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婚姻
——读《茶錧》有感
2016-03-01燕国华胡德富
燕国华 胡德富
(安顺学院 贵州 安顺 561000)
礼与婚姻
——读《茶錧》有感
燕国华 胡德富
(安顺学院 贵州 安顺 561000)
读了几年书,学了点“礼”。知道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礼于国人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血液无处不流淌着。读了几本礼学类书,为大师摇旗呐喊着为故国招魂而喝彩,为学者们重建中华礼制而称道。可是礼,它是药,也几分毒啊。我们呐喊着恢复失落百年的中华传统礼仪文明,却又似乎忘了先辈们为冲破这礼制而费的努力。理清这一问题,正如理清复兴国学这一命题一样。国学的核心在儒学,儒家的核心是三冈五常,是四书五经,而这核心的精华可归为一个字——礼。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国学的利弊,分辨礼的精髓与糟粕才是出路。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殊不知精华即是糟粕,亦或说精华总是夹杂着糟粕的。去了这糟粕,如毛之就皮,皮之不存,毛将蔫附,精华也就不复存在。看来理清一问题不光需要慧眼,更需要慧根。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主人公裕泰茶錧掌柜王利发与西厢张秀英两人,一个丧妻,一个守寡,可谓同病相怜,又两情相悦,若断弦互续,亦是美事一桩,断翅的天使只有互相依偎才能飞翔。然而剧情并未如此发展,两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欲言又止碍于封建伦理。一方怕让人说闲话,另一方不想把是非引上对方,连仅有的几次交谈都不敢对视。有个细节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之极。张秀英向王利发嗑头感谢其为秀英弟入狱之事周旋,王利发连忙想扶秀英起来,可细想不对,男女授受不亲,虽无第三者在旁,可“礼”依然在其心中,于是只好叫远在大厅的管家三爷来掺扶秀英。读到这,不得不佩服王利发的“懂礼”。寡妇门前是非多,他这是不想惹是非与秀英。王利发并未读多少书,但儒家精神的“伦理礼德”却在深入其髓。民国时期,有志之士们看到这江河日下的国运,不断呐喊着冲破这“吃人的礼教”,似乎这“吃人的礼教”是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屏障。
后来,王张二人,情谊日深,只欠捅破这窗户破,碍于情面,王利发请三爷斡旋,三爷把话儿与秀英挑明了。可此时却出来大舅妈这一角色,大舅妈一出现,便主动介绍亲事与王,并再三数落秀英为寡妇克夫。虽然王利发多次予力据争,然终不敢有违长者的面子。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王利发才弄巧成拙不得不与大舅妈介绍的姑娘成亲。尽管一万个不情愿,但是却始终不敢反对这门亲事。这就是封建伦理,封建礼制。也是“懂礼”之人的必然归宿。王利发唯一能做的便是新婚之夜找秀英道歉,却不知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另一个女人。
也许这种无感情的婚姻在封建时代再正常不过,也不知道这数千年的礼制下的婚姻还有没有真正的爱情?难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仅仅是为了拼凑家庭才结合在一起的吗?还有那二千来的妇女们,她们婚姻没有选择权,还随时有被“七出”的可能,以及在丈夫去世后还得为了一个打着仁义道理旗帜却百无一用的“贞节牌坊”而守寡一生,蹉跎一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今天“我的婚姻我做主”、“我喜欢你与你无关”的女子们为新文化运动后广大妇女的解放喝彩吧。先辈们的努力才有你们今天的敢爱敢恨。
从桎梏国人精神两千年之久的“牢笼”中挣脱出来的人们,纷纷留下他们的传奇爱情故事。如民国时期一大佳人林徽因身边至少出现过三个男人,均有暧昧关系,但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流传的都是一段佳话。还有国父孙中山与宋庆龄为爱冲破家庭束缚,鲁讯与许广平的书信也见证着他们的美满爱情,沈从文与张光和的曲折爱情……
所以感叹我们所处的美好幸福时代吧。可是话又说回来,身边却依然还能听到某某们的议论,谁谁谁很风流,很滥情,谁谁谁又离婚了,谁谁谁二十八嫁给了八十二,谁谁谁做了二奶或小三。如果这都是她们乐意的,我们的思想其实还就是国人骨子里那个“礼制”在起作用。李银河女士说,什么时候中国女性不再在意他人的想法或看法,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选择自己喜欢的,自己乐意,由他们说去吧!
燕国华(1981.09-),男,江西南昌,安顺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胡德富(1987.12-),男,山西太谷,安顺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东方向。
B2
A
1672-5832(2016)04-0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