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溢课堂”的问题分析
2016-03-01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
□ 华东师范大学 夏志芳
“满溢课堂”的问题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
之所以要倡导教学留白,是因为课堂时空被安排得太满,而教师往往主宰了教学全过程。《史记》中提出:“满而不损则溢。”我们称谓这种过满的教学是与“留白”课堂模式相悖的“满溢”教学。“满溢”教学主要反映在“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满堂动”等几个方面。
一、“满堂灌”涛声依旧
尽管我国各地推行新课程多年,但在学校随堂听课当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复习课、习题讲评课更甚,唯恐学生听不懂,唯恐知识有缺失,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满堂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照本宣科。概念是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石,很多教师却不重视概念的解读,往往照本宣科,隔靴抓痒。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与实际教学中都忽略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没有将能够支持概念生成的相关文字、图像、数据及其他元素组织起来。在讲解概念时,教师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去理解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2.包办代替。教师总是怕学生说不到位,甚至说错,怕教学时间浪费了,经常是急于自己归纳与总结。其实教师要大胆留白,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3.无的放矢。一些教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已经懂得的问题教师还在喋喋不休。而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或者说存在的不同认识,教师却不能有的放矢地去引导。
4.忽视“生成”。有的教师喜欢以我为主,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强势推进,不鼓励也不允许学生有新的问题生成与新的需求提出,不善于对预设进行适当调整,不敢大胆留白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满堂问”改头换面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笔者做了一个统计,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5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过于琐细,而且大部分都是“齐声回答”。有人认为,从“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是一种进步,至少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其实,那种低效的“满堂问”只不过是“满堂灌”的改头换面。“满堂问”一般表现为:
1.教师主宰。“满堂问”的实质,仍然是老师的操纵,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掌控的办法,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应该说,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除了老师适当的讲解,关键还是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追求数量。一些教师片面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他们常常会一味地频繁地提问,其中很多问题并不是核心问题,有的问题不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直接回答,并无多少价值可言,有的甚至是低级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课堂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过多过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3.不重思维。“满堂问”的课堂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对于学生回答背后反映出来的思维问题与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部分学生会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但不知道如何解答;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完全搞不清老师究竟在问什么。因此,教师不能光顾提问与简单判断知识的对错,还要注意分析回答中的思维路径。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找到师生思维脱节的原因,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多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要使之变成学生的问题,还要有一个“思维接口”的转换程式。
4.剥夺生问。在现代教学中,“课堂提问”应该包含学生向老师提问。我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而“满堂问”恰恰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认识学生发问的意义,二是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提问的“引问”技巧。
三、“满堂练”蔚然成风
1.基于题海战术的“满堂练”。“题海战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考试的要求,讲解相关概念和规则,并布置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做反复练。在毕业班以复习为主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整堂课在进行大量操练,还美其名曰“勤学苦练,熟能生巧”。
为什么会出现“满堂练”的倾向,这和教师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
一是错误理解多练和考试成绩的关系。有的教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课堂练习多多益善”,其实,熟能生巧不是一概而论的,一味多练,往往熟能生笨,熟能生厌,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与“思维惰性”。
二是认为学生不自觉,只有逼他们多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复习效度。
三是形式上的“尽责”。认为,所有的题目都做到份了,再考得不好,我也无能为力了。
四是随大流思想。认为,其他学科都在抓紧练习,我也要抓紧。
2.在翻转课堂上出现的“满堂练”。翻转课堂是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布置学生在家提前通过看微视频完成知识的预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练习的进行等,从而在教师的辅导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这么受人推崇的翻转课堂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据笔者观察,尤其是在理科课堂里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当教师问学生预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有”时,教师会进入讨论、释疑等环节,而当学生回答没有什么问题时,课堂就直接进入进阶式的练习活动:巩固性练习→变式练习→应用型练习→反馈测试练习→综合性难题练习。这时,课堂是静悄悄的,教师在不停地巡视与指导。这样,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方式就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四、“满堂动”应运而生
中国的课堂历来比较死板,原因之一,是教师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相对较差。现在不少教师在努力弥补这一短板。尽管“满堂动”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作为一种倾向仍然要注意防止。有些课堂已经出现“活动代替教学,外动大于内动”的偏向。因此,我们要注意认识以下问题:
1.不是活动数量越多越好,活动在于质量与效果,课堂活动也不能太满,也要张弛有度,适当留白。
2.外在的“做中学”活动与内在的“思中学”过程要有机结合,不能相互脱节或替代。
3.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适合的活动搞得越多反而越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学习活动仍然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提倡放任自流的“放羊式”。
作者简介:(夏志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