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课堂的“灵魂”

2016-02-29王丽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

王丽霞

[摘要]落实课堂的“灵魂”在历史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文章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探讨作者在备课中尝试运用一条“灵魂”主线,使教学效果形散神不散,让“灵魂”在课堂上彰显出来。

[关键词]灵魂新政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01

随着高考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变化,历史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课堂的“灵魂”,应值得关注和重视。笔者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谈谈在备课时力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灵魂”主线,使教学效果形散神不散,紧紧围绕“灵魂”主线。该课的教学重点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影响。教学难点是金本位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收集——已有相关成果

在选好研究主题后,笔者查遍了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等杂志中关于《罗斯福新政》一课的相关教学设计、研究动态等相关内容,并重读大学课程,研读教师用书。为了落实课堂的“灵魂”,笔者决定将本课放在历史大背景下整合知识。

罗斯福新政在20世纪30年代的确是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件大事。这一时期,日本和德国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危机方面也显得捉襟见肘。1929-1933年,美国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经济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而美国能平稳地渡过危机,在灾难中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与罗斯福力挽狂澜有关。因此,罗斯福本人就是一个重要的“灵魂”,其新政更是灵魂中的 “灵魂”。新政不但是一场经济改革,还是一场社会改革,其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理念,表现为通过建立“生产—就业—消费—安定和谐”的循环机制,开发出长久、稳定和庞大的供需市场,是美国经济和社会步入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罗斯福新政是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分水岭,本课教学应该紧扣罗斯福个人及其新政展开。

二、提炼——在细微处寻找历史

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像一篇好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

在前期的大量阅读中,笔者发现了两组可以为本节课服务的微观方面的知识。

一是一段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视频(3分25秒),介绍其生平、求学经历、政治生涯,重点是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学生从视频中看到这几方面的内容:(1)罗斯福个人的能力很强,这从他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来;(2)他有丰富的从政经验,28岁当选议员;(3)他有惊人的毅力,身残志坚,勇于和命运斗争;(4)他勇气可嘉,接管的是烂摊子,需要勇士断腕之气概;(5)解决困难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这是他的显著优点。

二是新政与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为缓解经济危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世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罗斯福没有解决经济危机?是的,他只是缓和了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不可根除的,直到二战开始,美国才真正摆脱危机的阴影。

三、升华——知识的取舍和整合

《罗斯福新政》一课在历史教学中地位非常重要,对学生的成长很有教育意义,对今天我国实现中国梦以及对当今资本主义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取舍。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然后总结道:讨论如何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销毁过剩农产品和救济饥民。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笔者通过对罗斯福生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困难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以振兴祖国为己任的责任感。

与此同时,笔者还利用大屏幕展示美国国旗,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励志教育: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我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应学习美国的强国之道。可以说,一个人物、一项政策不可能尽善尽美,罗斯福却格外的与众不同,他从灾难中挺立,是唯一残疾、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为美国奇迹般地在绝境中崛起做出重要贡献。我们看到历史长河中,个人、社会和国家会直面厄运,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调节、改善。我们都应把握生命之舟,掌握正确的历史航向,勇渡惊涛骇浪,相信命运之神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

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尝试运用 “灵魂”统领整个过程,效果比较好。在细微处寻找历史,合理取舍和整合知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大胆尝试,寻求历史教学的“灵魂”所在。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房贷新政能否锻造楼市拐点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