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2016-03-01何建中
何建中
(甘肃两当县城关小学 甘肃两当 742400)
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何建中
(甘肃两当县城关小学甘肃两当742400)
新课改的推广已经好多年了,可是在一些农村学校部分老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偏颇。他们认为新课改不就是在课堂中添了投影仪,放了幻灯片;素质教育不就是跳跳舞、唱唱歌、弹弹琴。其实这些都不是新课改的思想精华,而是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误导。这说明我们的部分老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上,因此我们有必要解决好新课改实施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认识新课改,转变教学观念。在农村学校中我们的大多数老师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课标,新课标的认识途径仅仅局限于看录像,由此对新课改的认识还很模糊。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每一个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强调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学习的工具性,忽视了学习的人文性,这些做法伤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学习中提倡师生的平等对话,特别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新课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理论、识记语言等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的老师只有真正解读了新课改的思想精华,才能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教法,激活课堂气氛。在农村学校,我们的老师坐的是新课改的快车,走的是传统教学的路子,依然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老师高高在上,始终都以老师的宣讲为主,学生只是“傻子式的”被动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课堂气氛看似完美,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生互动。课堂中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重在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的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课堂中我们重在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究兴趣、问题意识;强调观察、体验周围事物,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强调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主动性极高。学生再也不用担心回答错误遭到老师的批评,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乐学。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既是师生,又是学友,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氛围。
重新认识学生,做到因材实教。我们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味的向学生要分数。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仍旧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优秀者老师喜欢,成绩不好者老师讨厌、讽刺、谩骂。这种“齐步走”的方法,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只是一个名字或分数,至于学生的个性则茫然不知所云,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只能是痴人说梦。注重知识的单一传授,教师死教,学生死记,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最终使学生成为书呆子。看重学生主课的分数,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被置之度外,造就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有些学校披着新课改的外衣,用新课改的内容采取“填鸭式”、“题海术”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增无减,特别是学困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最终在知识上成为残缺不全的废人,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教学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任意处置的机器,要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儿童和青少年,为他们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打好基础,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振兴中华需要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就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规律。
树立新的学生观,更新评价方式。当前农村学校中依然把学生分为差学生、好学生,好学生得到老师同学的喜欢,差生则受到歧视,从此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由于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常时间的压抑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中胆怯、失望,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新课改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把接受知识慢的学生称为“学困生”,这一定义具有情感的容纳性。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才能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都能按照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潜能来发展。当前农村学校的评价方式有许多局限性与不足,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狭窄。过多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品价;评价方法单调。以书面考试为主,一味追求量化的评价结果。评价重心偏移。过于关注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在评价中的地位过分张扬,学生处于消极被评的地位。新课改的评价体系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重在综合评价。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还要关注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评价方法重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主体重在自评与他评结合,促进互动。新的评价方式打开了师生手脚上的桎梏,使师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受。
总之,我们的教师只有真正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才能坐上新课改的快车道,引领中国的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