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族传统传播方式研究

2016-03-01古丽尼哈力艾尔肯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恰克巴扎茶会

古丽尼哈力·艾尔肯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维吾尔族传统传播方式研究

古丽尼哈力·艾尔肯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研究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对于了解这个民族的信息传播系统有实际意义。在新疆生活的维吾尔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传播事业也很自然地和这种个性相融在一起,主要表现在维吾尔族的一般生活习惯当中。本文主要研究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几种传统传播方式,并介绍了这几种方式的主要内容、传播特点和意义。

维吾尔族;民俗习惯;传播方式

维吾尔传统文化以古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历史滋润,融合,成长。维吾尔族传播的独特性不仅与伊斯兰教法有关,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体,并且在维吾尔社会至今仍然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这种西域特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有着一定文化背景的传播方式。下面将简要介绍维吾尔族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

一、茶会

茶会的意义是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给了每天忙于琐碎家务事的维吾尔妇女每月一两次出去和亲朋好友聚餐和相互交流、聊天、谈天说地的机会,这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好平台。茶会有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交钱,交钱直接帮助了一些有需要的朋友。有时候也有2个东家商量互换做东时间的情况,如果有谁急需用钱就会把当次茶会让给他,其他人也会表示非常理解。通过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了解身边的新闻,可以了解亲朋好友的状况。最近这些年有些茶会的组织者还通过这种聚会做了许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资助孤儿,帮助老人和有困难的人、贫困学生等,传达爱心,送去温暖。

二、巴扎

维吾尔人天生喜欢热闹,喜欢享受生活,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十分和睦。自古以来严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维吾尔社会尤其是在南疆一些偏僻的地区产生了自给自足的生产和商业方式。巴扎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许多地方除了有原名之外,还有以巴扎日的名称称呼的别名,甚至有些地方还有用一周的各天来命名每一个乡村的习俗。巴扎就是维吾尔族人民长期从事贸易活动和社会活动交往的中心场所。

巴扎上关于吃喝玩乐的项目应有尽有,如餐饮、市场、交易牲口、卖工艺品、杂货、斗鸡、杂耍等。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维吾尔族的巴扎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在和田、喀什等地区巴扎还保存着原有的风情。位于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也是巴扎文化现代化的标志。

巴扎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小群体聚集市场演变到现在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足见其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巴扎是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广场,是保存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例如,在巴扎上的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反映出维吾尔族社会最基本的生活习俗;手工艺品反映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维吾尔族的热情的心;在这个复杂又全面的巴扎中可以看到维吾尔人喜欢聚居生活的影子。很多从内地和外国来的游客都会觉得看到巴扎生活才能体会维吾尔族的传统生活。

对于一些偏僻地区的农民来说,平时农务繁忙、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限制着他们与外界的沟通。通过巴扎,他们可以在小范围内与自己的同胞互相寒暄、聊天、谈心、沟通,有机会碰到许久不见的邻村的人。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能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能交流彼此在生活和农事方面的经验。这些交流通过巴扎再分散到乡里,本地和外地的消息便在本社区中广泛地传播开来,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舆论。

巴扎不仅满足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还成为调节、丰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以及有效传播信息的场所。

三、麦西莱甫

麦西莱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在麦西莱甫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小游戏,如敬茶舞、鞭带舞、对诗、判官司等,使整个麦西莱甫活动自始至终充满欢声笑语和盎然的情趣。

50年代以来,麦西莱甫活动更加活跃,民间嫁娶及节日期间多有举办者。它已成为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学艺术活动,开展群众文化娱乐的最好形式。人们通过麦西莱甫的各种活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歌颂美好的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麦西莱甫有其惯例及准则,破坏其惯例准则的人则要受到惩罚或被禁止参加。因此它又是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传统习俗教育、文化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实这种惩罚手段也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会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惩罚”式的娱乐方式,达到维护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目的。

其中,伊犁麦西莱普有一个特色。在伊犁,“恰克恰克”在维吾尔族民间的盛行表现得尤为突出,涌现出了一批以伊沙木为代表的深受群众喜爱的笑话艺人。讲笑话是没有办法在房子里准备好的,只有到了现场看到实地情况后,现场发挥才行,而且永远不能讲重复的笑话,这次讲的一定要跟上次的不一样。这些笑话艺人的大脑里得有多少智慧才能让笑话绵延不绝?这就是“恰克恰克”,它遍布在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时候其会通过讽刺一些社会上不文明、不恰当行为的方式来教育麦西莱普的参与者。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开朗、活泼的个性特点,也很好地体现了伊犁人民的口才和对生活的热爱。

维吾尔民间传统的传播方式较多,出现了形式多样化、复合化的局面。随着当代媒体的冲击,维吾尔民间有些传播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人与人直接接触的如“恰依”,婚礼等逐渐发展。维吾尔民间对传统传播方式的传承以及传播方式的转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现在随着新媒介的加速发展,维吾尔族的人们也逐渐开始面向互联网,这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方面以及传播、交流信息、及时了解事态变动等方面,进一步接近了国际发展速度。将新媒体和维吾尔传统的传播方式相结合依旧任重道远,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世纪使维吾尔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 再比拉·艾哈买提.维吾尔族恰依文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 方晓华.巴扎文化的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07(5):17-19.

[3] 热依拉·达吾提,阿依古丽·买买提.维吾尔族民间麦西莱普的社会功能[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12):31-34.

G206

A

1674-8883(2016)18-0125-01

古丽尼哈力·艾尔肯(1991—),女,新疆人,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恰克巴扎茶会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2021春·老茶缘钱塘茶会
——20次钱塘茶会回顾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40秒问候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俄总统候选人当街被泼水
普京“导师”之女宣布参加总统竞选
恰克大冒险(三)
“茶会”九问九答
偏离的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