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2016-02-29胡政莲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2期
关键词: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其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的内在规定。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解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提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产生积极影响力的可行途径,以期为高校辅导员做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2-0046-03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都强调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可见,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其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的内在规定,如何更好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使命。

为了解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力,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对象为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在读上海市各类高校学生,共在网络上回收调查问卷465份,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性别比例、专业分布、在读学历分布都较均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一)现实意义与保障作用。通过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等手段和渠道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素养,不仅对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保持高校稳定与和谐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保障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做得好的高校,发生影响本校稳定的事件就明显比其他高校少。

(二)使命需要与自身优势。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七成的学生保持与辅导员的联系,同时有近七成的学生认为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辅导员应该扮演重要角色。高校辅导员制度是现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平时与学生朝夕相处,除了管理学生和辅助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之外,与学生在诸如困难补助、干部任免、推优评先、乃至入党等学生自身发展问题上息息相关,能较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以辅导员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容易发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容易找到适合各类学生的工作方法,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他们应当成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第一,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新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思想并存。[1]在调查中,发现有6.1%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宗教活动。西方国家推行科技和文化霸权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负面效应、改革发展进程中凸现出来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又由于缺乏社会政治经验,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第二,新媒体和舆论引导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调查中发现,电脑和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体的终端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工具,有九成多的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同时,有九成多的大学生每天至少上网一小时。但是,新媒体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它的复杂多元性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进而让他们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它的虚拟性和随意性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三观”,一些落后的、腐朽的甚至是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大肆宣扬,非主流意识形态和虚假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扭曲。可见,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2]第三,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和内容面临新挑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学校政治理论课老师讲得还行,但学生兴趣不大,主要问题是照本宣科,没有启发;教育内容僵化,缺乏吸引力;教育形式、方法和途径都过于单一。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第一,高校辅导员与其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当前在高校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觉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和教师无关。这一方面造成辅导员队伍在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多只关注业务工作,而忽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造成辅导员把高校党团组织的日常工作任务化、形式化,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根源还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而不是仅靠个别部门或教师就可以完成和实现的。第二,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不足。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在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缺乏一定的主动性,总体来说方法还是比较单一、手段不是特别新颖、教育内容的表达方面还是比较传统,吸引力不强。这种困境的产生主要还是在于辅导员的工作思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主意识认识不到位,也没有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三,辅导员自身理论素养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在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辅导员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最主要的劣势是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化解学生的政治困惑、解答学生的理论问题力不从心。从个别访谈也进一步了解到,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很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虽然通过自身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但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主要还是凭一腔热情和老辅导员的传帮带进行,规范性、有效性不能得到保证。同时,辅导员工作较为繁杂,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也极大制约了其理论素养的提升,这就使其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无法获得较好效果。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开展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一)强化协作。首先,配合“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当好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助手,充分发挥“辅渠道”作用。如利用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生研讨世情、国情和党情;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上团课党课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学生干部就“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给相关任课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提供参考。其次,指导党团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当好“第二课堂”的主导者。如:在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利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与入党对象谈心、开展党课培训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组织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坚强堡垒。在团学组织的工作中,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同时,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其它学生组织的中介、桥梁和纽带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触角伸向学生工作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争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3]

(二)创新模式。第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地位要平等,从而有利于实现良性的互动。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接受规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做到以理服人。可以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感性,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情境式教学法;积极了解和关注大学生在社会热点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情感,科学引导他们利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第二,教育平台要拓宽,教育载体要新颖。首先,辅导员必须顺应社会形势,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想学生之所想;其次,用学生的话讲学生的事,充分遵循学生心理与需求,塑造出辅导员自身独有的亲和力,让学生愿意并喜欢和你沟通交流;然后,想办法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对在学生中传播的一些负面内容及时进行正面引导;最后,应努力掌握学生使用的各种网络沟通方式,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再搭建属于自己的平台,尤其是在新媒体中营建自己的阵营,如建群、建班级论坛,作为公共交流平台和信息发布的渠道;建立辅导员个人微博或博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评论和留言,以便辅导员收集学生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第三,要整合各类校园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4]辅导员在带领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既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又要积极探索活动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除了开展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人文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学术活动和融马克思主义理论于其中的文艺活动外,还要积极广泛利用校外空间,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加强与社区、企业、部队、博物馆等单位的联系,将丰富的教育资源融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善于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精神支柱。

(三)结合实践。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最喜欢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可见,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创新,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与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生动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具体的实践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红色旅游、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等。当前可以借鉴开展的实践活动有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公益活动,学雷锋活动,“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结对子帮扶等实践活动,校风校纪教育实践活动等等。因此,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转化是高校辅导员的努力方向。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假期社会实践,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党员服务工作站等,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措施需要规范的管理机制来保证落实,校团组织不要怕失权和放权,一切只要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都应该大胆去尝试。此外,要完善实践活动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把社会实践的成绩计入学分,或者在学生的评奖评优活动中有一定的加分体现。

(四)提升修养。辅导员要在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不断学习全面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首先,要自觉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精神,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和主题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通过实践提升自身工作能力。辅导员必须通过发扬真抓实干的精神,锲而不舍地磨砺自己,勇于把新思路、新想法不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拓宽工作思路,取得工作实效。最后,注重工作回顾和经验总结,加强交流。辅导员要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及时分析和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加强辅导员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的联系,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同时,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交流会或研讨会,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辅导员则可以把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向思政课教师寻求理论帮助;也可以通过实证调研,开展理论研讨,取长补短,形成思想共识,以便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释疑解惑,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长期开展。

参考文献

[1]薛立刚.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6).

[2]邱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7).

[3]苏平富.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探析[J]. 观察与思考,2013(04).

[4]庄琪,陈少平.辅导员如何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本项目获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资助;课题编号:2015-D-066.

作者胡政莲系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