可以具有绵长的生命线,经典性成果将写入学科史,成为每一位研究该领域的后学的必读文献,换言之,内容价值足以使其成为一本畅销书。例如,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我国乐律学专家陈应时教授的学术力作《敦煌乐谱解译辩证》。十年过去了,这本著作及其研究思想不仅没有随时间而湮没,反而愈加得到学界的认可,其学术观点为唐代敦煌琵琶谱的节奏解译做出了突破性贡献,成为学术史上浓彩重墨的一笔。2015年5月,陈应时教授亦因敦煌古谱研究的杰出贡献而荣获音乐学界极具国际声誉的小泉文夫音乐奖,《敦煌乐谱解译辩证》的图书生命力再次焕发出来,被誉为唐代古谱研究的经典著作。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充分说明,学术类音乐图书出版,需要在内容上求精,重视图书的学术生命力,而不必过分追求短期畅销而要求内容“大众化”。

(二)把握学术前沿

学术类音乐图书出版,不仅面临着高度小众化的读者资源,还面临着更为有限的作者资源。然而另一方面,却是行业竞争愈演愈烈。资深音乐出版人陈荃有主编早在2003年就著文提出,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涉足音乐图书出版,音乐图书市场进入了“战国纷争时代”。在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在行业竞争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快人一步,出版更多的优秀著作?想要把握学术类音乐图书市场的出版方向,就需要具备学术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才有可能找到学术和出版市场的双重“增长点”。

再如,音乐人类学这一学科的中国实践,始于20世纪初,而Ethnomusicology的理论正式引入中国,则以1980年南京“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为标志。然而,关于这个学科的译名、学科称谓、研究对象和范畴、学科属性等问题的讨论和争议,几十年来未曾停歇。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自2009年开启了“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文库(第一辑)”的策划出版,推出了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等一批优秀研究专著,同时也鲜明地倡导“音乐人类学”的学科称谓,产生了广泛的学界影响。2010年,在该学科发展30年之际,又推出了“第二辑”《启示、觉悟与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三十年(1980~2010)》五卷本文集,从学科史、研究范畴、观念、方法、视角、田野、个案、著作与书评多角度多方面,系统地梳理音乐人类学中国实践的三十年发展轨迹,该套丛书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生的必读文集。此后,又以本科与研究生教材的形式推出《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世界音乐人文叙事及其理论基础》。这批图书涵盖音乐人类学学科内容的方方面面,它们已不仅仅是满足教学、科研的不同需求,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同速同步,以学术出版为阵营,做出了有益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贡献,并且实现了学术价值与市场效应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鉴于学术类音乐图书市场规模小、发展前景长远、以质量竞争为主的市场特征,图书编辑的所谓应对“策略”,其实也就是对学术类音乐图书出版“立足点”的不断深化认识:出版不仅仅是尾随教学和研究的脚步,更应该发挥独特的学术能量,以书立学,投身于学科建设,为当代中国音乐学的发展,主动策划前沿、优质成果的出版。在这样的出版定位上,编辑需要清晰意识到自己的岗位特征——做“学者型编辑”,锤炼自己的学术眼光,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了解学科动向,编研相长,互为促进,如此才能够慧眼识珠,做出高学术品质的选题,也才能够与作者深度交流,做出高编校质量的图书,从而实现学术类音乐图书的出版使命和社会价值。

G230

A

1674-8883(2016)07-0251-01

猜你喜欢

学术类图书市场人类学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类硕士生培养问题思考
《上海质量》学术类文章投稿须知
学术类与非学术类的名著阅读教学比较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网络环境下图书市场营销的对策分析
好策划可以撬动图书市场
学术类期刊的发展路径——《技术与创新管理》与其他学术期刊的对比研究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