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引领和影响
2016-02-29马彩红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简言之,就是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对现实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配、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随时随地进行的。
一、最好的教育是引领和影响
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笔者思考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看到不少学生在读《平凡的世界》《看见》等书籍,起因只是课堂上老师说自己在读这些书。突然明白,价值观教育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引领和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说:“人是在观察中确立自己行为的观念的。社会媒体褒奖的,人们生活中崇尚的,将通过学习过程转化为行为。”
何谓引领?何谓影响?汉语词典的解释:引领就是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影响则是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
好的教育是正面的引领,而不是简单的否定。肯定和鼓励就是正面的引领,发现学生有一些好习惯、好苗头,就应该及时表扬和强化。希望学生具备怎样的优点,可以当作他已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去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正面引领。这样做,既肯定了学生,给了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人都是需要肯定的,同时也传递了我们的希望,人都愿意成为他喜欢的人希望的样子,这就是价值观的引领。反之,如果我们发现学生有了什么不好的习惯,除了指出,千万不能去强化,强化除了让学生难堪,对价值观的培养毫无益处。《鲸鱼哲学》告诉我们,越注意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就越有可能被重复。注意力就像阳光,我们注意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
好的教育是积极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影响体现为一种表达方式。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说,“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被提出来时,要是方法得当,那么人们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笔者的理解是,当我们说“这件事我会怎样做”,是影响,说“这件事你要怎样做”,就是说教。当我们对学生说“你要怎样做”的时候,他会本能地抵触。当我们说“我会怎样做”的时候,学生的状态是放松的。潜意识里,他会觉得我也可以这样做。希望学生去看某一本书,老师可以先去读,然后告诉他们,“我在读这本书”或者“我读了这本书”,甚至老师可以买一本书,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价值观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正如老子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引领和影响的运用策略
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主渠道应该是课堂。首先,课堂教学的内容承载着价值观,可以利用文本内容进行正面的引领。如语文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外化体现,都用最简单的故事教给学生人世间最基本的准则,传递给孩子们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让他们懂得爱、温暖、责任与感恩。譬如,在《灰姑娘》的故事中,她母亲那句“勇敢而坚强、仁慈而善良”,成为灰姑娘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正是这种信念使得灰姑娘与王子相遇并得到王子的青睐,到最后华丽转身,有了美好的结局。
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先生写父子之情的经典篇目《背影》时,讲到父亲历尽艰辛给儿子买橘子那一段时,播放了一首由背影改编的歌曲,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让人感动的气息。听着抒情歌曲,老师问同学们:“你注意到生活中父亲为你所做的事了吗?此时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许多同学都低下了头。老师又在黑板上写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孩子问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给他们听后,大家纷纷起来诉说父亲的好,并表示以后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理解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感染,既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又领会到了亲情的珍贵,这就是很好的价值引领。其实,不仅语文、政治学科可以传承价值观,数学、历史、体育、音乐等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引领,让课堂成为人的社会素质的“第一炉灶”。
其次,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承载着价值观,可以通过教学形式实现积极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中对待学生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对待他人的方式,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持久的影响。老师严谨专业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可以传递平等、尊重、合作、互助的价值观,融洽、愉快、紧张有序的教学气氛,可以传递和谐、民主的价值观……这些有形与无形的传递,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讲台上,更在办公室、在校园、在其他一切没有老师出现的场合,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中。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题教育,如主题班会、专题报告、校会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专题教育而言,首先要有旗帜鲜明的观点,这是一种正确的引领。如,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了母亲的微笑、每天进步一点点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价值观的引领。与此同时,专题教育选择的典型的事例,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一堂班会、一场报告,一次讲话结束,学生最容易记住的,除了明确的主题,就是期间穿插的有趣的例子,因为例子经常是生动的、具体的,也是轻松的。举例不留痕迹,却是效果最好的教育。
三、引领和影响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因此,要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反思我们的一些教育口号,在价值观方面是值得商榷的。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的导向与平等的价值观如何协调?还有,在引导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样可以加分;鼓励孩子加入党组织的时候,对孩子说,以后找工作有利;甚至在帮助困难学生的时候,也强调优秀的困难学生……这样的教育,会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观呢?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思想政治课,老师在讲“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这个问题时,设计了一些情景,表达了情景中不同劳动者的不同希望和需求,然后问学生,作为做出最多贡献的那个人,如果按需分配,你干不干?如果平均分配,你干不干?内容没有科学性、方向性错误,但这样的表达却是值得商榷的。平均主义确实是一种落后的观念,按需分配在现在的生产力条件下也是不可能的,但按劳分配并不是最先进最公平的分配方式,只是从现阶段生产力条件出发作出的实事求是的选择。老师这样的提法,在强调按劳分配必然性的同时,过分强化了付出与回报的对应,就让学生觉得该我的就是我的,而过分在乎和计较这一点,就很难成为一个大气的人。这样的价值观,不应该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
最后,想说一个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小故事:一位母亲带着三岁大的孩子,从正在进行水管作业的工人们身边路过。她边走边告诉孩子:“多亏叔叔们辛苦地劳动,宝宝才能喝上甘甜的水。来跟叔叔说句谢谢再走吧!”又一位母亲带着小孩,从同一个地方经过。她这样对孩子说:“宝宝要是不学习,长大就只能干这种活。”价值观就是这样教给孩子的。第一位母亲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的,是人与人需要相互扶持、对劳动心存感激的观念。而第二位母亲则给予孩子对职业的偏见,以及以学历论高低的价值观。这就是价值观教育,这就是引领和影响,很简单,又无处不在。
(马彩红,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00)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