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2016-03-01张淑娟
张淑娟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鲍家中学 吉林长春 130209)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张淑娟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鲍家中学吉林长春130209)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可置疑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学习手段的多样,更主要的是信息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简单的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支持学校的学科教学活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的方式很多,其使用的方法也因不同的学科和内容有很大差异。根据创设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可以有: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创设协作情境等[1]。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以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把学生带入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索兴趣。另外,导课设计还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思维,动脑创新的阵地,主动学习的阵地。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要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创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象,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2]。
二、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尽量将信息技术课安排在计算机房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不仅要结合实际,为学生安排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要注意把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
三、作品的展览及师生的互动评价作品
一个成功的网页、一个成功的课件,一个成功的作品,我们都可以在师生之间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展览。成功的作品展览可以引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评价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评价一名学生发言的过程,既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是学生如何思考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在学生比较全面的评价中展示出学生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教师还要启发引导学生对评价进行学生在评价中能抓住思考过程的主线,掌握思考方法,从而把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引发出来。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五、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间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师要胸有全局,要有协作意识。我们要求教师在平日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注意把教学内容与思品、社会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从而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适应现代多媒体教学的需要[3]。
六、用“引人入胜”的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主动自学的习惯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活动。通过教学游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
七、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组织好上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巩固与提高这一环节是经常采用的方法,课后要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上机。上机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把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在上机实验实践中检验知识和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在上机实验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上机操作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有效的现代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多动脑和手,就是要培养其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并非停留在简单的记忆的水平上,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消化、吸收。勤动手,意味着反复的实验和实际操作,上机操作这个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和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和实践于一体的过程,只有手脑的交替与协同运用才会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创造。
总之,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读、多思、多问、多说、多发现,实现手脑眼并用,全频吸收,以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标准中才能够得到飞速发展与改进。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对外合作与交流司.国外基础教育调研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