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建设有价值的校本课程

2016-03-01毛兴凯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领导力校本学校

毛兴凯

(长阳研训中心 湖北宜昌 443500)



积极建设有价值的校本课程

毛兴凯

(长阳研训中心湖北宜昌443500)

新课改15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和认识误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现状整体还存在差距,也很不均衡。我们感到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表现为:[1]

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存在认识误区,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功利化倾向明显,应付现象普遍存在,没有从政策和法规角度吃透课程改革精神。课程是学校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有获得性的生命存在活动。”学校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公民,必须通过开发实施符合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来实现,这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从校本课程开发及建设的类别和内容看,显得零散、单调,缺乏关联性、丰富性、系统性。一些学校把少年宫活动、社团活动、德育活动等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全部,为课程而课程,学校统筹不够,缺乏课程开发的领导力,主观色彩浓,尊重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够,校本化资源未行之有效地得到利用。有学者研究总结认为:课程开发水平有六种形态,即“无关联的单一课程、无关联的碎片课程、表面关联的课程、实质关联的课程、部分实质关联的课程、有质量的素养课程。”对照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多数学校的课本课程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状况,与新课改的国家要求差距甚远,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任重而道远。[2]

再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式单一,教育方式适切性不强。部分学校在课程开发组织,任课教师安排上没有足够重视,课程开发团队人员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校内外资源参与,从学校教育要求方面考虑多,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需求。沿用国家课程教学方式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仍是纸上谈兵。对课程实施的管理考核评价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与质量。建立区域、学校课程开发顶层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等问题急待解决。

综观上述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价值的认识,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建设有价值的校本课程。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认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要具备6种技能:即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会玩、能找到意义感。这或许能给我们建设有价值的校本课程一些启示和方向感。

如何建设好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呢?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给地方课程6——8%的占比,给校本课程8—12%的占比,主要是解决课程过于统整划一的问题,为学校和地方留出课程开发和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空间,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由此可见,开发和实施好校本课程是国家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是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学校必须承担起校本课开发实施的主体责任,真正落实好国家教育政策。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现状,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课程建设的政策理论学习,厘清模糊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掌握科学的课程开发实施的路径方法,增强校长和教师课程意识,提升其领导力,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校长从学校实际出发,领导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按国家和地方的要求,科学组织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课程领导力是构成校长专业领导力的核心元素。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在《学校课程建设问题与案例研究》中讲到:按照课程建设的专业要求,课程建设必须具备计划、目标、内容、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时安排、评价等八个要素。课程方案设计、课程纲要编排必须具备背景分析、目标制定、结构安排、资源开发、实施推进、管理分工、过程评价等七个环节。

按照这些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梳理、诊断、反思、研究、设计校本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指向,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回归“以人为本”的课改初衷,回归“学生有获得感”的学习,回归课程育人的常态。

目前,相当数量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以学科拓展类、文体艺活动类、社团活动类、德育系统活动类为主者居多,真正像夷陵区雾渡河中学那样利用本土化资源,调动师生、家庭、社会参与,关照学生、家长和本土非遗文化传承的需求,取得显著成果的并不多见,他们的成功案例具有很强的探索和示范作用。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他们所处的区域,都有很丰富的自然、文化、历史、民族、民俗等资源,如鼓励支持学校课程开发的独创性,建立区域联合机制,实行区域整体开发规划设计,定会增强学校课程建设的丰富性、联系性,实现资源共享。让灿烂的本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学生从生活中、课程中找到文化之“根”,有归属感。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早就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本质属性。”要让孩子们将来“记得住乡愁”,找得到“回家的路”,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形成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体验中,点亮生命底色,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3]

要建设好有价值的学校课程,还要重点弄清楚三种关系:一是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学校要用文化建设引领课程建设,将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有机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学校可用一门必修课来铸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持续发展需要;二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思想,教育一旦失去了文化,所剩的就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学校要在坚持传承经典文化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不朝令夕改,要保持学校发展的常规和对学校历史文化的尊重;三是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的关系。用课程观统整规范学校各类社团活动。走出将兴趣小组活动、一般社团活动当作校本课程的误区,要应用课程理论加以甄别,切实开设好具有课程意义和符合校本课程要求的社团活动,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老师满意、家长驻足的场域。

[1]《湖北教育》2016年第4期《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化与纠偏》作者:肖纲领

[2]《校长思想与课程领导力》徐世贵 孟繁胜 编著

[3]《学校课程建设问题与案例研究》作者: 吴刚平

毛兴凯,男,(1961年10月-),湖北长阳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长期担任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现任长阳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曾在教育刊物发表文章多篇。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领导力校本学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学校推介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