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提升电视主题报道,推进与受众的“共振力”
2016-03-01李中书
李中书
(沈阳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003)
创新提升电视主题报道,推进与受众的“共振力”
李中书
(沈阳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003)
电视主题报告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流媒体紧扣事件、传递社会价值、激发爱国热情、传递正能量的一种主旋律报道。但在新媒体与自媒体语境下,电视主题报道面临不少困境和需要突破的地方。本文分析了电视主题报道所处环境,提出创新思维,构思出电视主题报道新策略,实现主题报道与受众的“共振力”。
电视;主题报道;创新;策略;共振力
一、电视主题报道面临的新环境
电视主题报道是国家主流媒体围绕事件主题体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的一种电视新闻报道形式。是国家展示自身发展,深入与民众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和渠道,一直以来承担着弘扬社会主旋律、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媒体责任。但是由于电视主题报道节目本身特性,往往由于太注重宣传报道,以致于流于宣传味浓,新闻性弱。报道内容信息量少,多空话、套话、官话连篇,使得内容显得枯燥,拒受众于千里之外。[1]但是对于电视主题报道来说,媒体人做得很辛苦,业内的电视专业人士评价也很高,这就出现了电视主题报道成了媒体人“自娱自乐”的活动,观众往往感觉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再加上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体形式出现,微信、微博等平台兴起,“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电视主题报道在原本尴尬的现状下,亟须创新报道思维、报道方式,并进行媒体整合,以受众需求为主要目标,才能达到电视主题报道的效果,实现与受众的“共振力”。
二、电视主题报道的创新策略
创新创优永远是广播电视的永恒话题和不竭的动力,电视主题报道只有创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从单一的解读主题、解读政策中解脱出来,从单一的社会领域的成果宣传和总结中脱离出来,才能实现电视主题报道的有效传播。[2]
(一)受众调查提前介入新闻策划
电视主题报道的受众是全国的观众,能否得到有效的传播,达到报道效果、实现弘扬主旋律、产生正能量,关键因素是看是否符合观众的观看需求,报道是否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振。这就需要电视主题报道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满足群众观看预期。国内许多电视台的电视主题报道和项目虽然有研发部门的介入,但是多在节目形态和制作样式等技术层面上考量,很少在主题报道前置环节上下功夫。也就是很少有受众调查分析,特别是重大的电视主题报道,受众调查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国外的电视台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成功,如英国的电视台BBC,它的受众调查就贯彻电视主题报道的策划、研发、采购、制作,营销推广等整个环节。通过建立自己的受众样本库,覆盖全英各个区域、年龄、社会阶层、种族、教育程度,定时向受众样本库中发放电子问卷,取得受众群体对于拟实施主题的有效反馈,构成电视主题报道制作的核心数据。2015年的英国大选,作为全英重大电视主题报告,BBC在大选前一年耗费5万英镑进行报道前受众调查。详细了解是否需要深度剖析政策、是否需要加大对政客批判和拷问力度、媒体是扮演一个斗士还是一个解说者等,并根据受众的调查需求,修改直播方案。直播后经调查发现,观众对于直播效果非常满意,达到了观众的收看预期。
(二)以小切口见国家大成就
电视主题报道要深入群众,充分让群众了解和吸收电视主题报道的信息,就要以平实、接地气的人物和事件,从小切口看大成就,用讲故事暖人心,从国家治国理政新实践、扶贫攻坚新突破、经济形势大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深入挖掘基层典型,展现国民价值观、敬业精神、人性光辉,才能以小见大,展现国家发展,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中央主要媒体报道的《北梁棚改探访记》、《“十个全覆盖”成就不一样的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冷极村:零下58度的问候》。《经济日报》App开设的“新春走基层”专栏,集中编发“触摸中国经济温度”系列报道,用发生在基层的动人故事展现国家的发展变化。《中国日报》记者采写了《站台客运员王亮:露天接送列车,棉鞋大袄羽绒裤对抗极寒》、《十个故事,十个家庭,一场春运》等一组原创英文报道,以生动的幕后故事为切口,突出我国高铁发展成就。
(三)主动迎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电视媒体迎来了数字新媒体浪潮。微博、微信在电视主题报道中大量应用,并没有把受众从电视前带走,相反成为电视主题报道很好的推介帮手,媒体融合成为电视主题报道未来的大趋势。一是要加强渠道探索。积极推进电视主题报道在电视、网络、“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整合,真正实现全渠道(广播、电视、卫星电视网络、互联网)和全终端(PC、平板电脑、手机)的全覆盖,能让用户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在任何终端上都可以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报道。二是网络优先播出。电视主题报道不少受众是年轻的观众(年龄在16~34岁),他们的观看方式多数为在线网络直播。针对这些观众,可以将一个电视频道转为完全网上电视台,实现电视报道的网络优先播出。三是运用新技术,实现报道的生动性。运用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动漫等全媒体手段,创新报道手段,生动表达报道主题。针对国家“四个全面”,新华社向网络和手机用户推出《四个全面》说唱动漫MV,生动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思想内涵,成为网民热议焦点。2016年春节前,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推出音乐视频《中国这三年,Better and Batter》,采用动漫画面加混搭音乐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受好评。
(四)注重内容生产,构建综合性评价体系
在网络媒体新语境下,电视主题报道在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内容和渠道之间,不能本末倒置,应该让电视主题报道回归到媒体本质、新闻本源、传播本体,确保信息准确公正,建立媒体公信力,提高内容生产能力。不以收视率为唯一标准,采用多指标、综合性的评估体系,衡量报道是否成功,塑造电视主题报道品质。
面对电视产业新环境,主题报道应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小切口把握时代脉搏,融合媒体资源,注重内容生产,让主题报道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推动主题报道迈上新台阶。
[1] 程建平.回归与创新—改进电视主题报道的思考[J].电视研究,2014(6):67-68.
[2] 张小军.主题报道创新和改革任重而道远[J].声屏世界,2011(12):7-9.
G222
A
1674-8883(2016)07-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