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
2016-02-29郑春
郑春
复沓,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成为主线教学的一种特殊手法,起到活化文境、突出重点、强调感情、调控节奏等作用。我市一位教师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在围绕“欢乐”建构教学主线的过程中,巧用复沓,对几个平平常常的词语,进行独特解读和智慧处理,将词语的言外之意凸显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多维具象中复沓
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的“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一句,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早早”一词,感悟人们盼望已久、急切参与的心情,再紧扣看似平常的“人们”,多维具象,引导学生进一步含英咀华。
师:瞧,在这欢乐的节日里,老人——(示意第一位学生读)
生: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师:看,在这高兴的日子里,孩子——(示意第二位学生读)
生: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师:再瞧,在这开心的日子里,姑娘——(示意女生齐读)
女生:(齐)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师:再看,在这激动的日子里,小伙儿——(示意男生齐读)
男生:(齐)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师:在这狂欢的日子里,男女老少——(示意全班齐读)
生:(齐)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教者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独具匠心地将第2自然段第4句的“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与这里的“人们”互文观照,将“人们”多维具象,将欢快热烈的场面动态化,激活语言文字,展现“人们”一词富有的张力,使学生对“人们”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引领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愉快心情。
二、在多种表演中复沓
课文第2自然段的“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一句,“瓢”“盆”“灌水”和“泼水”看似平常,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为了帮助学生披文入境、入情,感受互相追赶的热闹,教者带来“瓢”“盆”道具,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转换文本的言与意。
师:人们是怎么灌水的?又是怎么泼水的?谁来表演表演?(两名学生拿着道具,在老师指导下,模拟“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师:同桌相互演一演。
(全班同学以同桌为组,徒手模拟)
师:你拿瓢往我背包里灌,我端盆向你头上泼。
(全班同学以同桌为组,徒手模拟)
师:你拿瓢往我口袋里灌,我端盆向你脸上泼。
(全班同学以同桌为组,徒手模拟)
师:同学们,追赶起来。开心吗?热闹吗?让我们再次感受这里的热闹吧!
生:(齐)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以表演为手法,以还原场景为重点,引导学生将“灌水”和“泼水”演化为丰富的生活场景,使“灌水”和“泼水”产生动感,学生灌得开心,泼得尽兴,欢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之味触及内心,进而唤醒了语言意识,促进了文本言与意的转换。此处的复沓不在于表演,而在于表演时学生的内心体验,听着,做着,读着,“泼水节”便有声有色了,学生便沉浸于热闹的狂欢中了。
三、在多元揭示中复沓
在学生悟得湿淋淋的人们为什么如此快乐后,教者呈现散落于文中的“水”的不同意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多元揭示“清水”的象征意义,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师:这是弥漫香气的水——(示意第一位学生读)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这是撒着花瓣的水——(示意第二位学生读)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这是表达快乐的水——(示意男生齐读)
男生:(齐)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这是祝福别人的水——(示意女生齐读)
女生:(齐)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这清水富有这么多意义,老师想泼给你们,祝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师模拟泼水)
师:这么好的清水,你们想泼给谁?祝他(她)什么呢?
生:我想泼给奶奶,祝她长命百岁!
生:我想泼给妈妈,祝妈妈永远漂亮!
生:我想泼给老师,祝您工作顺利!
生:我想泼给同学,祝大家天天开心!
教者借用有关“水”的文中表述,引导学生多元品悟,具象理解,然后联系生活,活化和丰富了“水”的象征意义。学生感受了“水”的魅力,悟得了“水”的内涵,体会了傣族泼水节的独特风俗,也读懂了泼水的象征意义,实现文本言、意、情的有效转换。
(作者单位: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