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生成 创设高效课堂
2016-03-01曲春燕
曲春燕
(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 山东青岛 266003)
关注课堂生成 创设高效课堂
曲春燕
(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 山东青岛 266003)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变和生成性。
生成 高效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而在实际情况下,我们的上课有时还是在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这样的课堂又何来高效之可言呢?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关注课堂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预设时关注生成。传统备课重点是写教案,高效课堂的预设则要从“技术”走向“人文”,教师备课时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生成而预设;也只有教师自己在课前对文本深入解读、体验、感悟,“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启迪心灵。以前教学《丑小鸭》一课时,笔者总是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丑小鸭”这一形象的体会上,今年班里有一个先天的缺陷的孩子,再教这一篇文章时我开始了新的思考,我注意到了童话中除了“丑小鸭”之外,还有“兄弟姊妹”、“雄猫”、“母鸡”等形象,课堂上,在孩子们体会了“丑小鸭”的奋斗与坚持之后,笔者引导孩子们对其他形象进行分析,孩子们马上体会到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能把别人的不幸当作取乐的工具。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不仅领着孩子们分析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而体会到了菲利浦夫妇的冷酷无情;同时也注意引领孩子们全方位从各个角度分析菲利浦夫妇。孩子们发现,女主人勤俭与智慧都是令人赞叹的。姐姐们的衣服是自己做的;因为怕回请别人而不敢随意答应别人请吃饭的邀请;在船上当丈夫虚荣心膨胀要请大家吃牡蛎时,智慧地既照顾了丈夫的面子,也节省了不多的金钱……深读文本,使课堂的生成更为丰富,更为深刻。
在上课过程中,更是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一、在质疑探究中把握生成
科学的本质是疑问,质疑是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质疑探究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反复自读文本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如用这样的问题来激励学生质疑:读了本文,令你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阔的质疑探究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生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认识与情感体验。
当然,学生的质疑问题可能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有的生成性问题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决不能置之不理。
二、在平等对话中把握生成
师生、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平等、互动的过程,这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在执教《背影》一课时,笔者引导着学生赏析课文中父亲的几处动作描写,要求学生把动词在课文中划出来,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老师,书上的插图错了。”一语惊四座,想着他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做,批评教育的话呼之欲出。可是转眼看到班里有的学生竟在频频点头,笔者心中也产生了疑问,“你看哪里有问题呢?”他看了看我接下去说道,“课文中的提到父亲爬上月台的几个动词,分别是两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都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与费力,就此看来,月台应该是比较高的,而插图上所画的月台的高度太矮了。”一语终了,同学们纷纷点头,这是在我预设时没有关注到的内容,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不仅把握了文中的动词,也真正体会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爱子深情。
只有在平等对话中,学生才有可能各抒己见,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尊重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课堂生成的。
三、在独立体验中把握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已有的体验基础上生成。但是在这个大量的参考书充斥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不再独立思考,只是重复参考书,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把握课堂生成呢?
在执教《春》一课,笔者设置了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的环节,一生举手,品味语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学生说得已经相当完美,笔者虽然觉得似乎有些不对劲,但当时又说不清到底哪里有问题,只好简单评价了一下,就让学生朗读,学生泛泛一读就过去了。下课后一直觉得这个部分太别扭,冷静思考后感觉学生并非是真正体会到语句的美,只是在把参考书中的内容重复出来。因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再遇到了这种情况就有了准备。当学生再次提到“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时,笔者便追问:你被母亲抚摸过吗?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学生马上想像到现实中妈妈的手抚摸的感觉,“暖洋洋的,柔柔的,舒服极了”。笔者再次追问:把春风比喻成父亲的手不行吗?学生想了想,坚决地说道:“不行,春风像母亲的手一样温暖,柔和,而父亲的手,比较坚硬有力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之后再来朗读这一句,就能入情入境,尤其强调了“轻轻地抚摸”一处。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预设为基础关注课堂生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学习的美,文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