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诗意栖居

2016-03-0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张宏娟

新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习作家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张宏娟

让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诗意栖居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张宏娟

将语文的边界延伸到多姿的节日文化,给学生搭建一个综合的学习平台,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节日文化与课程相融合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根深才能叶茂,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节日文化 语文课堂 资源整合

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曾这样分析节日的意义:“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传统节日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而最富有诗意的语文学科,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理解文学进而理解人生、社会、生命和历史的一门基础学科。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将语文教学的外延延伸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给学生创设一个综合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宝库里采撷珍宝,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诗意栖居,让我们的下一代具备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呢?

一、依托教材,营造节日氛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托,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对于一名教师来讲,面对手上的教材,首先我们要了解编者意图,用好文本这一平台。纵观苏教版语文教材,整套书中安排了大量的与节日有关的内容,如《识字》、《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传统节日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恒世之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底蕴。就从语文书中展现的节日主题来说,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我们可以把这些有共同主题的文本教材整合起来,梳理后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序列,利用语文课、班会课、晨会等形式,开展“我与节日同形”等系列活动。采用“给其自由,任其选择”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围绕“节日由来、风俗习惯、故事传说、诗词歌赋、名人事例”等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采访老前辈等形式,以实物、图片、文字、视频呈现传统节日的发展和影响。此类语文综合性探究的学习,旨在让优秀的中华节日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应,让校园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文化氛围中。

二、拓展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翻开苏教版语文书,你会发现,许多文章都很应时应景,以四年级教科书为例,9月开学,迎来教师节,《老师,您好》拉开感恩帷幕,《但愿人长久》把人带入了中秋“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境中;紧接着,《天安门广场》的热闹壮观让大家一下子沉浸到国庆浓浓的氛围里;元旦一过,《春联》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寒假过来,《走,我们去植树》开启了春的篇章……这一篇篇美文佳作,为我们拓展阅读视野开启了一扇扇多姿多彩的窗。

以《但愿人长久》一课为例,教学这一课时,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结合这个节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由《嫦娥奔月》等故事拓展到神话故事的阅读,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导到其他描写中秋的诗词歌赋上,甚至把范围扩大到了描写月亮的诗词上。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竞赛,阅览室、网络也为他们阅读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在此类阅读活动中,学生兴致极高,美好的神话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这个节日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就连平时一些不爱阅读的学生也被班级浓浓的书香感染了。利用班会课,我们又把搜集到的材料,利用声响、光感等现代手段一展风姿,置身其中,可以回眸岁月的流光,聆听先贤的足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经典与书香的熏陶,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了文化,在经典中陶冶了情操。

三、训练习作,展现节日魅力

我们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与文本的碰撞、交融得到新的提升,进而丰富自身的体验,激起智慧的火花。只有投入生活的海洋中,才会拓宽视野,感悟生活的多彩。“节日文化”就是这样一部生活百科。由着这部百科的引领,教师要及时把握契机,充分挖掘写作素材,使学生从中获得灵感的火花。

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一》就是这样一个彰显节日特点的,张扬个性风采的单元。前一单元关于节日的学习已经为这篇习作打下了坚实欢乐的基础,学生对节日的情感丰富而饱满,在这个良好的时机引入这篇习作,可谓水到渠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味了节日的欢愉,了解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已经为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只是欠缺一个表达的平台,现在,一展风采的时刻来临了。

“我心中的节日”寄托了学生心中的美梦,他们各抒己见,自主开发了许多新奇有趣的节日。一群小吃货们设立了“西瓜节”、“狂吃日”……在吃货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痛快吃了个够;喜好运动的小子们,则把余热发挥到了心中的“足球节”“全民体育日”……动作、心理、神情的描写让人一下子来到热火朝天的比赛场面,还有各种奇思妙想“方块节”、“飞翔节”等,让人惊异于他们巧妙的构思。

当然,节日文化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中国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致力于节日习作训练的同时,我们还拓展延伸到其他类型的习作训练上,研究生活与习作的紧密融合。

四、资源整合,家校合作成长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课程与生活的整合,提高课程中节日文化的教育效力,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因此,宜让学生到生活的主战场中体验、参与,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如今很多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他们希望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参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的家长更是乐于一起参与。基于此,我们可以利用生活这堂大语文课让家长参与其中。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是一份丰富、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在开展与端午有关的活动课时,我们特地邀请了有特长的家长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参与。有的家长巧手缝制香囊,有的家长会包各种形状的粽子,有的家长曾参与过龙舟赛……在这堂课中,他们引领着孩子学习、动手参与,甚至,把这项活动延伸到了课外,利用节假日,邀上三五家长组群,上元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用他们的热情诠释着对节日文化的热爱。有了家长的后援支持,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颇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并且一路用文字、微视频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印记。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吸收历史上累积下来的成果,并与当下的实际紧密联系。几千年传承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累积下来的经验与智慧,它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因而,让节日文化与课程相融合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深才能叶茂,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习作家长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习作展示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