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型”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01深圳市龙岗区横岗水晶城小学江海英

新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指导者研讨校本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水晶城小学 江海英

“互动型”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水晶城小学 江海英

教师之间的“自主反思”、“互动交流”、“思想碰撞”、“资源生成”、“经验共享”是“互动型”校本教研模式的核心要素,最终达到让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校本教研 促进生成 资源共享 制度保障

所谓“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具体到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也要开放自我,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最为有效的途径是教师之间的广泛互动交流。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进行专业的协商、研讨、合作,达到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享经验、共同进步的作用。

一、主题式互动研讨

我们针对传统教研中“无主题、无准备、无反思”的现象,提出了“主题式互动教研”的设想。

1.选取主题。我们开展的主题式互动研讨,主要是从教师的工作中来,从教育现象的实际中来;要求每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寻找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互动研讨主题主要有三种方式:

(1)以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中发现的一些普遍问题作为研讨交流的主题。比如在历届的专项素质抽查中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始终提不上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知道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这就是一个人人渴望解决的共同问题。在研讨中,每一位老师都畅所欲言,或分析问题原因,或交流有效的做法,或提出操作的困惑,最后再共同归纳出明确的操作策略。

(2)问题筛选。教师把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罗列出来,由教研组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确定互动交流的主题。这些主题因为来自教师自己的问题,所以是最实在的,也是最受教师关注的、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而且,有些问题对某一教师来说是难题,但对另一位教师来说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具体操作方法。那么在研讨时,提出问题者和“指导者”自然结成互助对子,实现“传帮带”的目的。

(3)课改前沿问题。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确定互动交流的主题。这类主题一般由组织者提议。

2.互动形式。如何做到“研”有所成?需要根据研讨主题精选与之匹配的形式。我们经常采用的互动形式有如下几种。(1)指导式。围绕某一问题,由有经验的指导者在精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现身说法”,传递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一对多的互动,“指导者”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详细进行介绍,并对有疑问的老师进行一一解答和指导。指导式的过程将延续到实际工作中,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指导——实践——研讨——解决”阶段,直到所有教师都圆满解决问题为止。(2)探讨式。由组织者围绕确定的主题,请参与人员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基本统一的认识。这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自己实际经验的整理、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和问题等,在探讨时才能有话可说,有的放矢,有所成效。(3)咨询式。如某一主题在经过指导式、探讨式后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将由学校层面聘请专家,由专家就某一话题进行讲座,并向专家提出自己的疑难和困惑,逐一解决,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大提升。(4)沙龙式。亦称漫谈式,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聊”。一般在比较优雅的环境中,十多位教师自愿聚在一起沙龙。看似无主题,但在这样非常宽松的氛围中,教师表露的是最真实的自我,在聊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一些不清晰的想法逐渐变得明朗。(5)微信论坛式。学校开设微信论坛,教师可随时发帖,随手发照片或相关资料的链接。这个微信就像一个大型沙龙,问题可以随时抛出,个人遇到困难随时在微信中“求救”,随时会有不同的人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或大家随时参与交流讨论。其优势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受老师们喜欢。

二、促进生成

每次校本教研都是教师为解决某一现实问题,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最终生产新的见解、形成可操作性的举措的过程。

1.在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中生成。这是生成的前提。只有教师以实现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研讨,那么才会自觉地对他人的见解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并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所以,要通过各种手段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2.在设计互动方案时生成。不同的互动形式会有不同的资源生成,所以弹性的方案,能为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比如,在对“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指导”这一主题进行互动探讨时,我们设计了弹性方案,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整个活动分三个板块:一是组织者介绍自己查找到的这方面的背景资料,展示收集到的大量实例;二是每位教师以“展示摘录+阐述个人意见”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三是综合各种意见,形成可操作性的策略。第一板块根据第二板块的情况可取可舍,而第三板块就是生成的资源。

3.在捕捉生成的亮点中生成。每次校本教研中总会有一些亮点:比如教师的讨论特别热烈,或某一形式对教师特别具有吸引力,或某一活动教师特别满意。面对这些亮点,组织者需要用心分析,及时肯定,后续教研借鉴“亮点”产生更多的“亮点”。

4.在反思失败原因中生成。有时,自以为预设得很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却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比如: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发表见解的教师少,等等。面对这些失败不能就此作罢,而应该去分析内在的原因:到底是主题选择的原因,还是互动形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为后续的研修起到警示作用。

三、资源共享

在每一次的互动研讨活动中,“指导者”和“学习者”聚在同一平台上,开放的形式、宽松的氛围使共享成为可能。指导者介绍经验,提前收集资料并整理自己的经验成果分享给每一位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间接经验。而学习者在研讨中提出的新问题、新困惑,阐述的新思想、新举措也让指导者产生新的启迪。学习者在享受指导者给予的资源的同时,指导者也在享受其他指导者的资源、在互动中生成的新资源。同时,组织者要把每次研讨生成的资源及成果形成资料或文字进行保存和宣传,这对后来的新加入者提供了现成的学习资源。而更重要的是整个教研活动都是开放自由的,其中生成的智慧和经验会被每一个参与者享受到,这就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水平,促进教师发展。

四、制度保障

硬性的制度和软性的激励相结合,会有效促进校本教研的持续开展。硬性制度即在实践安排上要形成制度,包括计划、方案、时间、主题、人员、场地、活动纪录、评价制度等,否则容易“走过场”,甚至“名存实亡”。开学初就要制定好明确的计划,确定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题、时间、主讲人等。另外每月安排一次机动研修,根据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确定主题、时间开展研讨,以更适合教师需求。软性激励是学校对教研活动的支持,包括场地、经费、时间的安排,如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提倡活动中人人平等,互相尊重;鼓励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勇于质疑,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良性的研讨氛围。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如何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快乐地参与活动。如何唤醒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使之上升到“文化自觉”的意识水平?如何确立教研文化建设与教师发展之间的互相滋养、互动共生的良性运转模式?这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指导者研讨校本
表达感谢的方式与时机对高职学生朋辈群体指导互助效果的影响研究①
——基于目标理论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善倾听会提问
善倾听 会提问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