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教 《理想的风筝》

2016-02-29霍正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体会出工具性刘老师

霍正飞

几年前,教学这篇课文,我是着眼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悟刘老师的品质:“笑谈腿疾”这个故事,反映了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上课板书”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在坚强的外表下所承受的艰辛;“放飞风筝”故事里,体会刘老师的童心未泯。通过读词读句,体会到了上述特质后,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现在看来,这样的课堂走入了片面凸显人文性的胡同,学生得不到切切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个地方打动了你”,这样的情感熏陶显得浮泛、苍白。

特级教师严华银在论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关系的时候,这样说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犹如皮与毛关系,工具是‘皮,人文是‘毛;‘人文是附着在语言‘工具之上的,离开了‘工具,根本谈不上‘人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对两者关系最贴切,也是最形象直观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离开了“工具”价值的“人文”宣讲,都几乎是空泛乏力的,是完全背离语文规律的。我们应该重视、而且是高度重视“工具性”的问题,同时,也坚决不能忽视“人文性”的问题。因此,我想语文教学最要紧的目的,是通过课文的阅读、赏析,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写作,思想情感的熏陶应该是附着于其上的,学生真正掌握了语言表达,才会真正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现在,再来教《理想的风筝》一课,我会在这些方面下些工夫:

1. 语言。

(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句话是写学生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后,情感的变化。体会出这种复杂的情感,也就能体会出刘老师的乐观。情感之所以复杂,就是有变化,而这变化就是“笑声——酸涩——尊敬”。

(2)“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这句中的“漾”字,用得相当贴切,这个细节既形象地写出了笑的充盈,又能让人感受到刘老师内心的快乐。

(3)“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这句话是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连动式的运用,既有节奏上的明快,又能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而这动态的画面,正是为了彰显生命的活力——一个残疾老人不屈的生命!

2. 表达技巧。

(1)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只选择了三个事例,且这三个事例都能突出地表现刘老师的品质,尤其是作为残疾教师,最终让读者在典型事例中,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让你不记住这个典型形象都很难。

(2)运用夹叙夹议。本文多次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刘老师笑谈腿疾是叙,学生情感变化是议;追逐线绳是叙,作者感受是议。苏叔阳正是在这种夹叙夹议中,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不着痕迹地表达了情感。

(3)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开篇先写风筝,由风筝想起人,为什么一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呢?风筝与刘老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遐想,带着这样的遐想走进文本,的确让读者感叹。

语文教师是难当的,原因就是,语文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明确的教学内容,重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真是难煞人了!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混沌守旧的理由,还得去认认真真地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

猜你喜欢

体会出工具性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刘老师想开小车
我与猫的战争
幽默的刘老师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如亲如友多少年