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16-03-01张福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批判性信息技术思维

张福光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安徽合肥 230601)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张福光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合肥230601)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成为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本文作者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了影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针对性培养的优势,介绍相关策略及方法,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提供借鉴和参考。

批判性思维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思维培养 策略与方法

引言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以往学习、工作、交流,甚至是思维的模式,催生出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并存的社会状态。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或功用的工具和手段,而被赋予了新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立足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已成为众多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关注的课题。[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表明了信息技术课程中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2]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思考,逻辑地做出主张的思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小学和初中,他们更善于思考问题,对新事物更具敏感性和好奇心;同时高中课程在深度、广度、逻辑性、系统性等方面提升较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之一。因而,无论是从课程教学要求还是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出发,研究和探讨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3]

一、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环境因素

每每提起“批判”,总容易让人感觉到恐慌,往往让人联想到“挑毛病、找缺点”“无序”、“人身攻击”等词汇。在我国传统观念中,非常重视“师道尊严”、“权威教育”,久而久之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不少人看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慷慨激昂、学生奋笔疾书”才是一种所谓的“正常状态”,形成了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的从众定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被压制或忽视,逐步造就了盲目顺从、思维定式的状况。此外信息技术课程的测试或者考查,也不可避免地采取“统一、标准”的答案,而这样程式化的思维习惯和记忆强化练习,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无益处,甚至适得其反。[4]

2.学生因素

由于学生自身所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的不平衡,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基础性思维差异很大,而批判性思维依赖基础性思维,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师想以某一固定方式就指望能锻炼和培养全体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不可能实现的。[5]

3.教师因素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扮演“技术权威”的角色,将课堂变成了展示自己技术才能的“舞台”;这使得教师容易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而片面强调技能训练。例如有些教师很少从学生角度去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太注意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不会在意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问题。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优势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只有以问题作为载体并思考、调整、评估并最终解决,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或引入为常规手段,故而为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提供了契机和广阔的操作空间。以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为例,教学活动往往采取的就是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的模式,即“发现问题、明确主题或需求——收集和选择素材、信息——对素材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反馈、评价、修改、总结”,这正好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契合。[6]

此外,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上,虽未单独着重提及,但有些已是明显带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色彩,如学生自评互评就要求学生要有批判的眼光;协作、探究学习,需要学生反思、不断修正等,这些恰是批判性思维培养所包含的技能或品质。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及方法

将思维培养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是现行中学阶段采取的常规方式、也是能保证培养效果的最佳方式。结合以上的论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或方法。[7]

1.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

环境因素对于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训练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已经被众多的研究所证实。批判性思维首先需要学生去“怀疑”;有了怀疑才会产生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它。严苛的学习环境、课堂组织权威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即使有老师的要求或引导,学生也往往会浮于表面,过于形式化。只有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学生作为思维训练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当然也要避免出现过于自由、天马行空、无法控制的局面。另外教师也应注意到,良好课堂环境和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锻造”,逐步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进入到良性循环,学生在课堂中不由自主的就会融入其中。

2.改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

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新形式下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不是培养一批只知道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人;更注重对学生体现学科思维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只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这样的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将信息技术课上成技能培训课。在此理念下,教学方式则可以更为灵活多变,如在理论讲授部分采取辩论的方式进行深化和拓展、在技能练习环节采取合作、探究、自评互评的方式。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或考核方式

传统标准化的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这些很难在一般性的评价或考核中进行有效评价。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为批判性思维品质(思维主动性、思维独立性、思维开阔性、好奇心与怀疑精神、自信心与勇气以及坚韧性)及批判性思维技能(解释、分析、评价、推论、说明和自我调节)设计具体化的评价标准,既可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促进和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催化剂和助推剂。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情境、对问题的分析深度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充分考虑了正反两方面等。

4.注重思维训练方法的使用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复杂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而为了确保效果,需要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结合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传授强化训练的方法。除多反思、敢质疑外,作为一种大脑训练方式,可以借助一些现成的思维工具或方法,如思维导图法,利用手绘或专业绘制工具进行绘制,使得批判性思维过程显性化,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推理。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可实现的,除了要关注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外,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如训练的强度和长度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的要求,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去实践、去探索。只有不断累积经验、反思提升,才能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2 年01期。

[3]崔晓慧:《信息技术环境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扬州大学,2008年。

[4]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为培养》,《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9期

[5] 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陈锡宗,段接会,孟祥增:《基于思维导图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35期。

[7]施彬飞:《概念图/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猜你喜欢

批判性信息技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