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如何讲出“味儿”
2016-02-29李鹰
李鹰
[摘要]有“味儿”,是魅力课堂、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历史课要讲出民族自豪味、创业艰辛味、战争的火药味与血腥味、任人宰割的屈辱与辛酸味,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韵味与意味。
[关键词]历史课堂味儿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90
“味儿”从口出,本意是指饮食的感觉,也称“味道”“味觉”。正是因为有了味儿,才有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舌尖上的享受”“舌尖上的文化”和“舌尖上的中国”。但凡有魅力的历史课堂,也应当味道扑鼻,以此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渗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平时学生评价说:“某某老师上历史课真有味儿!”“这堂课简直是索然无味儿!”这说明课堂上的“味儿”一直是影响学生课堂评价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依据自己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体会,粗略谈谈教师在历史课堂经常需要挖掘、酿造和品味的几种独特“味儿”。
一、讲出民族的自豪味儿
祖国的壮丽山河,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坚苦卓绝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这些都蕴含浓厚的民族自豪味儿。历史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西口,闯关东,漂三峡,奔瀛台,凭吊汨罗江,漫步百草园。从银装素裹的北疆,到碧波荡漾的南国,西面大漠收残阳,东方明月醉荷花。牵着骆驼,带上罗盘,沿着色彩斑斓的丝绸之路,把昔日帝国的繁盛向整个世界炫耀;驾着神舟飞船,开启北斗导航,跨越郑和下西洋的高山大海,展示中华民族不屈的尊严与和平崛起的神圣。学生在历史的王国里游山玩水,必然酣畅淋漓、津津有味。
二、讲出创业的艰辛味儿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古今中外,从中国的万里长城到古埃及的金字塔,从刀耕火种时期的结绳记事到信息时代的巨型计算机,任何一项奇迹都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远古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被传为历史佳话。 欧洲近代文艺复兴的先驱达·芬奇,从画蛋开始,一画就是3年,成就了他不朽名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28年,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率领石油工人发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依靠人拉肩扛、用脸盆端水,硬是甩掉了“贫油国”的落后帽子。教师讲出了创业的艰辛味儿,使学生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讲出战争的火药味儿、血腥味儿
战争以及伴随战争而来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血泪记录。它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把人民推向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屠城南京,我30多万同胞死于无辜;德国法西斯推行种族灭绝政策,集体杀害犹太人达600多万。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战争,致使现代战争的破坏性、残酷性、突袭性令人瞠目结舌。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迸出5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8倍)的辐射热,一座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如今,世界上现存核弹头超过3万枚,足以把整个地球毁灭几百次!历史课堂上的“火药味儿”“血腥味儿”处理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图强、珍爱和平的积极情感。
四、讲出任人宰割的屈辱味儿、辛酸味儿
中国近代史上,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表述条约内容和危害,往往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这时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数据和充沛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比如中日《马关条约》的赔款白银2.3亿两,相当于日本年度预算的3倍,而清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仅有白银8000万两。这意味着清政府要用3年国内全部收入才能还清这笔赔款,而日本则可攫取3年的财政预算。日本正是利用这笔巨额赔款完成了手工工场向大机器生产的飞跃,并且建立起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奠定了亚洲强国的地位。与此相反,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衰败步伐大大加快,陷入了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股浓烈的屈辱味儿和辛酸味儿扑面而来,课堂德育功能得以凸显。
五、讲出诗词书画的韵味儿、意味儿
中学历史教材编选了不少古今中外的诗词书画,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它们的思想内涵,努力讲出“韵味儿”和“意味儿”来。“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心系黎民的楚国贵族屈原发自肺腑的仰天长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变法救亡的维新志士谭嗣同慷慨激昂的生命绝唱。“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下阕的12个字,把一个女孩见到陌生人想见又装作不见的羞涩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外,诸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也都别具风情,其韵味儿和意味儿无穷,值得教师精心挖掘并引领学生认真品味。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