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树立完整的地理观探析
2016-02-29金乐丹
金乐丹
[摘要]针对当下地理课堂只侧重于求知的现状,提出地理课堂教学应树立完整的地理观,追求真善美。用工程思维求真,用人文思想求善,用真、善感受美是完整地理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工程人文和谐可持续地理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13
尽管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由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当下地理课堂还是以应试教育的功能为多。在求真上,陷入应试的泥坑,为求真而求真。作为教师,由于在求真上不务实,产生了学术的虚假之风,东抄西抄就成了一篇文章;少了点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求善上被忽视,师生天天陷入题海之中,埋头苦读。只注重知,而不重视育,因而人与人之间少了诚信,道德沦丧。由于在求真上方向的偏离,在求善上被忽视,因此地理教学就少了审美的情趣。
笔者根据平时教学实践,撰成一篇不成熟的文章,希望这一问题在新课改和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能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能引发更有价值的思考。
一、用工程思维求真
求真是求知,是属于科学范畴;求真要求客观和真实;求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从知识本位出发,地理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首先是求真。这是因为能力的达成离不开知识。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同版本的地理教科书,但地理知识大都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即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地理原理或规律的结论。因而在求真上,不在于求什么?而在于认识和探索客观世界所需要的科学方法。地理课堂不在于让学生记得这些结论,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在现实生活的现象中探究问题,明白所要反映的地理原理或规律,这是地理课堂的核心内容。
1.切忌唯原理而原理,应告诉学生真实
唯原理而原理,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教,是在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么办?这种唯理论的教学,会使得课堂教学失去活力,学习会陷入枯燥的境地。“地理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1]。既然是学会的,那就得“把地理课堂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2]。既然是需要体验,那就得考虑如何教?用工程的思维,即把知识(地理原理、规律)寓于地理现象之中,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以结构的状态相互联系地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然后学生通过观察,能用比较、分析、归纳、判断与推理等方法,主动获得这些知识,自主揭示地理原理。这种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地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背”的地理课堂,而是“发现”的地理课堂。
不然,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地理知识,能停留在学生的心中有多久?
记得前不久,有学生问。“老师,这个地点的风向怎么画?”“把右手展开,手掌朝上,知道怎么画了吗?”“老师,什么意思啊?”“上课时,老师讲过右手和左手定则,你还记得不?”“你讲过吗?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她问旁边的同学:“你记得吗?”“不记得。”……
于是我语塞。
记得当初在课堂上,笔者约花了四分钟的时间讲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自认为讲得清清楚楚,自认为学生肯定不会忘记。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2.用现象让学生去推测真实
从学科本位出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目前的教材而言,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大都以教条的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理课堂难免显入枯燥,因此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非常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喜欢的具有时代感的地理素材,设计一些案例、(演示)实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支架),将复杂的文本转换成形象、直观的文本,尽可能让学生接受和综合各方面的感官刺激,将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激发学生去观察、猜测、发现规律,也可以通过直觉等超逻辑方法直接得出、表述结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例1.在分析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表1
(1)读表1,你发现了线速度、角速度哪些特点?
(2)算一算:线速度之比,日地距离之比。并猜想两者的关系。
(3)设地球绕日公转一周360°,我们假设为“2π”,所需的时间为“一年”,则推测地球公转平均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再推测角速度与日地距离之间的关系。
(4)读图1,设从E1到E2、E3到E4地球绕日公转所需的时间相等,利用你发现的结论尝试去寻找S1与S2的关系。
很多教师在分析地球公转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时,往往都会补充“开普勒第二定律”,利用此定律,推知两者的关系。教师也往往采用讲述法,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只是充当了知识传授的“二传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是存储知识的“存知罐”,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会因教师没有调动学生思维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心理。
本案例从现象入手,将显性知识以背景的形式呈现,通过学生的观察去总结描述线速度与角速度的特点,再在计算的基础上猜测线速度与日地距离的关系。引入“弧度制”,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自然会推理出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从而再依据前面的猜测去推理角速度与日地距离的关系。
再从第二题推测结论的基础上,去推测“开普勒第二定律”。学生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是体验喜悦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对科学家的研究感到陌生,会对“数字”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3.用经典案例让学生去感受真实(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人们创造了一个个经典而真实的案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习得这些案例,并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去感受这些真实。因为有感受,学生才会有思考和努力的欲望,才能发挥地理原理或规律的真正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处处有地理的真实。
例2.原子弹和氢弹实验地的空间布局,历来神秘。在中国为什么要在罗布泊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到重要性。笔者每谈到此,都要提提氢弹爆炸的细节。
“1961年10月30日,苏联第一颗氢弹试爆,地点在阿尔克基卡,爆炸发生时,飞机机舱里的试验人员已远离爆心100公里以上,避开了强烈的闪光。然而就连这机尾舱口排出的用以遮光的浓烟雾也没有完全起到保护作用。热浪涌进机舱,人就像进了热锅,毛发、指甲纷纷脱落……全世界所有的地震测试仪都测到了这次核爆炸,它产生的冲击波三次传遍全球。大气层中阳离子的爆发使得机组人员与机场之间的无线电通信联络整整中断40分钟。两米多深的冰雪冻土层已殆然无存,整个地面覆盖着好似玻璃碎片的东西,尘土沙石因高温熔化而成了晶体状。地面上堆积着成群失明的海鸥,它们因在高空受到核辐射而坠落下来。在岛子的四周净是鹿和熊的尸体,全是被光辐射的能量所烤焦的。所有生物已荡然无存。
在距离爆心50公里方圆之内,一切均都完全烧尽、熔化。在投放地点距爆心400公里方圆以内,所有的砖瓦结构农舍只剩下断垣残壁。不仅居民村镇受害,冲击波的威力还波及境外直到800公里以外,所有建筑的窗户都被破坏。爆炸威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在外层空间无需借助于望远镜都可见到其闪光……”(《军事史林》)
说完这些接着再请学生思考,这些实验基地应如何布局。
讲到市场指向型的工业。教师往往讲一些像“啤酒厂(瓶装饮料)、家具制造、石油加工”等工业区位为什么要接近市场?学生虽然在课堂可能是记住了,可就是没有深刻的印象。于是在这节课上,笔者和学生分享了青岛啤酒和雪花牌啤酒的成长史。雪花牌啤酒是华润集团首先在我国的鞍山投资的第一家啤酒公司。学生会问,为什么会选择在鞍山?青岛啤酒为什么率先向雪花牌啤酒发出挑战,也在鞍山收购啤酒公司?雪花牌啤酒是如何在东北打败青岛啤酒的?每当讲到此时,学生总会忍不住问为什么。
4.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创造真实
学习地理知识,不仅仅是要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长期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需要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印度东北部地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降水丰富而集中,在雨季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印度人民是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了交通问题的?
笔者在课堂上例举了在印度的一种桥(如图2):无花果桥。当地人不是在建桥,而是像种庄稼一样在“种桥”:让附近树木慢慢长成天然之桥。整个过程会持续多年,这种方法造出的桥堪称“天作之合”,而且非常结实,看上去就像是来自某个奇幻世界的神奇之物。据说,这种桥能活500多年。学生在看到了这个案例时,表现十分活跃。此时笔者展示“印度地形图”,设计了如下问题:
1.图中的“桥”你认为最有可能位于图中的哪个点(图中有①、②、③、④)?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说一说当地人“种桥”是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
3.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例子吗?
通过上述问题,学生懂得了人类是如何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反映出学生心存善意,展示出他们真善的和谐内心。
二、用人文思想求善
“科学教育对地球科学忽视的直接结果是,我们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管理人员、公民等都没有机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接受合适的充分的地球科学教育,这种知识的缺乏应该对过去出现的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负有责任”[3]。当下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无不是人们在接受教育阶段时,没有得到良好的地理教育的结果。“我反复强调:无论如何,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不要把不应该丢失的东西丢失了,那就是善良!”[4]因此地理教学应从学生本位出发,不能停留在“真与假”的事实判断上,还需要更高层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价值导向。在注重求真的同时,还要重视求善。
1.要处理求善与求真的关系
任何课堂求真都是根本。地理科学由于兼跨了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任何一个地理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区域,“真实”和地理骨肉相连,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因素,这就显得地理课堂求真的重要性。当下的地理课堂由于各种原因,有的问题地理教师本身都没有清楚的科学判断,因而求真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有意义。地理事物本身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新的地理事物则层出不穷地涌现,为地理教学追求真实增加了难度。
因为求真,求善便有了丰富的内涵,博学、善教(学)、创新这些都成为以真为美的重要内涵。因为求善,求真会因此更有意义。否则,求真则可能陷入可怕的境地,“如果手段是先进的,而灵魂是丑恶的,那是人类面临最大的危机”(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1998),后果是可怕的!“因为在他们的身上缺少了人文的精神,教育只是擦亮了他们的眼睛,但没有洗涤他们的心灵”[5]。因此在地理课堂上不能只求真而不求善,否则地理教学将流于枯燥;不能为求善而求善,否则地理教学将流于形式(肤浅)。因而“真”是地理教学观的主体,是善的基础和前提,而“善”则是完整地理教学观的一翼。
2.人文关怀是趋善的关键
我们常说要关怀学生。我们关怀了吗?是怎样关怀的?关怀了学生什么?
说不关怀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一天要学多少知识?要记住多少知识?一周下来是多少知识?正是有无数的知识需要记忆,教师便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的教师便创造了“右手和左手定则”,有的教师通过反复的操练加强学生的记忆。可问题是学生最终是记了就忘,忘了再记,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最终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
如何真正地关怀学生?让学生“活”在我们的面前,不是简简单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气氛活跃起来,而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前提就是尊重,对教育规律的尊重。这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地理知识,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师,要研究哪些知识是学生不学就会的(旧知),哪些知识是学生一学就会的,哪些知识是学生要努力学习才会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学过了还不会的。这需要教师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教材)了解学生,通过学案去了解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对话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决定在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
如何真正地关怀学生?需要教师开放的心态。对于管理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被管理者追求自由、拥有了个性。富有个性的自由者往往是既定规则的挑战者,于是,解决的最直接办法就是限制自由、压制个性,使之同质化。“不许”、“禁止”就是高频词,禁小说、禁电脑、禁一切电子产品,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有效但有害。简单粗暴的管理,会埋下简单粗暴的种子,暴力拆迁者,滥用职权者,土豪也好,贪官也罢,都有那么一段在校教育史。作为教师,是不是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听”得见学生的声音,“看”得见学生的行动,“想”得到学生的所想。正确地理解学生所犯的所谓的“错误”,给他们以经验,给他们以方向,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决定他们自己的未来。
3.可持续发展是趋善的根本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主要的线索,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中,有各种矛盾:气候与地形、地形与河流、人类与气候等等,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侧重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因此,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成为所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人类的发展须与自然做到“共赢”,这是地理教学的根本。
写到这,笔者不禁想起中国农业新闻网2013年12月20日报道(图3):12月18日,为济南特产黄河鲤鱼补充渔源,20多位热心市民购买了2000多斤鲤鱼到黄河滩放生。而就在下游100多米,50多名男子在河滩等待一场“盛宴”。等放生的市民一走,在下游100米处的河滩上50多名男子蜂拥跑到放生的河滩处,或撒开大网捕捞,或是伸着长竹竿渔网捕捞,有的甚至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捕捞。
冰冷刺骨的冬天,更冷的不知道是济南冬天的天气还是我们的心!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则报道。据都市快报2014年1月17日报道(图4):挪威小岛罗文德约(东经12度20分,北纬66度21分),进入冬季后就非常寒冷,时不时还有狂风造访。那天,克里斯坦森带着宠物狗莫里沿着海岸散步。这时,海面一幕罕见的情景出现了……克里斯坦森看到,海面一大群鲱鱼拥挤成一片,虽然仍保持着游动的姿态,但它们被冻住了!
中央电视台作了相关的报道。从报道的内容上看,人们对大自然的神奇表现了极度的赞叹。
前者表现了国人与自然的极度不和谐。至少可以表明这50多位男子心中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许这是在他们的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地理教育的结果。他们的心中只有从自然中获得资源,只有索取,而没有对自然充满感激。
笔者也对挪威的这一幕表现出惊叹,体会到此地人和自然和谐的相处,挪威公众对自然的关怀笔者心存敬佩。笔者也将此图片给了我的学生看,学生们除了表现出极度的赞叹外,还有几个学生在背后窃窃私语,我请他们谈谈看法,他说,老师,如果这事发生在我国,就算白天不行,晚上也得出动把它们抓了,那就发财了……
地理教学不能没有善。
三、用真、善感受美
审美情趣是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目标的明确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点之一。“地理课程在政治、社会、道德、人道审美的环境教育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国际联合国宪章》(国际地理联合地理教育委员会,1992)而地理学科兼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蕴藏十分丰富的美育元素。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地质学的矿物上结晶之匀净,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学……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幻……因此,地理课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用真、善感受美。地理景观、地理思想、地理规律、地理探索与创造,构成了精彩纷呈的美的地理世界。因此,有了真与善,便有了美,“美”也就成了完整地理教学观的另一翼。
1.在求真过程中,发现美
如果没有求真的动力,就不可能发现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由于纬度和地形等各种地理要素的影响,很多地方地理环境极其恶劣,人迹罕至,但这此地方却也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实,等待我们去发现。不论是生物学家,还是地理学家,都十分重视野外的考察。达尔文、徐霞客……还有现在的北极与南极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鲜为人知的事实,和这些事实所表达的美丽。
无论是挪威鲱鱼的虽被冻住但却还是保持游动姿态表现出的和谐之美,还是北极燕鸥的勇敢之美,还是南极企鹅憨厚之美,还是埃及金字塔的神秘之美……都表现为自然和人类的无限创造力。
2.在求善过程中,创造美
人类有无限的创造力。只有将“善”融入人类的创造力中,人类所表达出的对自然改造和合理利用的成果,才能表现出人和环境的和谐之美。从玛雅文明到哈尼梯田,从混合农业中休耕土地到水坝建设创造出的鱼梯,无不体现了人类顺应自然规律而改造自然的杰作。作为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懂得这些人类创造的美,并能欣赏这些事物蕴含的美感,能用地理学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地理现象所蕴藏的地理原理,最终能用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像“以色列海水淡化工厂的空间布局”(客观真实的形象)一样的地理事物。
因此“以美及美育的特质可以推知,凡是以美之物为先导,以寓真、善之美启迪、发现创造为过程,以全面和谐发展的美之人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都可为地理教学渗透美育所借鉴”[6],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完整的地理观应是真善美统一的地理观,是融真理论地理观、价值论地理观和审美论地理观于一体的地理观。真理论的地理观,指的是从“准度”和“深度”层面理清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这好比是人的“身体”;价值论地理观和审美论地理观,指的是从“宽度”与“厚度”层面在理清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过程中注重智慧和能力的培养,就好比人的“能力”;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熏陶,就好比人有了“灵魂”。如果仅仅停留在理清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求真层面,就会成为知识堆砌,这样的地理就像一具僵尸,有“体”无“能”,更无“魂”。如果仅仅停留在能力层面,这样的地理就像体格健壮的人,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甚至有头无脑,有“体”有“能”,但仍然无“魂”。如果发掘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这样的地理不仅有“体”有“能”,更有“魂”!有“体、能、魂”的地理才是完整健康的地理,才是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地理。今天,我们的地理课堂,虽然还十分关注真理论的地理观,很少涉及乃至忽略地理观的完整性。但是,可喜的是地理课堂追求真善美,已渐渐成为地理一线教师的共识。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有一些教师将形象感染、情感陶冶、自主体验与创造寓教于乐等众多的美育特质融入地理教学过程,将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课堂的重要的思维线索,从而使地理课堂更富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2]方展画.改革育人模式取向下对课程理念再认知[J].课程教材教法,2014(1):4-5.
[3]王民等.地球科学教育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10-12.
[4]李镇西著.给教师的36条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5]金子兴.我心中的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4(4):9-10.
[6]黄京鸿.审美情趣与地理教学渗透美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3):14-16.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