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

2016-03-01闫柯月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汉赋风俗儿童

闫柯月

(黑龙江省海伦市委党校 黑龙江海伦 152300 )



刍议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

闫柯月

(黑龙江省海伦市委党校黑龙江海伦152300 )

文学是社会现实情况在艺术领域的反映,汉赋是中国汉朝历史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汉赋作品中保存了很多汉代的风俗文化,例如:人生仪礼、风俗节日以及民俗信仰等,对现在研究汉代社会的风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汉赋作品有其时代背景,只有立足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才能深刻感受到其特质。因此,把握好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汉赋文学样式的认识,对我们了解认识汉代人民的风土人情以及汉赋文学在汉代社会的文学地位和影响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讨论下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的相互影响。

刍议 汉赋 汉代风俗文化

汉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全盛的封建王朝,它书写了民族历史的新篇章,它完成对秦王朝的总结,同时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汉朝国力强盛、文明、昌盛,这一切都源自于国家物质的丰盛,国家实现了统一,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以及鼎盛的文化。汉朝的发展对此后一千多年中国社会形态基础规模的形成起到支撑性的作用。汉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生活平稳、社会安定、礼制完善,因此汉代的风俗文化在这一基础上逐步统一、定型。[1]

风俗文化是汉代民间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影响国家的兴衰,受到汉朝统治者的关注。汉赋题材内容源自汉代的风俗文化,汉赋善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辞藻等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与汉人的风俗礼仪、神仙信仰以及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汉代的人生仪礼风俗对汉赋的影响

汉代时为了更好的治理社会,统治者在先秦流传的各中礼制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汉代现状的礼制规范。关于汉代的人生仪礼,汉赋中主要对婚礼的场景进行了记载,在《协和婚赋》中体现了男婚女嫁是天地之大事,婚姻被定义为是乾坤交泰,阴阳调和的自然之规律。《协和婚赋》虽然保存的不完整,但仍有此种伦理要义:惟情性之至好,欢莫伟乎夫妇。考邃初之本原,览阴阳之纲纪等都体现了汉代社会的礼仪风俗。此外,汉赋中对于婚礼的新人服饰、车马座驾、宾客的言行举止都有描写,完整的展示了当时汉代的风俗文化。[2]

二、汉代的岁时节日风俗对汉赋的影响

我国的节日风俗定型于汉代时期。秦朝灭亡后,汉的一统确立了中央集权,汉代的经济政治繁荣发展,社会安定,这些都为岁时节日的统一、定型提供了保障。汉武大帝时期,全国开始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制定进历法,此后这些传统节日一直延续到今日。例如:元日,即元旦,今天我们则称做过年。它的确立是汉朝历法修订的直接成果,汉代人对这个节日极为重视,这一天全国上下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表达对这一天的重视。在朝廷中,皇帝会在这一天接受朝臣的朝拜,最后使节觐见,最后各郡国呈上各自精美的礼物,皇帝将会赏赐给群臣酒食,宴会将会在“九宾散乐”的曲子和表演中进行,宴毕,群臣回家和亲人团聚。而在民间这一天一家的家主将带领家族的老小到祠堂中祭祀祖先。由此可见,元日这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三、汉代的风俗信仰对汉赋的影响

汉代的风俗信仰上沿袭了先秦的习俗,并在此基础上更具规模且系统化,官方的宗教学说、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以及神仙方术的学说渐渐的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民间的祭祀神祗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卜卦、看面相手相等比较常见。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了汉代风俗信仰的基本主体,这在汉赋中有明确的表达。例如:占卜之术在汉代的社会生活中广泛流行,占梦即是其中的一种。汉人对于梦充满尊敬畏惧的心理,如,东汉明帝梦到其父母,醒来后睡不着觉,第二天就率领文武百官去祭祀祖先。汉代的人们也迷信巫术,这在节日尤其显现出来,年节祀门神、门上挂桃弓等等驱鬼的行为。古代社会人们的广泛信仰映射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当然灾忌讳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在贾谊的一篇赋中,作者用楚人忌讳的猫头鹰引起自己的厄运猜想,随后进行假设,用庄子的哲学思想来反省人生,表达了“知命不忧”的乐观心态,这是当时风俗信仰的一种积极写照。

结束语:

汉赋中除了本文所提到的人生仪礼风俗、岁月时令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等风俗外,民间的游艺、乐舞等风俗文化也在其中有生动的体现。由此可见汉赋作为代表汉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它通过汉代民间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录了汉代生活的原滋原味,客观的呈现了汉代的民俗生活,为汉代风俗文化资料的存储提供了载体,使我们可以从中全面的了解汉代社会的现状,从而对汉代民俗的考证提供了有力的史实依据。反之,当时的民俗文化自身的发展对汉赋内容作出了适当的补充,使这种曾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更加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汉赋作品也只有立足当时汉代的社会风俗背景上,才能体会到汉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化,进而认识到汉赋在整个汉代社会的文学地位以及影响。[3]

[1]昝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赋[J].兰州学刊,2008(9):167-170.

[2]李伟霞.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14-17.

[3]昝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赋[J].九江学院学报,2008,27(5):83-86.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活动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比如通过开展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鼓励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心理课程的趣味性。[4]

4.加强心理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可以尽量采取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共同性问题可以召开相应的专题会进行探讨。同时对于个别性的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在工作方法上,如果问题比较严重或者突出可以多个老师共同帮扶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辅导的过程中不乏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最好采用一对一的管理方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彼此之间的心灵辅导,总而言之,个别辅导与集体引导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5.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力

想要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工作机制合理科学

要积极采用正面引导以及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对他们加强政治教育的学习来进行正面的引导,比如给学生印发疏导性的教材,适时的开展形式各样的有趣活动,进而从各个方面引导“留守儿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情,教会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学会调节自我的心态,提升自我的控制力。同时还要帮助“留守儿童”摆脱自卑感,培养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2)加强自我控制,培养意志力

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困境时要勇于挑战,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3)学会与人交往

教导“留守儿童”如何正确的交往,以及如何同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量让留守儿童从班级的集体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5]

6.加强“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加上农村教育水平本身不高,“留守儿童”对于学习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落后与同龄人。因而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也要加强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开展学习辅导以及兴趣小组等活动来促进“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增强。

结语:

虽然社会在发展,但是“留守儿童”的问题是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它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只有全社会各级人士都重视“留守儿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猜你喜欢

汉赋风俗儿童
太平风俗美
“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篇汉赋一座城
李善《文选注》基于经史的汉赋认同
四音格联绵词语音模式分析——以汉赋为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