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羽失荆州的因与果
2016-03-01熊明秀
熊明秀
(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与政治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一、失荆州的原因分析
(一)荆州的战略地位及领土争端
东汉末年的荆州,辖南郡、南阳、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七郡,治所在襄阳。曹操大军南下,刘琮率荆州部众投降,曹操从南郡、南阳郡分出襄阳、章陵二郡与原荆州七郡合称“荆襄九郡”。“赤壁之战”后,经过一系列的争斗,曹、刘、孙三家分据荆州,襄阳、南阳、章陵归曹操,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
荆州地处战略要地,关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诸葛亮《隆中对》中说得非常清楚:“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1]所以对于各自胸怀天下的曹孙刘三方来说,荆州都是必争之地,也正因如此,三国演义的重头戏是在荆州。
而关于荆州的归属,三方之间由于利益的纠葛、战略的考量、矛盾的演化而存在着极大的争端和隐患,危机重重、大战一触即发!
早先,荆州在刘表治理时期一直是很稳定的。北方的中原军阀混战未能波及到此,东边与孙吴集团虽然产生过嫌隙与冲突,并且射杀了东吴之主孙坚,但那毕竟是在自己的家里抗击来犯之敌,是正义的战争,孙坚之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冲突没有进一步扩大,荆州与东吴之间的争议地带主要在长江中游的江夏郡。
刘表刚死,曹操也结束了北方战事,率大军南下欲一举荡平南方统一中国。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将荆州拱手献给了曹操。但刘表的大儿子刘琦率荆州水军一万人与刘备合兵守在夏口,江南孙权厉兵秣马不会轻易投降,刘备与孙权结成了抗曹的联盟。孙刘联军终于在“赤壁之战”中以弱胜强击败了强敌,曹操败退回了北方。
战后,荆州重新洗牌。刘备攻取了长江以南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东吴周瑜率军攻取了南郡,曹操的势力则控制着南阳、襄阳、章陵三郡。之后,刘备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1]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双方达成一个口头协议,刘备暂借荆州,待日后攻取了西川则将荆州还给孙权,这就是所谓“刘备借荆州”。刘备都督荆州的政治中心在公安,军事和经济中心则在江陵。
刘备在攻取西川后,孙权就要讨回荆州,而刘备不肯轻易归还。所谓“借荆州”既没有书面合同的约束,又不具备必还的理由:荆州本来就不是你的,我为什么要“还”给你呢?为此,双方在建安二十三年就几乎爆发了战争。后来,因为曹操出兵占领了东川(汉中),威胁西川,刘备不得不向孙权让步,将江南的长沙、桂阳两郡让给了孙权,算是履行了部分协议,但南郡、武陵、零陵仍在刘备手中。至此,危机暂时缓解,但“借荆州”的所谓协议仍然存在于孙刘之间,隐患未除,潜在危机尚存。
(二)关羽的性格缺陷及战略失误
刘备和诸葛亮先后率荆州主力往四川后,关羽就担当了守备荆州的重任。关羽是刘备手下第一员大将,最受刘备信任与宠爱。二人情同手足、恩若兄弟,刘备每次分兵,总是自带一路,关羽带一路。不能不说,关羽如此受刘备器重,除了感情因素,关羽的能力还是值得信任的。但在这次留守荆州的重大使命前,关羽还是出现了致命的错误。
关羽的性格特征是“刚而自矜”,[1]就是刚愎自用加狂妄自大!他的这种狂妄自大不仅仅停留在内心,而且表露在语言和行为上。东吴孙权主动提出和他结成儿女亲家,他不仅断然拒绝,而且还出言不逊,侮辱孙权,真可谓不知天高地厚。刘备封了前后左右四位上将军(关张马黄),他名列第一,却还要向老将黄忠发难,说人家不配。东吴群英在他眼里,却全都成了“群鼠”,一概藐视之。
关羽的情商是很低的,除了刘备和张飞,他和别的人都搞不好关系。对待上司(诸葛亮)他每每出言顶撞,对待同事(黄忠)处处非难,对待下属则是简单粗暴,非打即骂。公安守将傅士仁,因为操办粮草不够利索,被关羽痛打一番,打完了还要厉声斥骂警告。可以说,关羽与内部离心离德,在他得志之时,别人心里不舒服,嘴上不敢表露,而一旦落难之时,要么见死不救(刘封、孟达),要么落井下石(傅士仁等)。
在外部强敌环伺、形式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内部却又形成如此糟糕的人际关系,荆州的危机可以说是一触即发。而关羽偏偏又选择了一条错误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临走前,郑重地告诫关羽,要想使荆州安全,必须“联吴抗曹”,万万不可两面树敌。但诸葛亮一走,关羽就把他的话丢到了脑后。面对东吴的主动修好,他断然拒绝;而面对强大的北方曹操,他不图自保,还主动出击,轻率地发动襄樊战役。
毛泽东对战争规律总结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关羽呢,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全世界与他为敌,他似乎也不在乎;在战术上,他同样藐视一切对手。这种不能正确认识敌我双方的力量,过高估计自己而不惜两线作战的错误方针,注定了关羽的失败。
(三)曹操与孙权的暗中勾结
刘备率军攻打四川,荆州空虚,曹操就派人联系孙权,约定由曹操出兵攻取汉中牵制刘备,孙权则乘机袭取荆州,事成后平分荆州。孙权权衡轻重,觉得曹操是最大的敌人,孙刘联盟还是应该维系,所以一开始并没有真正这么干,反而派人与关羽联络感情。哪知道他一番好意却在关羽那儿碰了一鼻子灰,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孙权被彻底激怒了。
孙权手下最优秀的战将周瑜已经死了,接替周瑜的鲁肃是孙刘联盟的主要推动者,是主和派,他也走了,新任主帅吕蒙,则是彻底的主战派。这位吕蒙,原本是个粗人,所谓“吴下阿蒙”是也。但在孙权的劝诫与勉励之下,发奋用功苦读,已经迅速成长为一员有勇有谋的优秀将领。吕蒙之后,又有一位翩翩少年书生陆逊,得到了孙权的慧眼重用。而他们两位,包括其他东吴群英在关羽那里却被称为“东吴群鼠”。
既然关羽敬酒不吃,那就没什么好客气的了,孙权授权吕蒙正式启动夺回荆州的计划。曹操的目的达到,关羽的荆州已经危在旦夕。然而他自己不仅浑然不觉,反而主动挑衅,率守军主力进攻襄阳、樊城。
(三)错误的襄樊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他率荆州军攻占襄阳,围攻樊城。曹军守将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驰援樊城。
天公作美,这一年秋雨滂沱,襄江水位暴涨,而曹操援军驻扎在沿江低洼处。关羽掘开襄江大堤,水淹曹军,援军全军覆没。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当曹操闻听噩耗,惊慌失措,打算放弃樊城甚至准备从许昌迁都以避其锋芒。这都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了,真实的曹操大概不会这么胆小,即便曹操一时惊恐,但曹操手下能人辈出,肯定不会都这么没眼光。司马懿一针见血地指出,援军覆灭并不是关羽有多厉害,只不过是天与其便。樊城一旦放弃,黄河以南几乎无险可守,必须坚守樊城,而且要再派援军到樊城与关羽决战。同时,东吴与关羽已经势不两立,可以联络孙权抄荆州的后路,两面夹击,关羽必败。
东吴方面,看见关羽打了胜仗,心里是很不舒服的,见到曹操派人送来的信,都认为夺回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东吴的人跟关羽打了多年交道,对关羽的脾气算是摸得很透。狂妄自大的人肯定都爱戴高帽子,东吴派出使者带着酒肉到樊城前线慰劳,还带去一封东吴临时主帅陆逊的信,对关羽所取得的胜利表示祝贺并顺告关羽东吴主帅吕蒙病重,目前由年轻识浅的书生陆逊代理。
关羽收到这份厚礼,心里真是无比舒坦。高帽子戴得正合适,酒肉吃起来更香甜。于是下令,荆州的预备队除留少数守卫城门外,其余悉数调往前线。此时的樊城,城墙被江水浸泡得摇摇欲坠,城内守军惶惶不可终日。关羽踌躇满志,志在必得:援军已被歼灭,城墙岌岌可危,东吴俯首称弱,荆州后院已经无虞,樊城指日可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时刻就要到来了。关羽此时的心中,已经在盘算着诸葛亮《隆中对》描述的宏伟蓝图如何在自己手中实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自己不就是那一员上将吗?
诸葛亮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其《隆中对》可谓是一篇伟大的战略规划,关羽在实施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应该是没有错的吧?其实不然,诸葛亮的规划中提到的荆州军向北进攻中原是有条件的:一是“天下有变”,二是“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天下有变,说的是,天下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要么是曹魏势力大大削弱,要么是东吴盟友已经出兵北伐,或者是东吴已经投降刘备,或者……总之,曹刘孙三方力量的对比已经不是曹操一家独大了,此其一。其二,“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就是刘备已经率领四川的大部队冲出四川盆地,攻下了长安。两个条件都不具备,那么关羽出兵攻打襄樊还是对的吗?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可谓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2]所以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樊城守军拼命死守,关羽亲率士卒冒着敌人的箭雨猛攻,结果城没有攻下,关羽还负伤了。他一面“刮骨疗毒”,一面调集荆州援军继续攻打。而曹操派来的援军由大将徐晃率领,已经抵达城外。徐晃不仅带来了救兵,还向城内发去了信息,就是东吴已经派军攻打荆州,关羽马上要完蛋了。守军得此信息,军心大振。此时的关羽,在局部已经两面受敌,而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更大的灾难正从他身后袭来。
东吴方面已经动手了。那个自称请了病假的吕蒙亲自率领突击队,从长江直扑荆州。他们乔装打扮,伪装成商船骗过了沿岸的守军,瞅准机会干掉烽火台上的士兵,然后乘着月色“白衣渡江”,一举拿下荆州。江陵、公安守备本就空虚,吕蒙入城后,采取了安抚民众,优待军人家属,招降荆州将士三大政策,荆州军民几天之内纷纷投降,关羽的后方大本营彻底瓦解。
前方的关羽也已经深陷重围,徐晃的进攻令受伤的关羽招架不住,而城内曹仁又令守军倾巢而出发动反攻,关羽的军队被冲得七零八落,自己被义子关平拼死救出,落荒而逃。逃过汉江的关羽,不敢呆在襄阳(那时的襄阳城远没有后来的坚固),只能奔回荆州老窝,半路上却得知江陵、公安都已失陷于吕蒙之手。此时的关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如丧家之犬的关羽,只能败走麦城,最后还是被吕蒙生擒斩首,落得身首异处。
所谓“上天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关羽在错误的方针下,错误地估计形式,错误地对待敌友,错误地发动战争,疯狂地不断犯错,终于疯狂地走向了绝路。
二、失荆州的系列后果
(一)失荆州的系列后果之一,吴蜀联盟解体
荆州是刘备的命根子,关羽是刘备的心尖子。东吴夺去了荆州,杀死了关羽,刘备岂能善罢甘休?
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随即率倾国之兵,沿江东下伐吴,吴蜀之战爆发。
对于这场战争,不仅是后世,即便在当时,绝大多数有识之士都认为是错误的。名将赵云说得最为中肯:“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中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1]赵云是明白人,蜀汉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和曹魏的矛盾,也就是说,刘备应该高举复兴汉室的大旗,号召天下共讨国贼,主攻方向应该是向北,攻占陕西渭河平原。和东吴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反之,放下主要矛盾而先解决次要矛盾,是舍本逐末,可能会有更大的麻烦。
刘备一意孤行,已经听不进去任何反对的声音了。
蜀国大军势如破竹,顺江而下直出长江三峡。吴国的吕蒙也死了,孙权力排众议拜了书生陆逊为大将,这是一项英明的任命。就是这位少年书生,带领区区四万人在宜昌西陵峡口死死地堵住了刘备的大军。
这场战争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战争的结局又是以弱胜强。先是刘备猛攻,陆逊死守,蜀军攻击多日无果,吴军坚守不出。冬去春来,战争被拖到第二年的夏天,蜀军远距离作战,补给困难,吴军却是以逸待劳。陆逊就是要用一个“拖”字诀拖垮蜀军,待对手精疲力竭就会露出破绽,然后给予致命一击!蜀军连日苦战,加之天气炎热,于是将营帐从江边移到山上树林里。陆逊终于等到机会,继赤壁之战后,又一次采用火攻。结果刘备大军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一夜之间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刘备仓皇逃命,幸得赵云率救兵赶到,救刘备于白帝城。
至此,吴蜀联盟解体,孙权正式倒向曹魏,向魏帝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败退白帝城的刘备一病不起,不久召丞相诸葛亮到白帝城,将自己的儿子托付与诸葛亮后即驾崩,这就是“白帝城托孤”。
(二)失荆州系列后果之二,三国历史被改写
蜀国进入后刘备时代,诸葛亮独掌大权,他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南征孟获,西和羌戎,稳定了边防;与东吴修复外交关系,重新结成联盟。如果仅仅满足于偏安一隅,那么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经过诸葛亮的治理,蜀国经济发展、物阜民丰、边防稳定、法纪严明,小康的日子应该是过得不错的。然而,令诸葛亮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复兴汉室的大业。
本来,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刘备拥有两川(四川与汉中)之地加上进击中原的战略跳板荆州。那么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荆州部队北出中原攻击南阳、许昌、洛阳;四川部队向东北占领陕西渭河平原,攻击长安。两路进军,互为响应,还是有很大胜算的。
但是,荆州已经丢失了,没有了战略策应,单凭四川与汉中的力量,其实与吴魏相比都处于下风,三国之中,蜀国最弱。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仍然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领兵北伐。然而,独木难支、孤掌难鸣,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次进兵,一次次无功而返。最终星落五丈原,诸葛亮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不能不说,蜀国的命运在关羽丢失荆州以后似乎就已注定,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跟关羽的失荆州有着因果牵连。
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国号吴。吴国拥有江南富庶之地,加之战略要地荆州的南郡、江夏、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六郡与曹魏抗衡,战略缓冲地带广阔,国力也很强盛。
曹魏政权拥有北方广大地域,在三国中力量最为强大。但曹操统一中国的梦想未能实现,其子曹丕篡汉成功,建立魏国。魏国受到蜀国诸葛亮北伐军的猛攻,只能启用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双方连年征战,两败俱伤。
比较而言,蜀国穷兵黩武、劳师远征,更是元气大伤。尤其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前仆后继,虽然屡败屡战仍是“九出祁山”。至此,蜀国国困民穷,亡国可期,终于在公元263年被司马昭的两路大军(邓艾、钟会)所灭。
曹魏的根基也发生了动摇,司马氏一门逐渐掌握军政大权,司马懿与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马啃槽(曹)”先后专权,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在公元265年篡位,魏国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司马炎任命羊祜为镇南大将军,驻守襄阳。羊祜提出,以襄阳为军事基地,厉兵秣马准备进攻东吴。羊祜死后,继任者杜预终于实施了灭吴之战,公元280年晋朝六路大军齐发,吴国灭亡,至此三国归晋。
荆州的土地上,上演了三国演义的重头戏,而关羽的失荆州又是重头中的重头,对三国历史的影响自不待言。
[1]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