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对低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的正向作用
——以本土化亲子动漫《竹兜和朋友们》为例
2016-03-01陈童
陈 童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8)
动漫对低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的正向作用
——以本土化亲子动漫《竹兜和朋友们》为例
陈 童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8)
低幼儿喜欢看动漫,动漫吸引低幼儿的视觉注意的原因值得探析。家长希望通过动漫教育、引导孩子的成长,动漫对低幼儿的认知心理能力的正面作用,不仅关乎语言的表达能力、注意力的锻炼、感知觉推理能力的发展,而且作为动漫内容的建构,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
动漫;低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竹兜和朋友们》
低幼儿之所以喜欢看动漫,是因为低幼儿具有泛灵性的心理,而动漫的视觉冲击使低幼儿对动漫产生了持续的依赖性。以本土化亲子动漫著称的《竹兜和朋友们》为例,其迎合了低幼儿认知发展的心理发展特点。但由于低幼儿身心尚未成熟,其在收看动漫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模仿行为。这属于潜意识的自动模仿,是对暗示信息不加分析批判自、然而然地模仿。[1]一些国外引进的低幼儿收看的动漫,如英国的《花园宝宝》、美国的《芝麻街》,在国内反响很大,可是其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和特性并不符合我国的低幼儿。然而,本土化的亲子动漫《竹兜和朋友们》以倡导和谐的中国家庭式的文化特征,更能对孩子的认知心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低幼儿观看动漫画面的注意力特征理论依据
低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具象感知、行为表现的无意性、个性的喜好倾向,在幼儿早期更多的是一种无意性注意。画面的刺激强度、活动变化、新异性、生动性等对幼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低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对比性强烈的、活动丰富多样的事物才能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注意力。低幼儿只能记住画面中多次重复的信息或场景,有些低幼儿会自动模仿画面中反复出现的动作,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认同与同化。
(一)低幼儿对画面的有效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当一个有意义的刺激信号出现时,所接触到的信息存在着一个允许其同化的结构。”[2]由于动态的画面感,使同一信息和场景重复出现,认知结构会被电视提供的刺激信息所认同并同化。低幼儿很容易被动漫内容所吸引,但是对于画面注意的时间,根据年龄的差距会有不同。安德森(1986)等人认为小于2.5岁的低幼儿只能保持较短时间的注意,2岁左右低幼儿对电视动漫内容的注意达到了高峰;2岁~2.5岁之间的低幼儿收看电视动漫内容出现注意的停滞期;大于2.5岁的低幼儿对电视动漫内容又开始感兴趣。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低幼儿开始以电视动漫内容作为背景,边玩边注意动漫的内容。施密特(2001)认为从婴儿出生到6个月~3岁期间,他们对动漫内容的注意是急剧上升的。低幼儿对电视动漫内容的注意随年龄增长所呈现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也有低幼儿对于画面特质和喜好程度,还有性别倾向性的选择差异,低幼儿的动画一般设置在5~10分钟之内是适合的。
(二)低幼儿注意画面的表征信息的转换过程
低幼儿差不多在1.5岁~3岁就完成了将自己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画面作为生活真实物的表征信息切换。虽然1~2岁的低幼儿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动漫中的内容与客观物之间的意义,大约3岁时他们才能理解符号客体的表征。低幼儿的注意集中性表现为专注画面后,所产生的行为和心理上的效用,有时候看到有趣的画面会笑,他们会主动模仿动画中的行为,这是1岁左右的低幼儿对于动漫的反应,有的表现为随着动画音乐手舞足蹈,或者自己想要去打开电视看动漫;2岁的低幼儿对动漫内容开始出现连续注意,注意的时间开始延长;等到了2~3岁时,他们可以就电视动漫中出现过的内容,辨认实际的实物。[3]
(三)低幼儿对画面的视知觉偏好程度
低幼儿的视知觉偏好,班克斯(1985)认为0~2个月的低幼儿更偏向于喜欢中等复杂以及对比度较高的视觉图形。而2个月~1岁的低幼儿逐渐能够辨别越来越复杂的视觉图形,并能够将看到的东西进行整合以感知完整的视觉形状。形状知觉的发展是低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生理成熟、视觉经验习得三者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4]直到2岁的时候,低幼儿对动漫开始产生持续的注意,2~3岁的低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凡事都要动手操作来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对外部客观环境开始进行主动踊跃地探索,通过观看动漫,从画面上建构自己的心理符号,来指导自己做游戏。有时候我们偶然会发现,低幼儿在动画中习得的一些词汇、表情、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会无意识地表现出来。
(四)低幼儿对画面的选择性注意的建构
低幼儿会根据他们所观看的画面来选择注意,2岁左右的低幼儿不易从动漫上获取信息,只能等到3岁。这是因为处于2岁左右的低幼儿此时还不具备双表征能力。双重表征对儿童理解和运用具有符号意义的物体具有较大的挑战,这是因为低幼儿更多关注的是从动画上所看到的物体,就是不能将画面物体转化为实际的指代物体的能力。低幼儿在2.5~3岁之间是双重表征能力发展的飞跃阶段,但是如果动画内容经过多次重复播放后,6个月的低幼儿也能够模仿画面中的行为、动作。因此,在3岁以前的低幼儿很难将画面中的图像直接与实际画面形成对等,原因在于他们未能理解模型的表征意义。然而,只要能增加画面重复播出的次数,低幼儿也能对电视示范进行认同、模仿。
(五)动漫中的画面复杂性对低幼儿的干扰
画面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低幼儿的注意,特别是对于早期的幼儿来讲还不具备分配自己注意的能力。同时,画面信息量的增加也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然而,当画面上的物体特征较为明显时,2.5~3岁的低幼儿都能准确地注意目标物的位置;当画面上的物体特征变得模糊时,低幼儿的注意明显受到了干扰。所以,对于低幼儿可注意的画面应该是颜色鲜艳、画面质量清晰,并且重复出现的画面内容更容易吸引低幼儿的注意,这样更符合低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
二、亲子动漫对低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的正向作用
对于低幼儿来讲,动画更多的是承担着教育的功能。低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吸收动画内容,特别是对有声语言的吸收,更有助于低幼儿对于词汇的积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动态的图像吸引低幼儿的注意,可以提高低幼儿的感知推理能力,这些都能完整地表达心声,而不是靠肢体工作来解决。
(一)模仿动画语言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言能力是个体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2岁左右是低幼儿语言学习的“黄金期”,主要以认同、模仿为主。如果通过动画内容来学习语言,由于低幼儿对于动画内容的分辨能力弱、理解能力差,所以对于动画语言并不能完全理解。研究发现,婴儿语言发展与他们收看的动画内容有明显的关系。[5]同时,低幼儿的认知能力被经验受限,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低幼儿的模仿力极强,多数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获得学习。班杜拉曾提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结果,不需要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反应行为。”[6]低幼儿更多是从动画或生活中学习语言,随着吸收性心智的发展对电视情境所表达的语言的认同,从而会模仿和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资源库。
低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包括对声音的感知、辨认和重现,以及语音、语法规则的理解运用等。2岁左右的低幼儿正处于“语言敏感期”,但是对于动画所表达出的语言,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其语音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多的是听动画中的声音来进行模仿学习。因此,处于无法对语言进行判断时期的低幼儿,收看的动画内容应该注意礼貌用语和规范用语,避免对低幼儿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竹兜和朋友们》不仅运用了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形式,还采用简单的歌唱形式来增加低幼儿语言学习的词汇量。但它是非正式性的学习,有别于学校的教育。观看动画是以视觉吸收为主,由于低幼儿还不具备良好的表征能力,因此父母应陪伴在幼儿的身旁,形成一种“合作环境”,并适时提出问题,与低幼儿一起讨论所看动画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持续地注意内容,还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知觉推理能力,无形地增进亲子感情。
(二)动画中的内容认同操作提升感知觉推理能力
对于动画内容的理解需要加入自己更多的想象和经验。通过感官来感受,低幼儿对动画产生兴趣,是因为眼睛机能的发达。低幼儿在4~5个月后,就能看清东西,对动画内动态的画面、闪烁的光线感到很新鲜。到6~7个月左右,耳朵也能听到音乐了,低幼儿开始对人的脸孔及动画内容特别感兴趣,原因在于内容的重复性能吸引低幼儿的注意,同时画面具有很强的空间立体感,很容易引起低幼儿的关注。《竹兜和朋友们》采用重复性的播放形式,不仅是语言还是动画片的轮播,重复性的特点有利于低幼儿进行认知加工,画面中声光、影像、形状等的变化,能提高低幼儿感知觉的灵敏度。
低幼儿阶段对于动画内容的摄取,涉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三方面的知觉感知。推理是思维的进化过程,可以很好地反映儿童的“流体智力”的能力。低幼儿在2.5~3岁之间是双表征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动画内容的“刺激”,让低幼儿在关键期提前获得更多的经验,有利于推动低幼儿知觉推理能力的发展。低幼儿注意得更多的是画面的鲜艳感,越鲜艳的图像越能吸引低幼儿,《竹兜和朋友们》以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方式,并且通过红、黄、蓝基色为主要背景,整个画面的视觉冲击感很强,剧情也是通过生活化的交互式形象表达方式,引领低幼儿构建联想思维能力,教导低幼儿学会适当的情绪表达能力,通过对空间场景的知觉来推断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动画是低幼儿感官教育的重要媒介,家长和孩子在“合作环境”中互相沟通与协作,通过亲子与动画情节和内容的沟通,来培养低幼儿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低幼儿推理能力发展的基础,感知推理能力的发展又是问题解决的前提保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激发低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培养低幼儿的创新性思维。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活动的开端在出生后4~5个月到7~8个月期间,感觉运动阶段的幼儿其思维走在语言前,而语言和思维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低幼儿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而语言的表达是逻辑思维的体现,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回答方式,思维影响着低幼儿的语言。在《竹兜和朋友们》的《一起来奏乐》中,当图图和悠悠邀请正在旁边玩耍的球球做鼓手的时候,球球重重地敲击了几下鼓,结果鼓被敲坏了。球球忙向大家道歉:“我不是故意的。”画外音传来,“现在没有了鼓,竹兜和朋友们的音乐会还能继续吗?”最后,它们从厨房里找到了新工具开起了演奏会。动画内容的启发性能更好地激发低幼儿的问题解决意识,同时这种认同与模仿后的意识,也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低幼儿与观看动漫的亲子关系理念
低幼儿在接收动漫内容时,由于心理认知能力的发展,每个阶段低幼儿的发展水平都趋于一种上升趋势。低幼儿在观看动画的时候,父母最好陪伴在身边做讲解员和好伙伴,进行提示和认知的同化,与之前的经验进行对等,让低幼儿更好地理解动画内容。所以,对于动画内容的探讨与沟通,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探讨的过程中,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家长更是孩子的好伙伴,与孩子一起进行表演和操作,不仅能加强亲子之间的默契,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动漫内容更多的是把蕴含的道理教给家长,让家长来培育孩子,由此建构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然而,现今对本土化亲子动漫的需求是空白的。
四、结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低幼儿获取的表征符号越来越多,积累的图式也会越来越多,将其进行内化后,能有效促进低幼儿知觉推理能力的发展。低幼儿早期除了与自然接触外,更多的是通过收看动漫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接受信息,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化和构建一定社会的认同。幼儿观看动漫,家长的辅导尤为重要,动漫的最终目的应该以亲子动漫的发展为导向,为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努力。
[1] 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36-237.
[2] 皮亚杰(瑞士).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浚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
[3] 卜卫.进入“地球村”——大众传播与中国儿童的发展[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140-143.
[4] 戴维·谢弗(美),凯瑟琳·基普.发展心理学[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63-165.
[5] 李卉,王福兴,范颖平,周宗奎.媒体与婴儿的认知发展[J].心理科学,2012,35(5):1113-1118.
[6]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0.
B844.1
A
1674-8883(2016)07-0179-02
陈童(1991—),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