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探索
2016-02-29莫程龙
莫程龙
[摘要]运用研究性学习策略开展中学历史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的授课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找准教学内容与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有效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指导,对于有效开展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帮助。
[关键词]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85
研究性学习,往往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选取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专题或材料,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取经验,掌握探究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模式,更是新探索。中学历史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释疑上,更应该表现在学生的知识认知、情感体验与主动探究上。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力保障。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而学生在学习中则处于被动地位,盲目乐从,师生之间难以架起一座相互沟通、信任的桥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提高。相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则强调注重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情感沟通。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学会巧妙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新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积极营造更为民主的氛围和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我们要充满尊重与关爱,抱以足够的信任与期待,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诚然,学生也会以积极的情感加以回馈,“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所以,民主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形成较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敢于质疑辩论,畅所欲言,从而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应该致力于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适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开辟学生研讨的广阔空间,拓展学生研究的多元思路,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研究过程的乐趣,分享到研究成功的愉悦。比如,中学历史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可采取辩论赛的形式,教师可把全班或者小组分成正反两方,活动期间既有各自的陈述,又有双方对抗性的答辩与质疑,最后也有各自的概括性总结。历史教师身在其中,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拿捏好时机,适时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重过程轻结论、多表扬少批评,尊重学生多元化的思考,只要是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足够的褒奖与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彰显出来,从而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与合作探究意识会得到提高。比如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节课,就辛亥革命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并未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未得到改变,因此革命又是失败的。总之,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在既宽松愉悦又紧张刺激的民主氛围中,学生逐渐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革命性质、历史地位、经验教训等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
二、适时找准教学内容与研究性学习的切合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中的定向探究反射往往源于对问题的质疑,而这种反射会不断促使思维的活跃与更新。众所周知,任何创新都源自问题的推动,而质疑则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起点。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时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好习惯。中学历史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既灵活多样又有新颖独特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创造更多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质疑精神,因为学习往往发端于“问”。学生若是没有勇于探究质疑的治学风气,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这样的一种强烈意识:探究质疑的学风最终根植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打造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究式环境,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从史料、图表中解读出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总的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获取、合理甄别以及灵活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历史素养的锤炼与提升过程。当然,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推动者的角色。在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大力营造和谐的竞争氛围,看谁提出的问题多,看谁提出的问题更具有思辨性等。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教师要在立足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事例,充分挖掘书本外更多的鲜活素材,从而使抽象、死板的历史问题日趋形象化、鲜活化。亦可借鉴大家熟知的电视栏目,如将央视《新闻会客厅》这种谈话类节目引入课堂,让轻松自由、自然欢快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亦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推动研究性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比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取得巨变的根本原因”这一主题,引导或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家乡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变化,收集农村或城市改革开放的图文资料,最后进行讨论。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切实有效地加强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指导
研究性学习向来注重学以致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寻求研究性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加强研究思路的引导,如明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拟定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案和策略,并适时借助对话交谈、走访调查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究。中学历史教学要在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同时,还应加强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提出问题并明确研究主题,规划研究方案与步骤,收集整理资料,甚至撰写调查报告和历史小论文。当然,这种能力和素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养成,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拓展知识面,多关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多接触一些优质报刊,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应贯穿于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始终。评价方式可多元化,既有口头评价、即时评价,也有定向评价、阶段性评价,当然,评价的时机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评价的内容也是多视角、宽领域的,不应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将评价过程视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评价宜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不宜只看重研究结果;宜重视学生研究态度与方法的引导,不宜只重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总而言之,在探究过程中,只要学生能够紧扣历史主题并运用较为丰富的材料,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比如在讲到“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知识点时,可在学生中开展以“科学技术与未来”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科技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实际探讨现代科技对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对于如何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要事先对写作计划做大体安排,向学生说明意图,并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成几个活动小组,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课程资源,收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图文和影像资料,弄清楚现代科技的发展脉络。接着,学生参照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和影视资料,构思所要写的论文的论点论据,为写作创造条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综合,最终提炼出论点和论据,联系写作提纲和思路,创造性地开展论文写作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挥自我探究能力和潜在的创造性,了解清楚20世纪中期以来的科技成果,合理地畅想科技革命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沧桑巨变及尊重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树立科教兴国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
总之,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既有助于改变传统历史教学重主导轻主体、重讲解轻体验、重教法轻学法的不良现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以新课改为契机,大胆尝试,不断探索与创新,深入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切实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