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飓风营救1,2》的意识形态传播分析
2016-03-01朱芸
朱 芸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电影《飓风营救1,2》的意识形态传播分析
朱 芸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电影作为一种媒体文化,它可以通过图像、场面、话语、叙述等方式来转译现存政治斗争中的诸种立场,这些立场显性或隐性地带有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其通过电影图像、场面、话语、叙述等方式将意识形态渗透到观者的精神世界中去。电影《飓风营救1,2》就通过这种方式转译美国的意识形态。因此,本文从政治传播的角度对《飓风营救1,2》的媒体文化展开读解,来分析《飓风营救1,2》媒体文本中的意识形态传播。
飓风营救;媒体文化;意识形态传播
一、引言
电影的意识形态通常是通过图像、场面、话语、叙述等方式来表达的。在《政治化的摄影机:当代好莱坞电影的政治和意识形态》(1988)中,迈克尔·莱恩和道格拉斯·凯尔纳揭示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流行的好莱坞电影及类型片转译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话语,在许多问题上再现了美国的政治立场,从而向观者展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毫无疑问,高票房的好莱坞电影《飓风营救1,2》延续了这一传统,和其他许多好莱坞电影一样,通过电影图像、场面、话语、叙述等方式将意识形态渗透到观者的精神世界中去,转译着美国的意识形态。
二、《飓风营救1,2》电影文本与意识形态传播分析
在全球化信息传播的今天,传媒话语和文化竞争已经成为政府意志和民族形象的重要表达手段。《飓风营救1,2》中,意识形态的力量隐藏在所谓的美国精神(自由、民主、平等)背后,佐证这一观点的例子贯穿整部电影,其中,美国在电影中的形象与其他国家在电影中的形象对比明显地揭示了这一点。
通过影片图像及场面的呈现可知,美国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图像所表现的美国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幸福的景象。在芝加哥,主人公布莱恩可以安全地在路上行驶,周末去前妻家接女儿兜风、吃饭,闲时和朋友喝酒、聊家常……美国的影像呈现给观众的是,美国人民生活在繁华、安全的国土上。然而,反观影片对其他国家的图像呈现,《飓风营救1》中的法国,机场有绑架少女的歹徒,街头有招揽嫖客的妓女,政府官员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而《飓风营救2》中的伊斯坦布尔则是街道狭窄、房屋破落、路人穷苦的形象。这种国家形象的差异直接向观众暗示:美国是安全、繁荣的国家,而其他国家却是破败、不安全的。同时,在《飓风营救2》中,当女儿在伊斯坦布尔身处险境时,布莱恩告诉她不要相信任何人,让她到美国大使馆去。这种对美国政府无条件的信任和对当地政府的质疑,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民主、自由、有人权的美国精神。此外,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肯定也表现了美国精神,影片中布莱恩孤身与恐怖分子作斗争,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女儿从歹徒手中解救出来。在某种意义上,影片描述了个人跨越国界战胜整个恐怖集团的故事,从而使美国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的比喻得以持续。
同时,电影机器通过影像向人们展示了男主人公布莱恩男性特工的力量。这种有关性别和身份的影像表现,展示了美国白人男性的力量。影片中布莱恩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形象,以退休男特工具有的非凡力量、武器的有效运用和尚武的英雄主义等特征来展示男子气概。而影片中的女性,布莱恩女儿看到父亲在营救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男性力量而对他敬佩有加;同时,第一部中布莱恩在演唱会中当女歌星的保镖,在应对意外时使女歌星成功脱险后,女歌星也被他的男性力量所征服;此外,第一部影片中,在法国出现的女性或是柔弱无力的被拐少女,或是街头招嫖的妓女。从上述对女性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影片呈现的女性形象都是为了突出美国白人男性的力量而存在。此外,摄像机对男主人公的特写镜头也呈现了一种男性雄赳赳、气昂昂的形象,影片的动作镜头表现出布莱恩精彩绝伦的车技、智慧无敌的打斗……这些镜头以及影片动态的剪辑都给布莱恩注入了超人的力量与生命,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白人男性的力量。
此外,影片也表现了美国强烈的种族歧视。影片中的歹徒和复仇组织成员都是来自阿尔巴尼亚,他们在影片中的形象是人口贩子,利用别国法律漏洞从事非法交易,控制卖淫集团,在布莱恩将第一部影片的歹徒头目马克杀掉后,马克父亲阿凡提扬言要将布莱恩的妻子杀害,把他女儿拉去卖淫,这些电影话语塑造的是一群凶狠残暴的阿尔巴尼亚人。而在第二部中,布莱恩试图放过阿凡提化解仇恨,却遭背后放枪,这一画面又塑造了一个野蛮愚蠢的阿尔巴尼亚人。此外,第二部中恐怖分子头目阿凡提的形象塑造也被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烙印。影片中的阿凡提是一位宗教人物,阿尔巴尼亚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通过宗教信仰不同这一隐喻,代表着美国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最终是美国获胜,这一结局的背后揭露的是美国的我族中心主义和美国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结语
对影片中关于美国精神、性别、种族的再现表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商品,它能够与现实社会达成一种“互文性”。电影中传达的社会现象都是社会的产物,其是通过诸如电影和媒体文化等形式人为构建的。因此,解读电影文本中的意识形态以及电影推进特定政治立场的方式,必须要注意到电影的形式和叙事结构,注意电影是如何转译社会话语以及再生产意识形态效果的。但是,也要注意《飓风营救1,2》高票房的原因,其为何会吸引众多观众去观看?想必这其中好莱坞电影的特技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特技效果制造的场面让观众体会到战胜邪恶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电影传达给观众,以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邪恶的无力感。因而,好莱坞电影通过这种媒体的宏大场面将其所传达的意识形态部分掩藏起来,并且通过影像不知不觉地传达美国的意识形态观。
通过对影片的分析,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无疑是美国意识形态的最佳传声筒。其对观众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1]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5-118.
[2]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3,58.
[3]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8.
J905
A
1674-8883(2016)07-0194-01
朱芸(1992—),女,江西瑞金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