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2016-03-01海南省海南中学马淑敏

新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数学

□海南省海南中学 马淑敏



数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海南省海南中学 马淑敏

【摘要】人文素养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人做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融合在一起,使人文素养的培养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素养实践探索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因此,人文素养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陶冶和自身的实践,使其内化为自身的气质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

数学内容本身和数学教学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培养人文素养的素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与数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并浸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呢?

一、深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注重良好的人格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人格。如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计算有法、严密思维等,对培养学生崇尚理性、尊重规则的品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形成踏实细致、独立思考的良好品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中有着很多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素材。(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如可引导学生把数学原理应用于绘画、测量。(2)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如平行线、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平行四边形、矩形等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3)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教育。如由温度从低到高的排序类比出实数的大小比较,这体现了比较与类比的数学思想。(4)事物运动与发展观点的教育。如数的概念的不断发展,分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复数的产生,这些事物运动与发展的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有助于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体系。

3.加强数学美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1)体会奇异美。如勾股定理2000多年的研究历史证明其强大魅力和证明方法的奇异美。(2)体会简单美。如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较大的数或较小的数、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乘法公式、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计算公式等,也都展现了数学的简单美。(3)体会对称美。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的轴对称美。数学美往往很含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揭示数学问题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探索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认真感受数学教材中的人文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我总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优势,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对数学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有效革新。

1.适时介绍数学史。如给学生讲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九章算术》、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周髀算经》,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也讲“鸡兔同笼”、“七巧板”等中国经典的数学问题。这些丰富的背景资料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数学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还讲阿拉伯数字的由来,莫斯乌比带的妙用……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听着故事的同时,也激起学习数学的高度热情,深刻感受到数学家为数学发展所做的不灭贡献。

2.适时讲述科学家故事。我总是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精神、态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如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以及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陈省身等。光辉灿烂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奋发进取的动力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是我们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宝贵教材和极好途径。

三、用心捕捉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加强数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1.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去讲解,创设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处处留意皆数学,现实时时用数学”的意境,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如资源的利用、环境与经济等,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具有数学头脑的人。

2.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几何中的线、面、角、多边形、立方体、球体等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数形无处不在。有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

四、加强培养数学教学中的习惯品格

1.着重分析和探索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题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注重对数学规范解题的训练。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作风,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

3.促进数学教学与心理素质相协调。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实用性、完美性等,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意志力、动机兴趣和自信心这些品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4.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展示美丽的勾股树;在学习轴对称后,我教学生剪纸,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美;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去感知平行四边形及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对称美。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更活跃,教学不单调而富有情趣,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积极采用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学

1.设计自主探索的内容。我在教学中总是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结论。如在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把无限循环小数0.333…化为分数。”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后,我又问:“0.23…(循环节是23两个数)呢?”又问:“那么接下来研究什么呢?”学生说:“研究3个循环节的。”我又问:“你能探索出有什么规律吗?”……就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学中,可以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和搭建合适的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就可以通过思考和交流,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复习了相关知识点,又共同分享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3.营造动手操作的环境。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学生剪纸,并结合剪纸图案探究轴对称的性质;学习乘方时,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把一张纸对折50次后的厚度。学生通过计算,会感受到这个厚度是不可想象的,在感受指数变化对值的影响之大之余,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及学习兴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六、精心营造数学教学中的人文课堂

1.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我总是喜欢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中,使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敢想、敢说、敢做,进而迸发出创造的潜能。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后,我设计了填幻方的游戏,并引导学生探究填幻方的规律,还介绍幻方的历史及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洛河中出现了一个神龟,背上有美丽的图案,史称“洛书”,用现在的数字翻译过来就是三阶幻方,也叫九宫格,后来还有人建议将幻方的图案发射给火星,看火星是否有文明生物。用这样的传说,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

2.创造适宜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了正方形后,我让学生总结了正方形的性质,并以课本上的题目为基础,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编制问题。留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

七、用心创设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实践

1.选择和设计有趣的问题。如学习方程的应用时,我特别选择了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的年龄之谜的问题,学生在自己通过分析、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解题的乐趣,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快乐的精神体验;学习轴对称后,教学生剪五角星,并研究五角星中的角及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学习几何图形后,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包装盒。

2.适当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如学习整式加减后,我设计了一节找规律的课题,让学生从一列数、一列式或图形中去找规律,学生用火柴棍摆图案,并进行拓展,供大家探索规律,有学生摆成三角形,有的摆成菱形,还有的摆成了正方形、梯形等。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学生就会轻易地掌握了找规律的问题,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索与探讨,从而产生钻研的兴趣。

3.开展丰富的课外数学活动。数学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外结合,使学习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的课外读物;举办数学故事会;参加数学游戏;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等。去年,我组织学生成立了“贝利”数学社,由全校各年级热爱数学的学生参加,每学期开展一次活动,为喜爱数学的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再如,在学习了统计之后,我布置学生结合海南省的体育中考成绩,做相关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并对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提出意见或建议。

八、努力促进数学教学中的学科融合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学生眼中的“百科全书”,以便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如在学习从不同方向看时,我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选择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入课题,还上网查找到了庐山五老峰的几张从不同方向拍的相片,并引申讲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的含义。在学生欣赏古诗的同时,不仅欣赏了美景,也加深了对“从不同方向看”的理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类知识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多方面积累人文素材,并将其有效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理智自律的人格特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诚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勤奋自强的探索精神等,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成长为丰满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程改革与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数学
人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