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日记
2016-03-01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郑丽华
□ 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 郑丽华
课堂观察日记
□ 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郑丽华
时间: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
地点:新洲小学
授课教师:李玲丽老师
上课内容: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
观察者:郑丽华
今天上午,在新洲小学六楼的大礼堂里正在进行新洲小学“立足实际,提高质量”的教学展示暨校长杯教学大赛活动。比赛进行到第二天,我第二节课观摩了李玲丽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进行了近距离的观测。这位年轻的女教师虽工作还不满两年,但综合素质很好,学历高,研究生毕业。课上,她教态亲切而自然,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得非常顺利,她的整个教学过程及相关课件的呈现让人眼前一亮。
上课伊始,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导入环节。李老师通过复习生字词,激发想象,引领学生进入课文。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孩子们,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吗?你能给予真诚的帮助,献上一份爱心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去感受人间真情。”接着,李老师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学生齐读词语后,老师亲切地夸奖读得真好。这时,老师抛出另一个问题:“钻石在你们心目中有什么含义,代表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纯洁、珍贵、宝贵、晶莹等,老师随即板书。老师再层层导入:“那么这个故事里的七颗钻石,又有什么含义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
教学的第二环节是理解课文,让学生感知想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教师请四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认真听,一边思考:你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分别自由说“有趣、感人、神奇”等。老师深入一层问:“接下来水罐还在变,请同学们拿起笔,快速浏览,找到后面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学生找到句子后举手回答,课件出示后来水罐全部变化的句子,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神奇的句子。“一起小声地读一读,读出水罐神奇变化的味道。”逐渐归纳出:变成金的,由金的变成了七颗钻石和水流,最后变成了七颗星星。老师逐渐形成板书:满——银——金——钻石、水流——星星。
教学的第三环节是感悟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
李老师紧接着说:“再次回到课文,找找水罐发生这些神奇变化的原因?”学生找出第一次水罐发生变化的原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一说。”学生自由地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原因。同桌互相讨论,交流原因。“小姑娘找到水后,心情怎么样?”(喜出望外)“为什么会喜出望外?”(生板书:救妈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姑娘爱妈妈,有孝心。(生板书:孝心、孝顺)
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1)找到后面几次水罐发生变化的原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2)读一读这些句子;(3)相互交流自己的体会;(4)进行汇报: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一一指名上台板书赞美小姑娘的词语;(5)指导品词品句:请大家一起读读母亲的话,读出母爱的伟大。母亲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正当小姑娘要喝的时候,进来了一个过路人,小姑娘是怎样做的?小姑娘为什么“咽了一口唾沫”?(她很口渴,想喝水)小姑娘把生命之水给了一个陌生的过路人,你体会到什么?是呀,这种爱更加无私、更伟大!引导读:水罐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此时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深刻地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的第四环节是扩展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续说故事。孩子们,有了这股巨大的水流,大地还会像课文开头见到的那样吗?那会怎么样?学生仿造说第一段话。
教学的第五环节是探究环节。李老师问:故事的题目为什么是《七颗钻石》?通过探究,学生弄清楚是因为钻石象征着小姑娘纯洁、晶莹剔透的心灵。老师此时总结:孩子们,这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爱,因为爱,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因为爱,让我们的生活更温暖。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有着钻石般美好心灵的孩子。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交流环节。李老师通过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这首充满浓浓爱心的乐曲中联系身边的实际,寻找感人的事例,让教育主题得到升华。
“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实例呢?有,就在这段时间,我们学校二(6)班的吴泽晏不幸患病,我们全校师生,还有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为其伸出援手,让人感受到了一股股的暖流。除了募捐,生活中还有许多充满爱心的实例,让我们一起品味感受一下。”有了老师亲历其境的描述,再通过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课件同时出示一系列的爱心图画,在歌声的渲染下,孩子们的内心被一幕幕感人的事例所感动,在心里思索:打算怎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师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结束了这堂课。
课堂诊断报告
李玲丽老师和我是同在四年级组,同一个办公室的。作为一名高学历的年轻语文教师,李老师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佩服。在比赛之前,我亲眼目睹了李老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备课,悉心研究教材,反复请教年级组长胡青青老师和特级教师郑冬梅老师。她最后一次是在我任教的班级试讲,我听完试讲之后感觉她整个教学流程虽然完成得完整、流畅,但缺乏一根主心骨,其教学的重难点没有突破,旋即给她提出了一些建议。她也特别谦虚好学,虚心请教,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懂,而且当天晚上自己就琢磨到深夜一点多,努力把课备得更好、更精准。今天她能展现给大家一节这么精彩的比赛课,使我不得不赞叹她进步的神速。
从这节课的课前准备来看,李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让学生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脉络;精心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查找相应的配乐音频,提前搜集体现学生爱心事迹的一张张真实的照片。课上,李老师能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李老师这节课能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语句,使学生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
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来看: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三年级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童话,对童话很感兴趣。根据教材这一特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出发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课堂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互相交流,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习、讨论的全部放到小组中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李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这篇童话的情节发展又是出人意料、充满神奇色彩。李老师的导入设计就抓住了本篇童话的特点,引导学生说说故事神奇在哪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抓住本文情节发展的特点。
美中不足的是,李老师这堂课所设置的问题过多,老师自己讲解的时间偏多,放手还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时间还不够充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还不够扎实,学生自由表达个人的独特见解还不够大胆、充分。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期待她有更神奇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