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环保纪录片中的作者介入解读纪录片的真实观

2016-03-01张凯茜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期
关键词:真实

张凯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从环保纪录片中的作者介入解读纪录片的真实观

张凯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保护类纪录片成为近年来纪录片制作的一种重要类型。从《海豚湾》和《难以忽视的真相》成为奥斯卡电影节的赢家到《穹顶之下》推出当天就获得7464万次的播放量,生态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已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在一片赞美声中,这些环保纪录片中创作主体对影片的介入、鲜明的作者立场及个人化的叙事风格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客观公正性的质疑与争议。

关键词:环保纪录片;真实;作者介入

1 环保纪录片中作者立场的表现

主观是指个人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自己的偏见,以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在纪录片中,主观的视角一般来自摄影机背后的人——纪录片的创作者,然而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环保纪录片的导演通常直接介入到自己的影片中,为了向人们揭露某一事实,导演不再拘泥于在摄影机背后隐藏拍摄,而是走到了摄影机前不断充当着自己影片中的重要角色,或成为采访者、事件的参与者、甚至事件的策划者直接参与到环保事件中。这种表达方式在理论上属于比尔·尼克尔提出的“参与模式(participatory)”[1]。

参与模式下的纪录片不介意创作者对所拍摄事件的积极影响,它的特征是与拍摄主题进行访谈或者互动。作为影片的被拍摄者和参与者,可以用他自身的感受去感受一切,他们出现在镜头前,进一步增强了“在现场”的真实感。当创作者从纪录片镜头前抽离,他又可以离开镜头和作品本身向观众进行讲述。在《穹顶之下》中,柴静作为影片的制作人、采访者以及出境者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访谈,然后将这些访谈汇编起来,不采用匿名的画外配音,而是直接以创作者柴静自己的声音以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讲述雾霾。在本文列举的3部影片(《海豚湾》《穹顶之下》《难以忽视的真相》)中,多位创作者都是身兼多职,《海豚湾》与《穹顶之下》的路易·皮斯霍斯和柴静都是既当导演,又负责旁白解说,并且出现在影片中“现身说法”。《难以忽视的真相》与《穹顶之下》则通过戈尔与柴静的演讲过程为线索,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对环境恶化的影响及危害做出事实论证。

普世价值观导向中的普世价值,就是普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正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催生了人们对“环保”这一主题的关注和演绎,随着大众文化传播的深入才诞生了环保纪录片这一纪录片类型。保护环境作为一种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取向,要想最大程度的唤起人们的认同,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最佳途径就是诉诸人类共同的价值指向。

环保纪录片所关注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善作为人类最普遍的审美欲求,在3部影片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海豚湾》中海豚可爱的“微笑”及它们在水中的和谐景象;《穹顶之下》中女童纯真的眼神以及对柴静对凛冽清新的“碎雨”的描述;另一方面,海豚饲养师与海豚之间超越物种界限的友情、戈尔慈父的形象。3部影片虽然侧重不同,但都同样带领我们进入对自然的关照,对生态、生命的敬畏。影片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唤起人类的自知,并提供了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切关照与思考。

2 环保纪录片中作者立场的形成原因

环保纪录片的私人介入、重新组织事件的叙事方式,放弃绝对真实和绝对客观中立立场,通过暴露个人的主观参与在构建现实中的作用来取消“中心权威话语”,更全面地接近真相,在环保纪录片中,创作者刺激外部现实与之互动,并毫不讳言地暴露这种互动行为在结构影片中的作用。环保纪录片强调“人”在环保运动中的关注和运动,以此为起点,其独特、真实的行动。如果只是纯粹的观察,得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真实,只有介入的观察才能更接近事件的本质。同时,这种介入并不是干扰真实的因素,而是启发真实的有效途径。

在后现代主义中,解构主义流派的学者坚决摒弃统一性、整体性和确定性,主张绝对的多元性、相对性和开放性。事实上,这是对“中心权威话语”的消解。环保纪录片中创作者不再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探求事实,不再是一个全知者身份,而是放弃绝对真实和绝对客观中立立场,通过暴露拍摄者的主观参与,强调对自我的关注,这正是对“中心权威话语”的偏离,从而更全面地接近真相,对人为参与建构真实行为的揭发[2]。

3 对纪录片中作者立场的反思

环保纪录片的创作者意识到绝对的真实是不可企及的,从自我体验出发追寻真实正是直面真实的相对性,以自我介入追问和逼近真实[3],影片《穹顶之下》和《难以忽视的真相》都在以家庭往事为切入点质疑绝对真实,在这些影片中,刻意取消主观痕迹的做法不合时宜。作者本身也被卷入事件中,他们无法做出绝对冷静、理性的判断,相反,他们不得不在场并作出回应。在本文列举的3部影片中,自我的介入充满了危机感和调查精神,他们承担着记录事件的研究者和调查组的身份,挑战和揭发隐匿的事实。

参考文献:

[1]Bill Nichols. Representing Reality,Bloom ington and Indianapolis[M].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2]罗以澄,张昌旭.数字纪录片:在真实与虚构之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3).

[3]肖平著.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真实
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究
论现代的“看客”问题
论现代的“看客”问题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如何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