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脑动手“做”科学

2016-03-01海南省五指山市第一小学李玲玲

新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脑骨头骨骼

□海南省五指山市第一小学 李玲玲



动脑动手“做”科学

□海南省五指山市第一小学 李玲玲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组织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动脑,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动手,掌握探究的技能;进而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和探究能力得以发展。

【关键词】科学素养学习思维探究能力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儿童具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立足于学生科学素养能否得以提升和发展。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一课教学案例,从课堂教学上的“思考”和“动手操作”两方面,浅谈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感悟及有效建议。

一、动脑,培养学习思维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能够从熟悉的资源环境中调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行科学探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小学科学课程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会在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善用资源,整合资源进行科学研究,进而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遵循“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也就是说,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务必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来提出问题,然后充分鼓励学生,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资源着手,引导孩子们调动日常生活经验来探寻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整合、利用熟悉的环境资源,通过创新思维(动脑)和动手选取可行的实验方案,来实现科学研究。比如,上《骨骼》一课,第一步让学生思考:一栋房子离不开钢筋的支撑,那我们的皮囊又是靠什么支撑起来的?引导学生留意骨骼支撑人体的作用现象,为进一步探究骨骼特点“抛砖引玉”,更为后面探究骨骼的作用做铺垫。第二步利用“你可知道我们一共有多少块骨头?”来探一探学生对骨骼有哪些了解,同时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平日里你是从哪些渠道来获知关于骨骼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设计思路,帮助教师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同时又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分享了各自课外知识的学习渠道。第三步我抛出“左腿骨和左侧肋骨分别有多少块骨头?”的问题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认识骨骼的分布特点。我先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部位的骨骼数量进行猜测,紧接着我又追问:“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对左侧肋骨和左腿骨数量的推测?”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在脑海里大量搜罗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资源来解决所遇到的这个科学问题。有的孩子说:“可以上网搜索这个部位的图片。”有的孩子说:“找一副骨骼模型来数一数。”还有的说:“我的肺部拍过X光,我可以回去看看那张图片,上面可以数出肋骨有多少块。”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动脑,将科学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了思维发展。我及时地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没错。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就是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来进行科学探究。”这样的“肯定”会给他们科学探究之路带来更多的启发,同时也告诉了他们“科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思考”中筛选可行性探究方法,落实实验方案,证实自我推测并得出结论。新课标强调:“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在学生各自交换了探究指定部位骨骼数量的方法之后,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眼下我们教室里没有X光的片子和骨骼模型,也无法上网,同学们能否再想一个可行的方法来证实一下自己对指定部位骨骼数量的推测?”这样的处理,让孩子们又进一步结合实地情况进行了可实施方案的筛选,结果孩子们通过一番商榷之后一致选择了“摸骨头来数”这个方法进行指定部位骨骼数量的探究。我尊重了孩子们讨论后所做的决定,让他们分为两大组,各自负责一个部位,摸着数了数指定部位的骨头数量。小组内有的孩子担心自己摸肋骨摸得不够准确,还让旁边的同学帮忙摸摸对方肋骨一起数一数,孩子们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合作。一番探讨之后最终每个人都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学生汇报结果后,我通过出示相应部位的骨骼图片让他们数一数该部位的骨骼数量,最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后发现了骨骼的分布具有对称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原来摸着数这样的探究方法还是不够科学准确,最准确的还得借助实物或图片才能有一个准确判断。

3.课堂上教师要还给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如果说合作是通往智慧塔尖的“石阶”,交流则是信息和智慧的碰撞,更是收获知识时的“相互扶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要还给孩子们交流发言的机会。在教学《骨骼》一课时,学生通过动手“摸着数”得出了自己的骨骼数量推测,紧接着我让学生和与自己推测结果不一样的小伙伴交流,向对方说明清楚自己数多出的那一块骨头在哪?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过程必然会存在争议。这样的争议会让孩子们在脑海里形成新的质疑,例如:对方所摸到的多出的这块骨头是不是我之前没发现的?它在哪里?我得再次确认一下究竟谁的推论更准确……学生之间的探讨不正是培养语言概括能力和发展思维的大好时机吗?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以“主角”的身份走进科学。

二、动手,掌握探究技能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知识,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小学科学课堂要回归“真实”,离不开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动手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弄清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才能及时捕捉事物的细节,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探索了骨骼分布特点之后,我让学生通过“拼骨骼”、“观骨头”等两个动手实验活动来对骨骼的特点作进一步的探究。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骨骼分布的位置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记忆。第一步,我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考着骨骼图样,动手拼一拼人体骨骼图,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孩子们对各部分骨骼相应位置及对称特点有了更为形象直观的印象。第二步“观骨头”这一环节,我自始至终让孩子们带着明确的观察目标来进行观察探究。我让学生先明确他们想要研究关于骨头哪些方面的信息,然后再根据他们所需提供了新鲜大骨和观察骨头的相关工具。结果不出所料,孩子们通过用观、嗅、敲、触碰等方法,发现很多平日里不曾留意的现象,如:骨腔内有液体;骨髓带有血腥味具有造血功能;还有坚硬的蜂窝状的骨密质究竟有何作用……还原课堂上科学探究的真实性,我们就要尽量创造实验研究条件,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丰富有趣的实验当中。学生参与实验、体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及时记录和反馈,有助于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对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课堂组织者身份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尽可能地创建条件,为学生构建认知平台,给他们动手动脑“做”科学的机会。无论动手还是动脑,教师做到了真实地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身份,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获取科学探究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思维和能力远比获取多少知识都重要!它决定着孩子们后继的科学学习,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罗星凯,余慧娟等.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任长松.科学探究18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本文荣获海南省2015年度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及综合论文评比小学科学论文一等奖)

猜你喜欢

动脑骨头骨骼
动脑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惊人的骨头
惊人的骨头
震惊!这是谁的骨头
爱不爱吃肉?看看骨头就知道了
骨骼和肌肉
肯动脑就会成功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